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帝,哥罩你-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樱颐强梢栽偻鸫Σ椴椤;凳赂啥嗔耍芑崧冻雎斫牛灰プ∷患拢妥阋灾嗡淖锪恕!
“说起这事,朕还特意问过开封府伊苏颂。他说当年审理你的案子时,此人就坐在大堂后面旁听,可见他是心有顾忌的。只是那封从周犯家中搜出的信,在第二天便不冀而飞。哼,堂堂开封府衙门,他都能来去自如窃取证物,真是猖狂之极。”
徐诚忻想起老周的相好,这女子武艺超群,这事铁定是她干的。便说:“这也不能怪苏大人,那人手下有一名江湖奇女子,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似乎钟情于他。当初周犯就是死在她的剑下,要不是命大,我也命丧黄泉了。”
“那你以后要多加小心,身边不可少了护卫,朕最痛恨这等乱臣贼子,只要她一露面立即格杀。”
“是。”嘴里答应着,心里却在怀疑如果真杀了她,蓝月玟会不会来找他拼命,这两个女人真是头痛。
哲宗踱着步子,问道:“那么依你之见,我们应该从下面查起,然后顺藤摸瓜?”
“不错。”徐诚忻分析道:“一来下面的州县官员独霸一方惯了,防范会比较松懈。二来远离京城,他们主子指挥不便,而且想要帮忙也鞭长莫及。第三嘛,就算抓不到他们的辫子,也可以乘机巡查一下,下面的贪官很多啊。”
“有理,”哲宗连连点头,“这事就这么定了,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
“我?”徐诚忻一愣,道:“圣上打算派我去?”
哲宗笑道:“自然是你,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朕可不想节外生枝。爱卿是朕的亲信,手段也挺多,再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
“可,可我还有好多事未了呢。”徐诚忻急道:“女真人、辽人、铁卫营都没安排妥当……”
哲宗摆摆手道:“北疆的事正是朕第二件要和你商量的,爱卿虽能力出众,但也不能涉及太广,免得引人嫉恨。你觉得范纯仁,此人如何?”
徐诚忻想想也没错,如果什么事都去插一手,不仅自己早晚要被活活累死,而且弄不好吃力不讨好,遭人诟病。
“范大人公正廉洁、一身正气,我与他在易州共事一月有余,对他很是佩服。”
哲宗点点头,道:“章相也多次向朕推荐他,朕是苦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这次和谈范纯仁功不可没,或许他正擅长此道。朕打算让他去和女真接洽,商谈櫂场及易马之事,你看如何?”
徐诚忻正担心圣上派个自己搭不上关系的人去易州,那项钟父子做起生意来可大为不便了。忙附和说:“范大人在与辽人和谈时寸土必争,唯大宋利益为重;又时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中,了解民风民意,派他去再合适不过了。”
哲宗笑道:“你看,这事不就解决了吗。你如有什么不放心的,再去跟他说说。还有,你尽可说朕要用他,推荐之功还是你的,也好让他对你心怀感激。”
徐诚忻一怔,心想:你这不是鼓励我结党营私吗,这尼马是什么意思?这皇帝的心思怎么比女人还难猜。
心里有疑问,又不能问他,只好对哲宗感谢一番:这么替臣下考虑。
“这段时间报社的生意怎么样?”哲宗突然问道上。
徐诚忻知道他的意思,户部早就没银子了。这次大婚,用掉一些,接下去赈灾、与女真人易马都要大量化银子。哲宗估计也没办法了,才会厚着脸问他讨银子。
“报社现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徐诚忻如实回答:“百姓们对报纸的新鲜感早就过了,光凭那些老招式吸引不了更多的顾客。”
“生意上的事朕不想多问,朕知道你是商道奇才。当初能用十万银子赚来二十万,现在朕很缺银子,你可有什么办法筹到银子?”
“圣上需要多少银子?”
“眼下的事,赈灾至少一百万两,易马的银子你心里有数,先顶过这两件事再说吧。”
“前几天我看过帐,晚晴那里大约还有一百万左右,这些银子支撑军器监造火器、铁卫营还有些多。剩下的银子我可以想办法赚更多,方法与人手都已经想妥了。只是这需要时间,这本来是为了对付与女真易马用的。但赈灾是一刻也不能等的,圣上能不能从别处挪用一下?”
