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夫家的小娇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敏没听出自己儿子言语中小小的陷阱,而是有一种被馅饼砸晕头的感觉:“写书啊,儿子,那可得是多有文化的人才能办的事儿啊!嘿!我儿子现在也这么能耐了?”
最后音调上提的语气词不完全是兴奋,也有些不敢想象的怀疑,杨一看着自己敏感的、要强的、朴质的母亲,想到后世那些对写书出自传趋之若骛的半拉子名人们,还有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低龄化网络小说,忽然觉得把出书看得如此神圣的老妈,很可爱!
这一顿饭,杨敏是在晕晕乎乎中吃过去的,到最后也没正常起来,中午临走上班的时候还兀自不放心地发问:“小一,你真能出书了?”
看到老妈这副样子,杨一心中好笑,又有些伤感:“真的,中考前就能搁上新华书店里去卖!”
“晚上想吃啥,老妈下班买回来,好好奖励你!”一想到自己就要成为作家的母亲,杨敏就有些稳不起,想要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
“明天就末端午了,到时候再说吧!”家里的经济情况是个什么样子,杨一清楚得很,更何况在社会上漂泊的日子,他早已经习惯了省钱过活的日子。
“那怎么行!过节是过节,庆祝是庆祝,晚上给你做白斩鸡!”杨敏麻利地收拾了万碗筷,喜孜孜地出门。
下午杨一干脆没有去学校,而是跑去了越州大学的图书馆。
虽然整个大宋的历史主线都在杨一的脑海里清清楚楚的铭记着,前一世里他在煮酒论史的版块发表的特约稿件,三分之二以上也和宋朝历史有关,但人脑不是电脑,总有一些记不清楚的历史事件。
除了这些小细节,至于对模仿章 《明朝那些事儿》 的历史解读模式和写作手法,杨一可是信心满满。2006年天涯社区的明月门事件,他就是亲历者之一,事后对于全套图书也细细品读过,且抛开对这本书褒贬不一的评价,就杨一自己来说,他是相当喜欢这套图书的。
更何况还有实打实的销售成绩摆在那里。
再加上杨一在模仿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无数后世的网络流行语和新奇桥段,在抓读者的眼球这方面,已经是老手的杨一简直可以打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包票。
从赵匡胤幼年开始,一个个故纸堆中的人物迎面走来,串联起一件件或金戈铁马,或儿女情长,或波谲诡诈的故事;美轮美奂的宫殿变为残台断瓦,昔日的忠臣英雄与奸诈小人一同长眠在荒冢……从生涩到流畅,从构思好几分钟才落笔一段文到洋洋洒洒就是千多字,杨一根本就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心沉浸在了写作大计中。
直到临近学校放学的时间,杨一才抱着厚厚一叠资料和下午完成的稿件回家。
而就在他回家后,满怀成就感地看着一桌子的稿纸时,家里的门却被狠狠推开。
“杨一,你搞得好事!”几乎是撞进屋子的杨敏,一进门就用自己最高的音量怒吼着,几乎是气急败坏了,就连在单位和一直不对眼的门房婆娘骂街的时候都没有如此激烈过。
看到老妈动了真火的样子,杨一心中下意识一紧,有些摸不着头脑。
中午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这怎么晚上一回家就这样了?总不会是知道自己翘课了吧?
哎呀,杨蔓!
那个记忆中一直不怎么看得起自己的丫头,不过她和自己又不是同一个班,怎么会……
懒得多想,原本绷紧的心又放松下来,看着又急又怒一脸失望之色的老妈,杨一拍拍只能勉强坐两个人的沙发,很是气定神闲:“坐。”
儿子这幅老成的模样,倒让杨敏一时半会有些愕然,随即更是冒火:“你还不得了?下午逃课了你还一副稳稳当的样子?”
