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经济改革进行的同时,政治改革也紧锣密鼓,首当其冲的就是吏治改革。金朝入主中原后,虽然借鉴了宋的科考制度,但录取率极低,且科举出身的官员,很难进入金朝统治的高层,国家大权多由宗室贵族把持。完颜雍登基后,首先进行“扩招”。公元1164年的科举,他规定录取以才为先,甚至可以“勿限人数”。两年以后,就设立了太学,开始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文官人才,地方上也设立府学。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这个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纷纷被翻译成女真文字,完颜雍还从贵族子弟中挑选优秀者,进入地方府学和中央太学学习,后来,又设立了女真族太学和女真族府学。从此以后,有无太学就读经历,成为金朝女真族官员身份的标志。原有的以宗室为官的习气被彻底打破,甚至女真族官员若想做官,精通汉语,会写汉字,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原有的以战功升官,变成了从此时开始以文采升官。在完颜雍执政初期,金朝的女真族官员,只有一成左右有科举功名,而到了完颜雍执政末期,金朝的女真族官员,有9成以上都有科举功名。女真族的大规模汉化,正是从此时开始。

  在政治体系上,完颜雍也做了调整。完颜雍之前的金朝,几乎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掌握军队的大将,往往是朝廷的权臣,甚至中央也难以节制。完颜雍本人也是由军人集团拥立而登基的,但登基后的完颜雍,决心要建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完颜雍时代的金朝官制,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事3个官职为宰相,国家等于设立了5个宰相,5宰相相互牵制,平均分权,避免一家独大的情景出现,这样,就确立了皇帝的绝对权力。和宋朝一样的是,金朝此时起也开始“以文制武”,用文官来主持兵事,之后的金朝多次战争,更多的文官开始担任元帅,先前可以独当一面的武将,变成了听命于更多的文官的“鹰犬”。对于官员的管理,完颜雍将“勤政”作为考察官员的标尺。督促官员忠于本职,他甚至打破了官场上的资历说,对有才能的官员破格提拔。比如后来成为宰相的移刺道,原本只是个府衙小吏,完颜雍闻知他的才干后,立刻连升5级,将他提拔为转运使。值得一提的是,完颜雍时期,第一次出台了官员退休制度,规定官员满60岁必须退休。另外每隔3年,都要将各地的地方官抽调入京,和京官一起召开“京讲”,即交流地方之争经验的座谈会,以了解地方民情。

  完颜雍的苦心,在他在位的时候就得到了回报。完颜雍登基初期,中国北方的人口不过300万户,到他在位的末期,已经增加到760万户。如果算上南宋的人口,这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过亿。而此时金朝的情景,正如历史书上记录的“天下治平,官吏职守,四民安居”,尤其是对比之前的乱象,在金世宗执政时期,全国每年的死刑案平均只有17起,可谓是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

  【三】

  完颜雍被赞誉为“小尧舜”,除了他的政绩,也同样因为他的人品。

  早在灭北宋时,完颜雍就是一个以“温和”“怀柔”著称的女真贵族。这既与他的性格有关,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虽然是贵族,但完颜雍却是个苦孩子。他13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自幼由母亲抚养长大。完颜雍的母亲是渤海贵族,家族汉化极深,对完颜雍的教育,也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即位后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为方针。而且因为父亲早逝,年轻时候的完颜雍,在女真贵族中地位比较低,自然做不成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成年之后,他多次被委派到地方做地方官,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很深。也正因如此,他即位之后的种种措施,皆切中了时局的要害。

  在金朝的历代皇帝中,完颜雍是一个少有的厚道人。完颜雍之前的几任皇帝,都发动过对皇室宗亲的大规模屠杀。比如完颜亮即位初期,就将金太宗的子孙70多人尽数杀死,甚至连自己的母亲也被他赐死。完颜雍是取代完颜亮登基的,登基初期,许多人担心他会大搞清算报复,尤其是当初一直对完颜亮忠心耿耿的纥石烈志宁。完颜雍即位初期,这位大都督一直在率兵攻打完颜雍,完颜雍先后派了9个使者去争取他,却全被他杀死。但是在纥石烈志宁兵败后,完颜雍不但没有清算,相反继续委他以重任,命他担任辽东统帅。完颜亮当政时,东京路转运使张玄素曾状告完颜雍谋反。正是这次黑状,逼得完颜雍不得不用自己的老婆来孝敬完颜亮,导致完颜雍的妻子愤然自杀。如此杀妻大恨,完颜雍不但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提拔张玄素为户部尚书。正是这个张玄素,任户部尚书期间,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尤其是主持修缮了从北宋末年起开始泛滥的黄河,使黄河沿岸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与此同时,在即位之初,完颜雍就发布诏书,赦免完颜亮大多数亲信的罪行,表示既往不咎。他在位期间,从来没有一件案子株连九族,在金朝的九个皇帝中,这是一个执法最宽容的时期。