“能挪的都用上了,前几天勉强凑了五十万两,已经拨下去了。”哲宗说起来又气愤,“堂堂大宋朝廷,竟已经穷成这样,这些个衙门是怎么办的差!待朕忙过了这阵,定要好好查查他们,该杀的杀、该贬的贬,决不姑息!”
“惩腐扫贪这种事任何时候都不嫌多,不过眼前的赈灾得想个办法。”徐诚忻回想后世地震水灾也是常有的事,每次都会来一次大规模的募捐活动,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便将这个办法说与哲宗,请他定夺。
哲宗却连连摇头,道:“堂堂一国之君,开口向百姓讨要银子,岂不是成天大的笑话。朕宁可自己紧衣缩食,也决不做这等扰民之事。”
徐诚忻暗暗点头,宋朝的皇帝虽说爱面子,但的确是最惜民力的。
“陛下言之有理,此事的确有损朝廷威仪。不过从另一方面讲,其实这事也有好处,一来可以解燃眉之急,二来也可以乘机教化民众与人为善之心,让百姓们互相帮助增加凝聚力。不如这样,”徐诚忻解释道:“让报社出面,来一场民间募捐活动,朝廷到时再适当褒奖,必能事半功倍。”
哲宗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心忧灾民,勉强同意了。
“只是所需银两数目巨大,朕担心百姓们能不能捐出这么多来。”
“先试试看吧,京城的豪门富贾多如牛毛,只要他们肯出力,一百万两就不难凑齐了。”
“好,那就先试试。”
哲宗正想接着说下一件事,外面有太监来报,说是章惇求见。哲宗笑着对王旭道:“来得正好,干脆把范纯仁也叫来,今天就让他们把这些事给定下来,免得到时候再议。”
王旭领命而去。章惇进殿见过圣上,对徐诚忻笑道:“徐大人以后可要忙起来了。”
第135章 谋略天下(下) '本章字数:3216 最新更新时间:2014…10…23 07:00:00。0'
章惇是不折不扣的改革派,很受哲宗的赏识,他就乘机推荐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门生故吏担任要职。为显恩宠,哲宗基本都同意了。如今朝中大臣都清楚,想要往上爬,就得讨好章相。
哲宗虽心有顾忌,但为了改革敝政,不得不倚重于他。
乘着范纯仁还未到,徐诚忻将募捐筹款之事向他说了一下,以征询他的意见。章惇听了大为赞赏,并承诺本人也要捐款一千两银子,以表心意。徐诚忻本就想让他带个头,这样一来那些大臣们估计不得不跟风了。
但一千两银子有点少,堂堂宰相只捐了一千两,下面的官岂敢超过这个数。但为官者都不敢露财,免得受人非议,徐诚忻也清楚他的心思。
便说:“章大人为官清廉,这一千两银子已是倾囊。但为了顺利募得灾银,下官有有个不情之请:将大人的一千两银子记为五千两以示天下。这样只怕会有损大人的清誉,不知章大人……”
章惇一怔,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暗想:只要圣上明白,下面的人再怎么说也不碍事。这可是表忠心的机会,忙道:“有何不可,只要能筹得灾银救民于水火,本相就是受天下人唾骂,也是受之如饴。”
哲宗听了十分欣慰,赞道:“章爱卿如此高风亮节,实是我朝楷模、国之柱石啊!”
章惇连称不敢,随即又开始向哲宗奏请政事。徐诚忻听了一会,基本是一些变法内容,如果真按他所设想的实施下去国力必会大大增强。
那天在刑部大牢与徐诚忻一番长谈,让章惇对他另眼相看。所以时不时的会向他询问,并认真听取他的建议。三个人志趣相同,不同的只是一些方式方法和先后的秩序,再经过讨论、取长补短,倒落实了许多悬而未决的决策。
聊了一会儿,范纯仁终于到了。哲宗自然将话题转移到女真人,现在内贼是谁已经清楚,哲宗终于可以将此事跟第三个人说了。
章范二人一听大为震惊,特别是章惇,他对外一向强硬,对岁币之事更是深恶痛绝。
章惇对着徐诚忻深深一揖,正色道:“此计绝不亚于“三分天下”的隆中对,若此事能成,徐大人居功至伟,实乃我大宋第一功臣。”
范纯仁也道:“小,徐大人实是天纵奇才,我朝能得徐子,真是大宋之幸、万民之幸啊!”