杨一毫不畏惧地直视着老妈的眼睛,视线相交,没有半分的躲闪和愧疚,一秒、两秒……半分钟,直到杨敏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才把自己的考虑慢慢讲述出来。
看着儿子一脸的诚恳,还有认真解释的语气,完全和以前一说两句就低下头不言不语,却满脸不服气的样子判若两人。饶是杨敏有一肚子打好的腹稿,现在半句也说不出来,半晌后才往后靠在破沙发上,长长叹了一口气。
“你知道不,儿子,下午我跟你王妈妈说起我儿子要出书当小作家的时候,你那个二姨听了怎么说的么?”杨敏有些失神地瘫在沙发上,和中午比起来,整个人就像是被抽了魂一样,毫无半分神采。
自己的二姨?杨蔓的母亲?杨一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一个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的中年女人形象,一时不知道接什么话。自己的这个二姨,平时对她的姐姐几乎没有好脸色,说话动辄就尖酸刻薄阴阳怪气,连带看自己也是满脸嫌恶。
但是又每每在母子俩过不下去的时候还能拉上一把,却又少不了满嘴的闲言碎语。
“她说……”杨敏也没有指望儿子接话,没有焦距的目光看起来很是憔悴:“你儿子现在……的很,说不去上课就不去上课,原来是躲在家里当大作家!当时周围一圈的姐妹工友啊,可是都听到了!儿子,万一你这个书要是出问题了别人说不行,你让妈妈以后在单位怎么抬头做人!”
杨一有些无言以对,事实上即便他对那些还未成书的文字信心再大,老妈现在愁容满面不停叹气的模样,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母子俩在漫天的霞光中无言对坐,谁也没有心情提吃饭,直到满屋的金红色渐渐褪去。
“妈!自作主张逃课的事情,是我不对!”最后还是杨一先开了口:“这些年你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养家,里里外外的大小事一个人包圆,让你受累了……”
杨敏瞄了一眼儿子,不知道他是说真心话还是想逃过惩罚,心情很是复杂,也就没有接话。
“但我写书这个事情是确确实实的,能出版也是稳稳当,就是因为想在中考前搏一把,看能不能通过这个书造成点影响,我才这么着急。到时候就算不能特招,起码高中学费是不用发愁的。”
作茧自缚,何苦来哉。
“什么事都跟你想的这么简单就好了!”听到儿子这么说,杨敏又气急起来:“到时候要是特招也没希望,分数也上不去,我看你这辈子就废了!”
怄了半天气,还从来没有说过这么重的话的杨敏又觉得自己有些失言,长叹了一声强打起精神道:“算了不说了,你逃课也逃了,再说也没用!到时候差分数要交钱,也只能去找你姨爹他们。”
为了儿子,求娘家人求妹夫这种事,杨敏也没算少干,只不过做多了以后每次都要遭人白眼而已。
杨一苦笑,自己这个年龄,果然是很没有说服力啊。只好摇摇头,把这些天码出来的稿纸拿了出来,推到老妈的面前。
“什么?”杨敏有气无力地扫了这个让自己又疼又气的儿子一眼。
杨一倒是口气笃定:“看看再说呗!”
第6章没有发言权的伯乐
自从给杨敏看完了章 《宋朝那些事儿》 的 第一册 第一卷 ,单亲母亲就不再满口责怪杨一。
她只是初中读到一半,然后就因为大革命耽搁了求学,然后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伪知青”,所以她不像儿子那样信心满满,坚信这本叫做章 《宋朝那些事儿》 的书能变成铅字。
她就是单纯觉得,儿子写的这些东西还真挺好看的,就连她这个对历史完全不感兴趣的中年妇女,都有些手不释卷。
于是到了这个份儿上,再加上杨一每每说到这本书前景时候的那种笃定,杨敏也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放任儿子回家后就把课本扔到一边的做法。
十多二十天的功夫一晃而过,杨一这些日子倒是再没有翘课。每天从一到学校就开始赶工,一直埋头奋笔疾书到晚上万簌俱静看不到几家灯火,几乎每天万字的速度,终于让他在中考后的第二天赶出了章 《宋朝》 的 第一卷 。
这已经是他的极限速度,毕竟这是一本重现历史的文字,哪怕是以札记的形式和戏说的口气书写下来,也依旧大意不得。每每在有争议的历史疑点上,杨一都要查阅无数的相关资料,然后选取最为可信认同度最高的一种说法置入书中,并且还将其他的说法记录在当页的释疑栏中供人参考。
这才有了凝聚着杨一心血的章 《宋朝那些事儿》 的问世。
