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争-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从别人那里抢了东西,抢了不还也就算了,给了人家后还要收钱,这可就不是一般的不讲理了。只是荷兰人依旧收下了这笔货物。
相比起支出的二十万两银子,这批囤积了大半年的货物太值钱了!货物运送到西方足够赚取上百万两的利润,十倍的差价都不止,这就是为什么东印度公司不愿意放弃大员岛的原因,这里每年抽取的税收只有几十万两,并不多,但一年一趟的从西方到东方的商船都要在这里起帆和返航,这么远的距离只有东印度公司可以做到远洋航行,中途的危险多,但利润也是惊人的!
荷兰人在收下这笔货物后连人带船出发了,方成让尚可喜的水师团护卫他们到马六甲。
这次新编的睚眦军三个水师团,一个是方成自己兼着,一个毛承禄亲领,剩下一个就是从尚可义的左军调过来的尚可喜担任。
尚可喜兄弟两投奔耽罗府也有了一段时间,两兄弟领兵代替李焦驻在复州水城后一直表现尚可,在睚眦军建立后方成手上又实在无人可用,所以干脆就让尚可喜领了一个团。
兄弟俩一个在水军,一个在左军,反而不会有什么交集。
在荷兰人走后,方成开始在台湾岛上建立民政机构,在荷兰人刚刚投降后方成就让人给李越带信,让他把徐太拙派来。
虽然这厮依旧对耽罗府的认同感远比不上其他李越,甚至连孙家三兄弟都不如,说不定把台湾交给徐太拙,这厮能给大明朝廷上封信直接给献上去,不过好在徐太拙来了也只能管到民政,根本插手不了军务,插手不到军务那就压根没可能掌控台湾岛,所以相比之下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台湾岛虽然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东吴时就有国人扬帆到这里安家,到了大明更是被以冠名大员岛沿用至今,在明末国力衰弱后才被东印度公司占领而成为殖民地,但真正的建立行政机构是在几十年后郑成功驱赶走荷兰殖民者后建立的郑氏,郑氏奉明为正统,这才让台湾与中国密不可分,之后的清朝统治者在台湾建府确定了台湾的地位。
虽然方成并不认同通古拉斯野人的野蛮,但同样的,女真人入关百年后已经逐渐被汉化,让诸多历史上容易被有心人发现争议的领土反而是女真人确定了地位,这也是女真人唯一做的比大明好的地方。
大员岛是台湾的旧称,但在这个时代统称还是大员岛,台湾这个名称已经开始出现,但流传不广,直到明忘后才开始叫开,方成为了方便起见,就直接将大员岛改为台湾岛,日后也喊得方便点。
方成是八月上旬攻下了台湾岛的,一万五千上、水二军七月中旬从耽罗岛出发,花了几天时间到了这,然后又是迅速围了普罗民遮城,全灭了荷兰人的援军,围着热兰遮堡和荷兰人耗了大半月,直到最后耗光了耐心从船上搬了几十门火炮一阵猛轰,这才把热兰遮堡的城门轰开了。
从七月中岛八月上旬,时间上就过了大半个月,这还是耽罗府打的是速战,几乎都是趁着荷兰人没反应过来前下手,要不然光是拔掉台湾岛上的诸多荷兰人的堡垒就要花上几个月。
这个时代可没有高速公路可以供火炮从这迁到那,即使寇非林火炮的体积较小,但也是相比红衣大炮来说,更别提上百门火炮在台湾岛绕上一圈,花个大半年时间也未必能挨个把荷兰人的堡垒都轰开来。
PS:首先感谢不败帝王的支持,这本书前期确实过于粗糙,诸如收小弟的方式,过于简略跳过,那啥,检讨自己的原因,后文已经逐渐进行完善,新收的东江旧将,忠心耿耿的没几个,所以才会有人说主角哪天白龙鱼服死翘翘了,基业非得立马被夺了不可,一样的理,后文主意完善,再次拜谢。
第一百七十四章 徐太拙的用意
崇祯八年八月末,徐太拙姗姗来迟,随之带来的还有耽罗府这几年毕业的新晋学子,共计二百三十一人。