徐诚忻被他们夸得不好意思了,道:“过奖了过奖了,其实我也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凑巧给遇上了。倒是那个马植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忠勇之士一定要好好嘉奖才是。”
哲宗连连点头,道:“有机会就知会他一声,就说朕明白他的心意,甚是欣慰,待事成之后必有重赏。”又转头对范纯仁说:“范爱卿,与女真人之诸事就交于你来办,可有什么难处?”
范纯仁在京城被闲置多年,哲宗亲政后连连重用,哪有不高兴的。忙道:“臣领旨,圣上将如此重任交给微臣,微臣必竭尽所能不负重托。不知圣上对此事还有什么交待?”
“你最主要的任务就一件事:易马。朕需要大批的良马,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军队不能再老是打败仗了!”
范纯仁点头称是,章惇眉头一皱提醒道:“陛下,如今户部亏空,赈灾尚不能凑齐银两,这易马之款项如何处理?”
“这事你们去问他。”哲宗指了指徐诚忻笑着说:“当初他用短短四十余天将朕的十万两银子变成了二十万。”
章范二人大喜,忙来请教。徐诚忻笑道:“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高招,不过是做点生意罢了。若一般人做生意决不可能有此收获,咱们的优势在于有圣上支持,所以要赚些买马的钱还是不难的。”
“劾里钵惜售良马,但苦于没有银子,只得低价抛售人参等物。他要银子做什么,还不是想购置军备粮草,发展武装,用来对付辽人。我们就卖军械给他们,一方面让他们有实力对付辽人,另一方面将银子赚回来。而牧民想要的是日常用品,不仅仅是茶丝瓷,什么好卖就卖什么,把另一部分银子也赚回来。”
“当初我答应每月出十万银子收购他们的特产,但你们想想,人参、珍珠、裘皮这三样东西哪一样不是天然产出,得来并不容易。我估计不出三个月,他们绝无可能再凑齐十万银子的货物。”
“不错。”范纯仁恍然大悟,道:“徐大人这人情卖得很值啊,呵呵。”
“不过三个月的货也有不少,而且随后又源源不断地送来,放着也不是个办法。”哲宗提醒道。
“当然不能放着不动,赚银子全靠这些货物了。”徐诚忻便把自己与项钟父子商讨的法子跟他们说了一遍,然后说:“我大宋百姓富庶,天下皆知,这点东西只需撒在江南各省便绰绰有余。关键是来往运送的费用较大,主要的还是路经各地缴纳的税赋。北地商人常说:经过一地便要剥去一层皮。这也是这些东西不能南下的主要原因。”
“这个好办,”哲宗马上说:“朕立即让三司发下文书,凡此商队一律免税。”
章惇也同意,道:“这样也好,省得这些银子落到他们手里,也不知有多少可以归于户部名下。”
徐诚忻想不到哲宗这么干脆,来个直接免税,估计他也是急着想银子。这样一来,项兴泉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垄断这个市场,这银子赚起来不要太轻松。落实了这件事,徐诚忻就放心了大半,至于整顿榷场、鼓励私人贩马等项,本来就是章惇等人想要办的。
新榷场地选址,最后定在易州境内的广信,这也是徐诚忻提议的。毕竟那一片是他比较熟悉的,再加上有钦差老范长期镇守,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等一切商定完毕,哲宗又拿出一道奏章,说:“这是杜中师派人送来的折子,辽人屡次催促我军北上攻打西夏,让朕拿个注意,这仗是打还是不打。正好今天你们都在,朕想听听你们的建议。”
章惇略一思考,说:“以臣之见,这仗可以打。西夏小人蛇鼠两端,毫无信义,时而称臣,时而攻宋。不如趁此机会一举将其歼灭,也是为我大宋免去一个祸害。”
“不可。”范纯仁忙阻止道:“圣上,我朝大战刚止,国力空虚、兵惫民疲,禁军又不适城外迎敌,恐得不偿失。”
哲宗犹豫不决,道:“俩位爱卿说得都有道理,西夏小儿欺我太甚,不仅对宋用兵,而且也学辽人讨要岁币。朕早有心除之而后快,这次机会难得……偏偏碰上个多事之秋,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突然想到徐诚忻还没有发表意见,便对他问道:“以你之见,朕应该如何处置?”