六月末的夜晚,已经没有了沁人的凉意,窗外传来时有时无的虫鸣,倒是很能平息心头的燥热。杨一揉了揉酸胀的眼球,自嘲地咧嘴笑——抄书都抄得这么辛苦,我怕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然后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在结尾郑重其事地写上自己的名字。
二天,还有更艰难的战斗在等着他。
清早起床,带上老妈专门换的一大堆零钱,杨一踏上了“征途”——就是征途,在写作章 《宋朝》 的时候,他就隐约有了一个关于重生人生的宏大构想,而 《宋朝》 的出版,就是这个人生征途的第一步。
坐上这个时候还是8毛车票的公交,来到了第一个目的地,越州人民出版社,这是越州市最大,资格最老的出版社,和省新华书店算是兄弟单位,如果能和这个出版社谈妥相关事宜,到时候销售方面就能省心不少。
一走进出版社,就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公司单位的静谧感扑面而来,大约到底还是文化氛围的熏陶,就连那个类似于医院门诊的老式接待窗口里,一男一女两个接待人员也有一股子文质彬彬的味道。
走上前去,一声很有礼貌的问好后,杨一才故作羞涩的问起无预约投稿的事情,只是苦于这厮早已经过了脸皮薄薄的年纪,心理上不仅不紧张,还有几分因为装嫩而带来的无奈和恶心!要不然只怕他还能在脸上挤出两团小红晕来迷惑人。
这也是无奈而为之,毕竟他一个新嫩的小屁孩叫嚣着要投稿,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博得人家感官上的好感和同情,只怕一听自己是来投稿的,都懒得搭理自己。
装嫩索性就装到底。
果然,在听完了自己的来意后,这一男一女的脸上不可避免地挂上了诸如愕然、好笑、怀疑之类的表情,但在看到杨一手中不算厚的一叠文稿纸的时候,那个年轻一些的女人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指指楼梯旁边的一个办公室,告诉杨一到那里等待。
很认真地道了谢,杨一乖乖地顺着指点往接待室走,而身后却传来了不算刻意压低的声音。
“小黄你还当真啊,这哪家的小孩不懂事跑这里来瞎闹,搞几篇中学生作文投稿,你也跟着起哄,到时候李主任知道了又要说你!”
杨一没有回头,心中却在苦笑连连,说到底这也不能全怪人家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自己这个模样,能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一两篇作文就算是有数的优秀好少年了,这还郑重其事地跑到省内数一数二的出版社大言不惭说要投稿,不招人待见那是自然的!还好人家没有当面给难堪。
倒是被叫做“小黄”的接待人员真算得上尽职尽责,完全没有后世国有单位人员那种爱理不理敷衍了事的态度,在回了一句“算了,我还是去通知一声”后,从接待窗口里出来,对着站在接待室门口的杨一笑笑,走进了更里面一些的一间办公室。
等了好一会儿,就在杨一有些百无聊奈的时候,那个接待员从门口走过,又好奇地扫了杨一一眼,接着门外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黄姐,就在接待室是吧,好好,我就来。”
随后,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闯了进来。
杨一下意识站起来就要握手,结果倒把人家吓了一跳:“嗬,黄姐说是个小孩,这也太小了吧,小弟,你初中毕业了吗?”
忍住耸肩翻白眼的欲望,杨一很稳重地点头笑笑:“初三毕业。”说着再次伸出了右手。
这份与年龄毫不相称的沉稳顿时就让进来的年轻人有些称奇,面前的这个半大孩子落落大方,接人待物进退有度,竟是比自己还稳得起,这一比起来,反倒是自己更像孩子了。
伸出手和杨一握了握,心中总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年轻人苦笑着摇摇头示意杨一坐下,眼光自然就扫到了男孩手边的那一摞文稿纸上:“小同学你是来……投稿?不是作文集吧?”
杨一闻言一滞:“这个,还真不是作文!”
说着把稿子推到了年轻小伙的面前。
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年轻人干脆径直拿过了稿子,眼光有些随意地从第一页纸上扫过,心里面却在考虑待会儿要怎么说,才会不太让这个心气很大却又不招人讨厌的男孩不至于下不了台。
要不就指导一下他怎么写作,再婉言相劝指出他稿子的问题?