耽罗岛由费尔南多主持的大学已经有了几个年头,方成的初衷只是建设一所基础学校让人学习西方知识,大学本身更是在费尔南多的教堂基础上进行的扩建,前期只有孙元化、孙家三个儿子、费尔南多,还有几个几个勉强认识字的武人如耿仲明等人充数,之后才在费尔南多的坚持下从澳门招聘来葡萄牙人以及西班牙人作为老师,费尔南多辞去了校长的身份,开始在岛上建造教堂一心收纳信徒,方成也如约给他盖了新的教堂,原先的就充作大学的校址。
自此耽罗府大学开始逐渐完善,这所勉强称得上东方第一所西式学校的大学开始走入正轨,耽罗府这几年的扩大,民政人才大多数从这所大学里走出来,也因此,政衙和兵衙里充斥着的都是从耽罗府大学出来的学子。
这次方成打算把台湾建成大后方,大学自然也要迁过来,徐太拙带过来的只是一部分今年将完成学业的学子,用来充斥在台湾岛建设的新的民政机构,剩下还有上千人还留在耽罗府的校舍,在新的校址确定后就会整体迁过来。
在耽罗岛上的政衙下辖的工厂也要迁过来,用来打通在大明以及西方的贸易,相比起耽罗岛这几年的发展,台湾岛称得上百废待兴,这里虽然不会作为耽罗府的行在,但比起耽罗岛,台湾岛的作用性毋庸置疑,这里的地理优势远比耽罗岛好得多。
相比起地理优势,即使如皮岛,也比耽罗府的地理优势好,只是皮岛附近大小岛屿数十,拿来驻兵尚可,别的用处就不多了!
虽说目前耽罗府的主要目的还是把通古拉斯野人打回西伯利亚老家,但在以后的海权时代,海上的争权夺利同样的血腥残酷,耽罗府是以水师起家,方成从登莱出发时就是以几艘福船出海这才闯出了目前的局面,同样也不会忘记水军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在扩军之余先扩水军,将两团水师一口气扩为两军,一个睚眦三个团九千人,另一个囚牛也在扩编之际,暂时会扩充成两团,拿来对付朝鲜人的水师和女真人新近组建的水师是足够了。
囚牛一军放在耽罗府足够用了,睚眦军方成也不打算调回去,随之毛承禄将作为睚眦水军主将常驻台湾岛,用来防备东印度公司的反扑以及扫荡航道。
徐太拙带来的两百多人到任后随即由士卒护送到岛上各处建立民政系统,荷兰人虽然已经退出了台湾,但他们残留在岛上的东南亚土著人有些逃散,十几、几十人又不方便大规模出兵的剿灭,所以岛上的安全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稳固。
除此之外就是岛上的住户,虽然方成在登岛之初,有联络过岛上的汉人以及土著,只不过由于这几年方成和荷兰人的交易往来过多,反而是对岛上的汉人拉拢的不够,再加上耽罗府从发兵到拿下了台湾岛速度极快,一时间能够联系到的没几个,也是谁都没想到一眨眼荷兰人就从台湾岛上逃了,所以现如今,岛上的汉人势力还没有被耽罗府吸收,不过那也只是时间问题。
总归都是大明子弟,与应付荷兰人不同的是,对内方成是以东江镇的名义,有着崇祯送的名头不用白不用,至少各地的汉人子弟会有认同感。
大明一朝三百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这可是汉人几千年河山,数代王朝里唯有大明能做到这样,即使如英宗时的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皇帝都成了阶下之囚,换个皇帝就是,说不出的写意,于少保当年,正是英姿。
方成拿出了东江镇的名头,用着总兵大印盖了几十个大章送往岛上各处,虽然大多数人对于赶走了荷兰人的势力是心怀感激的,可怎么看都不像是大明官军啊,那些士卒根本就是佛郎机人的打扮,直到盖着大印的书信传到了岛上各地,这才让大多数汉人诚心走出山林。
这里的汉人早在荷兰人与西班牙人争夺台湾之初就开始发起反抗,相比起已经几乎占领了台湾全境的荷兰人来说,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和东部同样有着建造的堡垒,只是相比较荷兰人而言,西班牙人只是在苟延残喘,他们的势力远远比不上荷兰人,也容易被人忽视。
东印度公司也不会告诉方成,虽然他们退出了大员岛,但实际上这里还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那就是西班牙人!