徐诚忻早就料到辽人会来催,还好他有充分的时间来考虑此事。
“臣以为可用三把火来应付。”
“哪三把火?”众人均好奇。
“第一把火叫‘火上浇油’,陛下你想,他们打得越厉害,最得利的是谁?”
哲宗微微一笑,道:“第二把火呢?”
“第二把火叫‘隔岸观火’,当然我们不能只观不语,动静可以闹大一点。该调兵的调兵,该进攻的进攻,只是能不能与敌军、或者大部敌军相遇那就是指挥上的事了。我军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正在非常努力的向西夏进攻,只是实在因为不熟悉草原地形,主帅又常常指挥失误,所以……”
范纯仁笑道:“出工不出力。此火大妙,不仅可以应付辽人的催促,又可让辽人误以为宋军兵弱,将来与之对阵,其必轻敌。那么第三把火呢?”
“第三把火叫‘趁火打劫’,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将来不管是谁占了上风,我们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哲宗摇头笑道:“难怪胡人都言我南人奸诈,徐爱卿此计真名符其实配得上‘奸诈’二字。哈哈……准了!”
章惇又想起一事,道:“陛下,既然大军必须在草原耗费粮草,不如乘此机会好好练一下兵。”
“不错。”哲宗一想起这些老是打败仗的禁军就头痛,道:“让杜中师好好练练,让他们好好跟铁卫营学学,不称职的军官让他们直接回家,朕不养庸才。章惇,让‘二府’拟旨,措词可以严厉一点,以示朕之决心。”
“陛下,”徐诚忻乘机问道:“铁卫营的火器对辽军有很大的杀伤力,而且士气高涨。能不能乘此机会扩大规模,以便将来更好的对付辽军。”
哲宗略一犹豫,对章惇道:“章爱卿,你怎么看?”
章惇瞥了一眼哲宗,谨慎地答道:“铁卫营虽打了胜仗,但对其独立于兵部与枢密院,朝中一直颇多非议,陛下应谨慎决断。”
哲宗点点头,略一沉思对徐诚忻道:“徐爱卿与铁卫营乃朕之亲卫,朕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只是众臣的意见也不能不顾,再说你又要替朕巡视地方,放手给你的部下管理可有什么不妥?”
“陛下放心,他们都与我同生共死的兄弟,我绝对信得过他们。”
“那好,”哲宗下定决心,道:“先扩招至一万五千人马。待以后立了新功,再壮大铁卫营,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人敢多嘴了。”
才增加一万兵力,徐诚忻多少有些失望,想来哲宗还是有些不放心。也罢,总比没有好,赶紧谢了恩。
第136章 大宋义商 '本章字数:3446 最新更新时间:2014…10…24 07:00:00。0'
当天下午,知天下突然发行了一份号外,报纸的首页只印着一行字:明日午时三刻,东华门外,菜市场,敬请莅临。剩下的版面是一幅大大的地图,将准确位置和路线清清楚楚地标注在上面。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消息,一个多余的字也没有。
一时间京城百姓议论纷纷,完全搞不清这是什么意思。有许多人特意跑到菜市场,发现那里正在搭一个大大的简易台子。上去一阵打听,竟没有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
那个时间,这个地点,通常都是人流最密集的。于是便有许多谣传猜测,有的说是要杀囚犯;有的说是一个大班子要来唱戏;也有的说是某个大户人家要在此抛绣球招婿。
整个下午,直到睡觉前,大家都在议论这件怪事,让徐诚忻做足了噱头。
至于那些官员,当晚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知道当朝宰相章惇已经为灾区捐银五千两。至于你们捐不捐看着办,此事不强求,全凭自愿,多少不拒……
第二天,报纸的头版还是一行字,只是将“明日”改成了“今日”。其余版面清一色的灾区消息,将受灾地区的种种境况一一描写出来,并且配有不少凄惨的图画。当然也有一些社论式的文章,从各种“高大全”的角度阐明国家需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良好社会风气。
报纸的最后还有两张表格,上面分别记录着私人及商家已经向灾区捐款的人录。私人一栏里章惇的大名以五千两银子排在头位,后面密密麻麻还有许多人。这些人大多是接到消息的朝廷命官,还有是报社的伙计,以银两的多少排名。
商家的却只有“知天下”报社一家,捐的银子是一万两。两份不表格的最后还有一行粗体字:同胞们正饥寒交迫,你捐了吗?