  而更让史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完颜雍的节俭。比如他迁都的时候,按照规矩要大规模兴修宫殿,但完颜雍取消了这个工程,只是简单维护了一下辽国时期的旧有行宫。住进去没多久,宫里发生火灾,两座殿堂被焚,完颜雍因国家财政困难,暂缓了对宫殿的维修。直到两年后国家财政好转,才开始着手修缮。但修缮的时候,负责监工的张保愈想参考开封皇城的宫殿,便去开封考察,完颜雍知道后,立刻把他追回来,训斥说:世人皆知开封华丽,难道让他们说我也是贪图享乐之君吗?住的地方节俭,吃得更节俭。完颜雍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把皇宫里的食物减去一半,并且从他自己做起。而且是吃得越来越节俭,到他晚年的时候,每顿饭只有4个菜,比他即位初期“减去八成”。不但自己过苦日子,他还要求儿女们也要过苦日子。公元1169年,有人告发说他的儿子越王和隋王征伐民夫兴造王府,气得完颜雍立刻停了两位王爷的俸禄,直到两人痛哭认错。太子也曾向他诉苦,说东宫的收入太少,连赏赐下人都不够。完颜雍闻讯后立刻停了太子府所有官员的工资,理由是他们误导太子,引诱太子奢侈。他的苦行僧生活,从他即位初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

  公元1189年,67岁的完颜雍病逝于中都。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史载当时民间“哭声遍野”。而在他身后,元太祖忽必烈称:“金朝九帝,惟世宗一人。”与完颜雍时代不远的南宋大儒朱熹,也称他为“仁德楷模”。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户部曾奏报说,中都至官外道路不便,建议在中都外新修一桥。完颜雍批准了这个计划,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年,这座桥建成了,就是今天的卢沟桥。

  【四】

  历代史家对完颜雍的赞誉颇多,然而矫枉过正,金朝的衰落,也恰恰是在完颜雍执政时期埋下的伏笔。

  金王朝起于马上,在完颜雍之前,虽然汉化进程已经开始,但依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强悍作风,尤其是在整体军事实力上是压倒南宋一筹的。完颜雍的各种改革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儒家化”。具体到政治上,就是重文轻武。金朝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建立在其独特的军事体制——猛安谋克制的基础上。在金朝建立后,随着女真族转为农耕,原先以游牧部落为基础的猛安谋克制早就名存实亡。完颜雍在位时,一度想重新恢复猛安谋克制,更为了加强中原的军事力量,把大批辽东女真人迁移到汉地。但是事与愿违,原本强大的女真军队,因为之后长期的和平,战斗力渐渐退化。同时完颜雍改革科举制度,以科举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在女真人间推行科举。这使得从军打仗,已经不是女真人最好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女真人开始专注于科举考试,弃武从文。而在女真贵族高层,原先崇尚勇武的习气,也变成了崇尚吟诗弄月,诗书文章。原本的民族习性,从这时候开始大大退化。尤其失策的是,在猛安谋克制度衰弱的情况下,完颜雍并没有考虑过建立一种新的军事制度,保证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到了金朝晚期和蒙古作战时,原有军事体制下的军队大多不堪一击,仅有的几支强军,都是用临时招募的方式组建起来的。金朝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金朝军队的高速衰弱成正比。金朝后期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其诗词成就,涌现出如元好问等杰出的文学家。而在完颜雍死后,金朝政治腐败,国家积弱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晚期的金朝,着实变成了一个“山寨版”的南宋。