直到前来归附的汉人那里,方成才得到消息,虽然他擅自将台湾收归大明,也就是耽罗府所有,但实际上,西班牙人早在荷兰人的同时就在台湾岛的北部以及东部建造了据点,他们的实力相比起荷兰人相当弱小,仅仅有着几个不多的据点和三四百名士兵,西班牙人并没有荷兰人那样的东印度公司可以招募土著人,他们在亚洲的殖民地也远远比不上荷兰人,只是因为三四百人都是西班牙本土士兵,荷兰东印度公司啃不动,所以就一直对峙耗着,西班牙人倒也老实,他们无力击败荷兰人,只有老实的待在老窝里。
至于耽罗府的情报系统一直挂靠在商业局下面,着重点也在大明山东一带和女真人占据的辽东,前阵子组建的商事调查所更是对内的特务情报机构,现如今的作用不大,所以几乎所有人在台湾岛的归属这场势力角力中,都惯性的将西班牙人遗忘,谁都没想到他们会在现在跳出来!
方成哑然失笑,这种大的足够捅破天的失误竟然就发现在眼皮子底下,让方成彻底无话可说,好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荷兰人都被赶出去了,也不多一个西班牙人。
相比起与荷兰人的贸易来往,耽罗府和西班牙人之间打的交道很少,除了费尔南多曾在澳门帮着招聘了几个西班牙学者外,方成压根就不会想起西班牙人会在已经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岛上建造了据点,虽然士兵很少,实力也很弱,但也依旧出乎意料。
让已经登岛的徐太拙写了封信给西班牙人递过去,徐太拙洋洋洒洒了写了几百个大字,云里雾里的一堆,看的方成头昏脑胀,干脆什么都不管,就让人给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据点送了过去。
相比较方成的不太热心,反而是徐太拙兴致盎然,在他看来,打下了台湾岛那就是开疆扩土!不世之功!比起之前徐太拙对耽罗府的事不太热心,这次就显得热心的多,连连催促方成向朝廷请功。
总归现在耽罗府也归附了大明,方成又是东江镇总兵,这个总兵,怎么看都比当初那个山东总兵邱磊来的可靠,所以徐太拙如今也是尽心给耽罗府办事,远不是方成猜忌的那样有二心。
这是因为大明对于读书人那就是正统,当初耽罗府虽然一般无二,可没了大明的册封,即使打的是辽东女真,跟大明是有非敌,那也是乱臣贼子,没几个有良心的读书人会真心投靠,当然,诸如范文程之内云云另算。
方成没上奏朝廷,徐太拙不干了,到了耽罗府就催促方成给朝廷报捷。
在方成看来只是收复失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大明没有册封只是因为悬居海外,但却都是由汉人居住,福建就曾有计划的移民台湾岛,自然就是大明领土,可大明未派官员,徐太拙认为此举乃就是开疆扩土,台湾岛在徐太拙的印象中本就是个海上小岛,如今这才知道竟然如此之大,不比数府州县加起来来的小,哪里会是个小岛?
那自然就是开疆扩土!
方成给徐太拙讲解了一堆,结果徐太拙一脸的不屑,指着方成的鼻子跳脚:“鄙人熟读史书,阅览百篇,大明从未在这岛上派驻官员,何来不是开疆扩土?”
方成被徐太拙骂的没了脾气,这险些就想让人把这厮拉出去打上一百军棍再说,怪不得后人都说大明的读书人脾气差,就这点形象,大明的读书人到底把七艺里的礼扔哪旮旯里去了?
“恩咳。”方成只得假咳两声打断了徐太拙的话:“若是报知了朝廷,又当何如?”
“自然是奏请朝廷派遣官员府吏……”徐太拙眉飞色舞。
“大明没那时间。”方成翻翻白眼,打断了徐太拙的话,这个读书人莫不是读傻了?他以为大明是耽罗府啊,还是以为崇祯有精力没地方放?这个时候还想起来开疆扩土。
徐太拙被方成说的话一滞,脸憋得通红,哪里还说得出话来。
“即使,即使大明不派遣官员,那也要上奏朝廷!有大明一朝二百六十七年,除太祖,成祖收复关外失地,此乃第一次开疆扩土,岂能不报!”