这份报纸一出,百姓们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要不要捐款百姓们还犹豫不决,但这样的热闹都是喜欢看的。
捐款这种事,徐诚忻经历得不少,那些套路他看多了也学会了。只是苦于没有好的媒体平台,要是能有个多媒体播放画面,再配上音乐、旁白,非把这些大宋百姓个个整哭了不可。
现在能用的只有声情并茂的演讲了,找了几个口才不错的,加以指点,轮流上台演讲。这边在演讲,那边还不断的有人捧着银子上来捐,这些人有官也有民,多数是他认识的。本来他还想过要不要找几个人来扮成灾成来诉下苦,后来想想还是算了。虽说这款的确是为灾区募的,但戏不能做得太假,不然银子拿得不安心。
这样闹了一阵,果然带动了不少心善的百姓上来捐款。每一个来捐款的人,都被一位帐房先生记下来,这是一份功德,古人还挺在意因果报应的。
私人募捐的第一名还是章惇,果然没人敢越过五千两的。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职位大小、品轶高低适合出钱,算得严丝合缝。商家的排位还是没变,来捐的也都是一些小商小铺,银两也不多。也是因为时间紧迫,要不然,以知天下的身份给那些大户们点拨一下,必有不少人愿意出这个钱的。
徐诚忻现在是官,场面上的事不宜出面,只是躲在一旁暗暗指挥。他正想着如何让那些大户出点血,突然闻得外面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出来一看,只见一队宫人站在场中,王旭手捧圣旨正在那儿宣读。
原来圣上今早听闻知天下在此募捐银两帮朝廷赈灾,龙颜大悦,立即下旨褒奖,赐报社以“大宋义商”的称号。一块由圣上亲自题字的金字牌匾,上面挂着红绸,热热闹闹地被送上台子,让诸多商家羡慕不已。
不过他们想得到这个称号也还有机会,剩下还有九块牌匾就放在边上,言明委托报社赐给贡献最大的商家。此消息一出,京城里的商家顿时炸天了锅,皇帝亲笔题的字,再加上“义商”两个字,那在堂前一挂,绝对是一块金字招牌。别的不说,光这份荣誉也是够几代子孙牛逼了。
王旭带着一帮太监笑眯眯地走了,台上的主持人开始大声忽悠:“各位看官,各位掌柜:圣上说了,朝廷里本不缺这点银子。但京城的百姓能主动出资支援灾民,足见我大宋子民急公好义之纯朴民风,值得裹扬。这些牌匾,其中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要在平时化多少银子都换不来的。我也不耽搁大伙儿时间,就半天时间,谁捐得多,谁就把它扛回去……”
“我捐五万两!”台上那位话还没说完,性急的就开始动手了。
“六万两!”
“八万两!”
“再捐一万两!”
这哪是捐款,简直就是拍卖。
一张大红纸挂在台上,上面注明捐款最多的前九名掌柜,银两数目不断地翻新。京城里的富商大贾闻风而动,排行榜一改再改,那银子数目是蹭蹭往上跳,看得徐诚忻眼皮直跳。尼马,早知如此还捐什么款,直接问哲宗讨几幅字拿来拍了不就完了嘛。
越接近酉时捐款越疯狂,为挤进前九名,许多人直接站在台边随时往里面扔银票。终于到了酉时,这场闹剧总算是结束了。得了匾的个个敲锣打鼓,开开心心地回去了。许多扔了银子没得到的只怪自己自不量力,暗自懊恼。
帐房先生一点银子,总共得了二百八十多万两,主要的大头还是那些抢牌匾的掌柜。九位商家平均每人出银二十五万两,最高的便是鼎鼎大名的宝通钱庄,出资三十八万两。他要的不仅是牌匾,而且要捐款第一的名声。
徐诚忻多少有些后悔,早知道这一出戏应该找地方暗暗举行。现在这么一闹,捐款的味道就变了,但商人自古重利,也不能怪他们。
银子早就够用了,最热闹的场景也结束了,人群渐渐散开。暗中指挥的徐诚忻招呼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