  完颜雍在位的27年,恰好是女真、汉族两族大融合的27年。因为完颜雍的经济改革措施,尤其是对土地兼并的遏制以及对农耕的重视,女真和汉族两族之间的民族冲突大大减少,汉族和女真族之间往来日益密切,甚至大量通婚。从完颜雍在位的中后期开始,金朝的上层女真族官员,几乎都精于汉文化,甚至金世宗的太子完颜允恭自己都会讲汉语。这样的民族融合本是好事,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金朝进入了“不修武备”的时期。完颜雍在位期间,屡次大规模地裁军,并且学习宋朝,多次给官员“涨工资”,意图“恩养”文士。文武官员之间身份待遇的巨大鸿沟,使得武将成为越来越不受待见的角色。比如完颜雍曾整顿的猛安谋克制,其制下的人员,也逐渐缩水。在金朝统治集团的高层里,高官们也更多喜欢写诗作词,追求休闲安逸的生活。灭北宋时的勃勃虎威,至此时已荡然无存。金朝的军队,女真士兵数量也越来越少,到了与蒙古发生战争的时候,由女真士兵组成的军队,大多不堪一击,真正起到保家卫国作用的,反而是诸如完颜陈和尚麾下以汉人为主的忠孝军。

  完颜雍在位时期,与南宋之间除了即位初期的战争外,没有再发生军事冲突,双方保持了几十年的和平。但是这时期金朝的边境并不太平,主要的边患,已经从长江流域转移到了西北方向。此时西北的蒙古部落已经开始强大起来,并不时骚扰金朝的西北边陲。对蒙古部落,完颜雍采取的是打击政策。每隔3年,即发动一次对蒙古部落的大规模进攻,名义上叫做“减丁”,以遏制蒙古的入侵。但是这时候金朝的军事力量已经衰弱,加上完颜雍几次大规模的裁军,使金朝军队早已力不从心。为了表功,金朝边防部队大搞欺软怕硬,只挑势力最弱的蒙古部落下手。结果边患没有解决,双方的仇却越结越深。就在完颜雍登基后的公元1162年,蒙古孛儿只斤部酋长也速该家也新添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金王朝的掘墓人——铁木真。


  第二十七章 南宋抗蒙几悲壮

  老话说:没有攻不下的堡垒。横扫天下的蒙古可汗蒙哥倘是听到此话,会不会在棺材里气得活过来?1000年前,他用相同的话语鼓舞着他勇敢的战士们,然后一次又一次率领那支横扫欧亚的蒙古虎狮在钓鱼城下发起了决死般的冲锋,终于……把命丢了。

  涛涛嘉陵江边,巍巍钓鱼山之上,便是那座令蒙古人肝肠寸断的死亡之地——钓鱼城。相传混沌初开时,青华大帝曾在此钓鱼,救济了一方饥荒中的百姓,钓鱼山即因此而得名。南宋重庆知府余玠修筑这道铜墙铁壁时,亦因此而命名。数年之后,这座他亲手打造的钢铁堡垒,竟然钓到11世纪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条鱼。历史的滚滚洪流在此处转弯,蒙古帝国奔腾不息的扩张脚步自此戛然而止,无数苦难民族的命运,都将为这座伤痕累累的小城所救赎。

  【一】

  公元1258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军翻越六盘山进入四川,企图打开灭亡南宋的突破口。这是一支集中了蒙古帝国所有精华的王者之师,包括由哥萨克骑兵组成的阿速军,由蒙古精锐骑兵组成的本部军马,以及由汉人水师天才史天泽统领的蒙古水师。在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后,蒙古大军终于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四川腹地,从成都到阳平关,四川地区三分之二的州县落入蒙古人的囊中。四川危急,南宋危急,蒙哥可汗的马刀,已然顶在了南宋王朝的肺管子上。得胜后的蒙古人士气高昂地向着他们此战的最后一个目标——重庆进发。他们的刀锋顶在了重庆的门户——合州钓鱼城上。

  钓鱼城,是决定蒙哥此次南征战局成败的关键,它上可控三江,下可蔽重庆,是支撑整个四川战局的防御要塞。钓鱼城若失,四川地区就再无险可守,南宋的西线战局将全线崩溃。因此,重庆知府余玠一直把打造钓鱼城防线当作一个大工程。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钓鱼城构筑起了严密的防御工事,依山而建的防御堡垒易守难攻,南宋四川地区一切可用的兵力全都集结于此。对面是蒙古可汗御驾亲征的王牌军团,钓鱼城,此刻已不仅仅是一个防御工事,而是一场以千百万人生命为代价,连接两大王朝命运的血腥战争赌注。