从爱好上入手,想必能让他听得进去。
不过当这个年轻人看到杨一描写赵匡胤出生时候的异兆时,禁不住噗哧一笑,然后反应过来什么一样,抬起头满脸惊奇地看了杨一一眼,然后又马上埋下头去,心里多少有些刮目相看的感觉。
而当他渐渐深入的时候,这个刚从大学毕业,在98年那会儿还当得起天之骄子这个称谓的年轻人,立刻就发现了杨一这叠文稿的与众不同之处。
!描写历史的好看的书!
写历史的书,老百姓想看吗?
想看!
爱看吗?
大部分不爱看!
因为历史写作的特殊性,让一般的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总是曲高和寡,总是让大众们视为畏途。
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是老人家的讲古,是评书戏曲,是连环画里画的,志怪传奇里写的,他们喜欢那种能让普通人看得进去的,活泼泼的历史。
而自己手上这一摞,无疑就是非常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
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叠文稿里所描述的东西,不是那些野史稗闻中为了吸引人眼球,而故意夸大了的史事,甚至是一些压根不存在的东西。这个少年所写出来的文字,基本都是有据可靠有料可查的。
其中一些典故资料,就连这个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年轻人都觉得有些艰深了。
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底,前所未闻的解读模式!幽默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对气节的讴歌又直击中国人灵魂深处!无数的优点加在一起,让这本书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
看到面前的年轻人一副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无法自拔的样子,杨一依稀回忆起自己当面初读章 《明朝》 时候的模样,有些似曾相识的可乐画面,于是轻咳一声道:“请问,这稿子符合你们的出版标准么?”
却不料对面的年轻人毫无意识地“嗯”两声,根本就没有听进去杨一的话,看到人家这模样,杨一心中不免有几分被认同的得意,只好用手指叩了叩桌面:“请问……”
话还没有说完,反倒遭了几个白眼,沉浸在文字中的年轻人正读到吸引人的地方,却不料被人突然打断,心头自然很不爽,很是憋火地抬起头来脸一垮:“你怎么回事儿啊……”
话没说完,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的年轻小伙一滞,随即异常尴尬起来,很是不好意思地讪然笑道:“不好意思,这个……”
倒是杨一很能理解他的心情和做法,大有遇到了同道中人的亲切感,连忙莞尔道:“没事没事,就是问问,我这稿子?”
“稿子怎么了?挺好的啊!”年轻小伙有些不解地看着杨一,心忽然想到自己刚才还胡吹大气地想要指导人家写作,顿时脸皮就有些发烫,又万分庆幸自己只是想想而已,还好没有说出来。脑袋里感叹了好半天,才明白杨一话中的意思:“哦,哦,对……可以可以!完全可以,这稿子我看一准儿能要,我拿给我们主编看看,你等会儿啊!”
不等杨一回话,就又捏着稿子风风火火地冲出门去,一路上撞的椅子和门嘭啪作响,直让杨一在后面摇头无语。
“主编,主编,这稿子你要看看!”葛黎高力冲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小伙子是蒙古人,在京华念完创作的他觉得自己看惯了北国风光,于是来到了春花秋月的江南地,在这里一待三年,也学到了不少出版操作方面的道道,也碰到过不少被人称道的好书,但是却从来没有一本能像今天这个男孩的稿子一样,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心。
看到自己提醒了无数次,这个蒙古小伙还是一副累教不改的急性模样,越州人民出版社的社科类和小说类的主编李老夫子又是好笑,又是好气:“行了行了,什么把你给急成这样?”
“刚才接待室的黄姐不是说有个男孩来投稿吗?好,您得看看!”葛黎高力急忙递过攥在手上的稿纸,一脸的认真:“您看!”
李老夫子结过稿子,疑惑地打量着葛黎高力,这小伙虽然不是那种老成的人精,但是在文学上的水平还是没的说,往常他经手的投稿也不是一篇两篇,像今天这么心急火燎的样子还是第一次见到。
于是摘下老花镜儿好好揉了揉眼睛,又重新带上去,仔仔细细地看起了手上的这篇手稿。
可是还没有看完第一页,老夫子就蜇起了眉毛,脸色也不好看起来,到第一页看完的时候,老头儿气得脸色都变了:“胡闹,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历史能这么写吗?”