徐太拙一脸的毅然,一副慷慨赴死的读书人模样,还真有几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的豪迈。
至于方成,倒成了个戏里的奸诈小人,好在他有自觉性,这反角演的也不是第一次了,得心应手了都。
徐太拙知道的是,大明急需一场胜利,比起打败了农民军,甚至消灭了关外女真都毫不逊色的胜利,这要是真的是开疆扩土,那不管是士气还是人心,可都回来了,徐太拙,这是摆明了想把耽罗府拿下来的功绩送给快要崩溃的大明当裹脚布了!遮羞来着。
方成眯着的眼睛霎时间张开,这个徐太拙,竟然能想到这一层?说到底,读书人,还真没一个蠢人。
PS:这两章注意了下感叹号,谢过TerryL懒狼兄。
第一百七十五章 郑家的反应
说到底,徐太拙忠心的是大明,不是耽罗府,更不是他方成,说来也怪,大明不知道怎么的,连读书人都是两个极端,要么就如徐太拙这般忠心不二,身在曹营心在汉,一门心思给耽罗府添堵,帮崇祯补漏,要么就是像范文程那样,主动去投靠关外鞑子,要的是一朝得势,光宗耀祖,光耀门楣,真正的奇怪。
徐太拙要将耽罗府拿下的台湾岛送给崇祯,方成自然不会同意,好在徐太拙也有自知之明,话锋一转,要方成用东江镇总兵的名义把开疆扩土的奏章给送到京城去。
同样的事,方成还是不会同意,这怎么可能?到时候崇祯要真一时意起要派人到台湾建府划立州县,方成岂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怎么着台湾岛还有大用,又不能给了大明去。
直到最后徐太拙退而次之,只是以东江镇总兵的名义向朝廷上奏收复失地,方成这才点头。
倒不是因为是否真是开疆扩土这点原因,而是要真的说成了开疆扩土,崇祯就一定会派官吏到台湾来,虽然在大明看来只是个蛮荒小岛,但不管怎么着就像徐太拙说的,那也是开疆扩土啊!所以方成才不许,他可不想让一帮子大明的官吏爬到自己的头上来,至于那封报捷奏章。
方成顺带又让徐太拙添了几笔,声称岛上余敌未散,其中之言之凿凿,倒也不算说谎,至少西班牙人还残留在台湾的北部和东部是个问题没能解决,所以只能由耽罗府接管之类。
徐太拙虽然一脸不满,但方成是主,已经反驳过一回了,这点事情再也不敢胡乱反对,只得老老实实的照办。
要说徐太拙这几年也不比当初刚到了耽罗岛时候狂骂一通,早已是安分守己的多,只是相比李越,甚至是孙元化,徐太拙对耽罗府一直没什么归属感,只是因为耽罗府与女真人为敌,又和大明有益,这才缓和了态度,之后耽罗府更是表面上归附了大明,徐太拙也就彻底的安下了心。
方成的一直弃之不用,徐太拙自然看得分明,别的不说,光在听话说,那是好得多了,这要是以前,在给大明上奏章这种事上,徐太拙非得争辩上一番不可。
相比起方成说的直白,徐太拙的奏章写的就要委婉的多,但他也一样没少在奏章里夸赞东江镇新任总兵方成的厉害,说到底也是为了崇祯着想,这么个人,要摆在后世,标准的二五仔一个,不过那是相对耽罗府而言,对于大明的大义来说,徐太拙还真没什么错。
如今给耽罗府办事,那也是因为方成是东江镇总兵,这才卖心卖力。
方成没杀了徐太拙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就跟唐太宗留着魏征一个理,只不过相比起魏征的好意,徐太拙的作用完全就是添堵而已。
本来以为徐太拙留在台湾应当没什么大事,有毛承禄弹压着,徐太拙这么一闹,方成看出问题来了,这家伙不止是对大明忠心耿耿,对耽罗府依旧不怎么待见,只是认同东江镇总兵这个名头这才不把耽罗府当乱臣贼子,祸不会惹得多大,但绝对会折腾。
把徐太拙调回去?换个人过来?政衙也没什么人可用,李越要留在耽罗岛,复州的战事虽然已经无碍,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却依旧在对峙,李越留在耽罗府统筹政务调度,挪不开身,孙元化在复州,名义上是代替方成,但也是被方成拿来当武将用,只是这作用远比一般武人好得多,李焦、刘四等人是将,孙元化就是帅,总揽军务,方成倒也放心,不过他这个帅纯粹就是个统兵的,暂时的职务。
孙元化不比别人,那是无家可归的人,又是文人,没那胆子反叛,所以方成就放心拿来用。