  当蒙哥可汗亲临钓鱼城下时,面对这严密的防御工事,他也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险要的地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堡垒,仅凭常规攻击,想拿下此城池绝无可能,但这却是蒙古大军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蒙哥先派南宋降将晋国宝入城劝降,守将王坚没和他废话,手起刀落将这个败类剁成了肉酱,也把响亮的声音传给了城外的蒙古人:宁死不降。

  攻击!全线发动攻击!蒙哥知道,钓鱼城仿佛是一棵生在嘉陵江边的坚韧老藤,必须要先去枝剖叶,然后才能连根拔除。从公元1259年正月开始,血腥的硝烟笼罩了钓鱼城。蒙古军相继占领了梁山城、礼义山城、合州旧城等周边地区,蒙古水师封锁了嘉陵江南北出口。至此,钓鱼城已被困成一坐孤城,与外界的联络全部断绝。经过了一个月的外围扫荡,蒙古军从二月开始发动了全线进攻,5万蒙古精锐亮出了雪亮的马刀,如群狼一样恶狠狠地向钓鱼城扑来。

  开打了蒙古人才明白,这仗,真不是人能打的。

  钓鱼城,坐落在钓鱼山上,三面环水,山势险要,相对高度300多米。要打钓鱼城,就得先爬山,再爬墙。

  这可苦了那群马背上长大的天之骄子们了。下了马去爬山,爬到山上气没喘一口,就被城头守军用弓箭石头招呼。好多蒙古兵连城墙根都没摸着,就被对手打进了嘉陵江。蒙哥从中军台远望去,密密麻麻攻城的蒙古兵仿佛雨点一样掉进嘉陵江喂了王八。好不容易有蒙古兵冒着枪林弹雨接近了城头,守将王坚早就进行了周密布置,长矛兵把城墙护得像刺猬一样。费尽千辛万苦抵达目的地的蒙古勇士们,接二连三地被宋军的长枪串成了麻花。蒙哥一阵憋屈:戎马几十年,哪打过这种窝囊仗。

  陆地不行就从水上来,蒙古汉将史天泽的水师出动了。这支蒙古人为对付南宋水师不惜血本建造的精锐舰队果然厉害。先在钓鱼城东门全歼了宋军水师,继而护送着敢死队从城东北抢滩登陆,可水上能打,上了岸就不一定灵了。登陆后的蒙古军先后向城东登奇门、东胜门、镇西门等地接连发动强攻,一度攻上了钓鱼城东北的城头,可终被顽强的守军打了回来。最危险的一次,蒙古军已经完全占领了东胜门,可从东胜门败退的宋军趁夜组成敢死队发起自杀式冲锋,居然又重新把城头夺了回来。战机稍纵即逝,之后蒙古军数度发起反扑,终未再接近城头一步。

  水上不行,那就继续爬墙,爬墙不成就从水上来。之后的日子里,从水上到陆上,从登陆到爬墙,蒙古军来来回回地折腾,前赴后继地冲锋。可钓鱼城的守军更顽强,管你从哪来,打你没商量。就这样折腾到四月份,数万蒙古军困于钓鱼山下,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关键时刻,蒙古的后援部队来了,还带来了蒙哥最梦寐以求的武器——回回炮。这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专门用来攻城略地,是无数南宋守军心头的噩梦。蒙哥来精神了,我打不下你,还轰不死你。蒙古军重炮一字排开,堆火药、上炮弹、点火、开炮!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蒙哥懵了:打雷了,下雨了,瓢泼大雨哗啦啦地下,几十门火炮在大雨中全淋成了哑巴。真是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啊。

  【二】

  就在蒙古军困于钓鱼城下受活罪的时候,南宋全国已然开始了总动员。中国南方各路的军队,无论远近全部齐集,奔着同一个目标——增援钓鱼城。钓鱼城之战已非一场简单的城市攻防战,而成为一场宋蒙之间增援打援的肉搏战。围绕着钓鱼城这个小小的核心,方圆几百里的地区都打翻了天。重庆守军几度北上增援,与蒙古打援部队展开浴血奋战。四川制置使吕文德集结精锐舰队冲击嘉陵江北,与蒙古史天泽的精锐水师进行惨烈的搏杀。至此,宋蒙双方在钓鱼城周边形成了犬牙交错的肉搏态势,打到六月,双方精疲力竭,谁都不能前进一步。