满心准备听到表扬的蒙古小伙笑脸一愣,心想没有意料中的表扬也就算了,怎么居然还是不被认同的结果。
“可这稿子……”葛黎高力想要说点什么,话还没出口就被涨红了脸的老头儿打断了。
“没有什么可是!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严肃的,是认真的,这种满纸油嘴滑舌的调调,怎么能用在治史上?”老头子看来是真的气得不轻,把一叠子稿纸狠狠扔回蒙古小伙的怀里。
您怎么不说历史还是紧张活泼的呢!葛黎高力心有不甘,又不敢说出这种火上浇油的话来。
这个时候,早已经被隔壁动静惊倒的杨一把办公室里面的对话听了个七七八八,对里面那个老主编又是不以为然,又是无可奈何。一时间失望到了极点,为这种不合时宜的观点,也为这一次失去的出版机会。
只看了自己这书就忿忿然,那以后那些胡编乱造的戏说,歪讲的历史电视剧被搬上银幕后,这老爷子还不得被活活气死?
但是又生不起气来,这位未曾谋面的老人,让杨一有一种悲哀的尊敬感。
正是有他们这些学究式的老人,有些传统的东西才得以被坚持下来,然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正经的历史怎么也抵挡不住戏说的洪流。
不过倒是自己,看起来要再找找其他门路了。
第7章你前世所不知道的
葛黎高力把杨一送出出版社大门的时候,一脸的歉意和无奈,作为一个排资论辈极其严重的单位里的年轻人,即便他有无数理由看好杨一的文稿,但稿件最终的采纳与否却是与他没有半分关系的。
想到这里,蒙古小伙就因为自己先前的言之凿凿而感到对不起杨一,即便这不是他的过错。
只能说,眼前这个男孩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天才。
“这事儿怪我!”在大都市里漂泊了七八年,也依然没有改掉葛黎高力草原汉子的本色,质朴可爱,一旦把事儿揽上自己的肩膀,就拼了命的想要做好。
“这真不怪你,大哥!”这一声大哥多多少少有些不情不愿,杨一笑着摇摇头,先前的失望情绪早就被他抛到了脑后,不过第一个坎儿而已,比起前一世的苦难还真算不上什么:“出版不是你想出,想出就能出,我今天可是准备好了跑十个出版社的车费呢。”
“其实,你要换个不这么严肃的题材,写些小说什么的,我看一准儿能成!”葛黎高力还是觉得可惜,既为这些稿子,也为自己的出版社。
所以他还在尽力挽留着什么,虽然知道只是略尽人事而已。
杨一就不置可否地咧着嘴笑,什么都没有答应,只是很诚恳地挥手道别:“有机会再见。”眼睛里有一般的孩子没有的认真。
在烈日下穿行奔波了一天的时间,被暴晒脑袋仿佛套了一个铁箍一样胀痛的厉害,但是杨一却根本无心顾及,如果说在第一次被拒绝后他的心态基本不变,第二次被拒绝后只是微起波澜的话,那么连续第七次被拒绝就真的让男孩有些怀疑其自己了。
越州人民美术出版社,越州文艺出版社,越州教育出版社,越州少年儿童出版社……
几乎全都是一样的说辞,全都是一样的态度。
教育出版社的一位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地这么说:“小家伙很有才华,就是没有用到点子上,你写历史书可不能这么哗众取宠!”
杨一没想到都已经97年了,保守而近乎于顽固的思想还这么严重,这就叫哗众取宠,那后世那些一再突破下限的炒作又算什么?
夕阳西斜,镶着灿烂边框的云朵缓缓流动,却没有遮住金红的太阳,暮光暖暖,将杨一颓唐的影子拉出很远。
秀湖公园的十字路口,下班的人潮车流从杨一身边滚滚而过,行色匆匆,这让迤逦而行身影疲倦的杨一更是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原以为重来一次的人生会是一条通天的坦途,却没料到又是一个前途叵测的十字路口,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让杨一气闷又痛苦。
可是即便这条路漫漫如斯,已经毫无退路的杨一也只能勇往直前,身为先知先觉的重生者,没有失败的权利和借口。
老城区钟鼓楼上的钟声响起,点点归鸟在如血的夕阳中远去,杨一强打起精神向家里走,他不能让母亲也跟着自己沮丧担心。
抄了一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