至于其他人?孙家三子都有各自的要事,而且这三人与其通晓政务,还不如说是科研人才,能拿出来用方成也舍不得。
数来数去,孟千在登州,前次孟千押解银两到耽罗岛时,方成已让他到大明各地联络,扩大商业局的势力辐射范围,不要只局限于山东一带,想来已经出发,京城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也用不到。
最后方成想到了个车晚真,当初与李越一起投靠耽罗府,相比较李越而言,方成当初更看重的反而是车晚真,只是车晚真一直不肯归顺,之后虽然态度软化归顺了耽罗府,但也只是做些笔墨工作,参与了政衙的组建方成也给予了厚待,都总在核心的边缘,比起李越如今的地位反而大是不如。
与其把车晚真调来换掉徐太拙,干脆就让车晚真过来,让徐太拙给他当副手,也算是小惩大戒,至少有毛承禄领睚眦军在外,方成还打算在台湾岛常驻一只步卒,只是现如今由谁领军还没决定,但这样一安排,至少徐太拙是不可能再折腾出什么事来。
方成让徐太拙到台湾岛来,而不是车晚真,原因倒是简单,毕竟车晚真是朝鲜人,拿来用可以,但拿到台湾来用,总归都比不上徐太拙这个汉人身份来的光明正大,没想到安分了许久的徐太拙竟然借机折腾。
在徐太拙把奏章以东江镇总兵的名义往登州送,福建的郑家也已经姗姗来迟的得到了消息。
并不是郑家这个海上一霸突然之间耳聋了,而是因为耽罗府崛起的时间毕竟不长,在南洋一带的势力也几乎为零,与郑家这等海上一霸相比,耽罗府更多的是靠盐货的走俏来获得利润,而不是海上贸易。
而且大多数势力都在大明的北方海岸,而不是郑家所在的大明南方,除了去年帮着郑家剿灭了刘香,郑家这才派郑彩北上。
郑彩回去后把事情一说,郑家听说这股来自大明北方的海上势力都能把女真人屡败,那岂不是不一般的强悍?虽说不至于赶紧巴结着,那也是双方友好,平日里还算和睦,海上贸易不断。
郑家偶尔也会从耽罗府买些稀奇东西,甚至方成还特许卖给了郑家五百杆前膛火枪,有心拉拢郑家,这些都被郑彩私下买了下来,而不是郑芝龙买的,这就出乎方成的意料了。
实际上,郑家对耽罗府的了解,也就郑彩一人而已,其他都是知道了一半,这知道的一半里,又肯只相信一半而已!所以,相对于方成的重视,郑家对耽罗府的重视也就郑彩一人而已。
同样的,也是因为郑彩毕竟不是郑家的嫡系子孙,只是外门子侄,所以他的话,郑芝龙信,也不全信,反正你耽罗府远在北边,而郑家在南边,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这才搁置一边,只是在商业上有所往来,关系也不算多亲密。
谁都没想到,就是一年多的时间不到,那耽罗府就从北边打到了南边,而且还得了大明的册封,成了一任总兵,郑家投靠了大明七年有余,这还一直在游击将军的位置上打转,至于总兵?那可是遥遥无期。
至于大员岛,当初郑家也一样和荷兰人打过一仗,虽说是郑家胜了,但那也是惨胜,之后更是被荷兰人和刘香合伙烧了老巢里的几十艘船,这要不是家大业大,还真可能阴沟里翻船了。
之后剿了刘香,击败了荷兰人,都有耽罗府插上一脚,这次郑家虽然在早些时候就知道荷兰人被围在了岛上,不过当时方成打的是倭国人的名义,郑家又没亲眼看见耽罗府的水师,所以也就以讹传讹的信了荷兰人的话,本来郑芝龙还想领兵驱散倭人,倭人水师势力不大,和郑芝龙没得比,郑芝龙自然是不想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被人插手,大员岛虽然不是郑芝龙的,但他也不允许被别人染指了去。
郑芝龙正准备让儿子郑森领兵从安庆出发,郑彩急匆匆的从厦门赶来求见郑芝龙,不同于郑家整体对于耽罗府的轻视,郑彩是见识过耽罗府的实力的,而且又心知耽罗府水师不弱,怕是不会屈居于大明北方,只是他也没想到,竟然就这么快,当郑彩得知耽罗府兵围大员岛时,目瞪口呆。
郑彩也如实汇报过实情,只是当时郑家没人信,郑芝龙不肯信,其他郑家人就一个都不信,要说海上大鳄,郑家自己就是,可那是凭借几十年的累积这才有了这一份家业,那耽罗府才崛起多久?就那几年时间,又没和郑家一样靠的是南洋贸易赚钱,怎么可能短短时间内闯出那么大的声势?
兼听则明,就一个郑彩说破了嘴皮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