  蒙古军中不是没有明白人。在几次军事会议上,大将术速忽里就力主尽早撤兵,可蒙哥不答应。我堂堂蒙古勇士,连个小小的钓鱼城都打不下来,这不是笑话么。钓鱼城守将王坚却不消停,几次打开城门发动反扑,竟将蒙古的攻击部队杀得大溃。从一月打到六月,蒙古大军越打越疲惫,钓鱼城却越打越精神。蒙哥可汗要急疯了,硬打不行就来软的。蒙古军先锋汪德臣胆大,单骑一人来到城下劝降,什么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磨破嘴皮子说了一堆。这次王坚态度好,很亲热地寒暄了一会儿,末了把手一挥,大块的石头齐向汪德臣身上招呼,饶是汪德臣躲得快,还是给砸成了内出血,回去没几天就死掉了。汪德臣之死,蒙哥大为痛惜,连着几天唉声叹气。仗打到这分上,进也不能,退又丢人,真是难那。

  不过蒙哥可汗,你也用不着为汪德臣之死痛惜,很快你就可以去见他了。

  汪德臣死后,蒙哥大怒,决心在钓鱼城外修筑高台,在高台上安置火器,企图发动最后一次决死冲锋。蒙古人干工程的本事还不错,没几天高台就建起来了,蒙哥亲临现场视察,却被钓鱼城守军逮了个正着,一颗炮石准确无误地朝蒙哥砸去,蒙哥躲闪不及,当场中弹,算是“为国捐躯”了。

  消息传来,蒙古军全营悲痛,终于悄无声息地撤退。但是,相信那些被钓鱼城折磨到疯狂的蒙古将士们心中还有另一个念头:解脱了,这次是彻底地解脱了,终于可以撤了。

  钓鱼城之战,终于以它坚韧的防守,以全城军民的浴血奋战,胜利地拉下了帷幕。西方人将钓鱼城唤作“东方的麦加”,因为,它的胜利真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在蒙哥死前,蒙古的另两路大军在东线和西线本来已经深入到南宋的腹地,若无此战,南宋的灭亡怕是要提前20年。若如此,迎接中国南方汉人命运的,怕是血淋淋的种族屠杀,一如蒙古军征战阿拉伯时的样子。正是这一战打醒了蒙古人,使蒙古人终于放弃了屠杀式的征服政策。更重要的是,蒙哥之死使蒙古帝国在西方战线全面撤军,蒙古帝国向西方国家的扩张步伐终于停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钓鱼城一战,救了无数民族的命。

  蒙哥身死20年后,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小小的钓鱼城依旧无数次顶住了蒙古大军的进攻。在天下一统的背景下,公元1279年,钓鱼城守将王立在得到元军绝不滥杀无辜的承诺后终于开城投降,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钓鱼城守军在蒙古大军南进中其抵抗之峻烈坚忍,即使是残暴好杀的蒙古大军,也由衷地敬服。钓鱼城,不仅仅是一个朝代、一场战争的见证。西方人说得没错,它是东方的麦加,是中华民族热血与灵魂的见证。

  【三】

  小小的钓鱼城以它的坚忍令几代蒙古可汗头痛,可相形之下,荆楚平原上的襄阳和樊城两座重镇才是蒙古人的大麻烦。钓鱼城再硬,不过是山头一坐弹丸小城,今天打不下还有明天,今年打不下还有明年,随时召集人马随时开工,甚至就像蒙古名将术速忽里无数次建议的:实在不行咱改道?事实证明,继承蒙古汗领袖地位,完成中国一统的忽必烈就是这么做的。

  可襄樊重镇却不同。如果说钓鱼城是啃不动的硬骨头,襄樊防线就是陷进去拔不出的泥潭,不是泥潭最终被踏成平地,就是冲锋者尸骨无存!全身而退?那是做梦!不战胜则死才是硬道理。

  在宋蒙战争的大版图里,荆楚平原上的襄樊重镇仿佛一把刀子直顶在蒙古人的胸膛上,绕不过也躲不开,啥避实击虚啥躲其锋芒都统统一边去。襄樊防线是南宋国土防御的核心,是蒙古大军南进的跳板,襄樊之战谁得胜,谁就死死扼住了战争命运的咽喉。襄樊的较量注定是针尖对麦芒的血火攻杀,动手就要干到底,开战便永无宁日,倾国相搏,一句话,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20世纪70年代,一位叫金庸的武侠大师以这段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