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皇帝,哥罩你-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主将慌了神,手下的兵士更乱套了,什么都不管了撒开脚丫子逃命再说。吕大通兵不血刃,轻而易举地拿下顺州。拿下顺州后他又故技重施,留下几千士兵控制城池,带着其余骑兵继续向北追赶。
萧呼哩额是欲哭无泪啊,心想你这是什么意思啊!还有完没完,这也太狠了点吧!怨归怨,逃还是要逃的,顺着官道直奔檀州而去。他想出了檀州就是辽国国境,只要逃回国内,估计宋兵不敢再紧追不放了。
萧呼哩额从最初的幽州跑到涿州,打了一仗又从涿州一路向北,狂奔一天一夜横穿幽云十六州境地,出檀州遁入辽国境内。由于士气低落、人困马乏中途又折损不少兵马,待出关一点人数,跟他一起逃出来的只有三千余人。
这一仗打得,丢脸丢到家了,萧呼哩额与张孝杰对视一眼,颓然道:“张相,这一仗我五万铁骑几乎全军覆灭,大人回朝后只须将经过面陈圣上,我却是再也无脸面见圣上。”
张孝杰一惊,道:“将军这话何意?”
萧呼哩额勒马跃下,对他躬身一礼道:“败军之将无颜苟活,请大人替本将带回部下。”说罢抽出弯刀就要自裁,早被亲兵一把死死抱住。
张孝杰吓得忙跳下马背,抓住他的手安慰道:“将军是个英雄,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个道理岂会不懂?至于这次失利,实是宋人狡诈失信,乘周南安逃匿之际连夜偷袭我军。将军带五万铁骑以一挡十、奋勇抵抗,终因敌众我寡,不幸落败,折子本相已经打好腹稿,此事全由本相打理,将军不必忧虑。”
萧呼哩额一听又惊又喜,同时又感叹文人的嘴巴实在是厉害,如此颠倒黑白的事竟也说得从容镇定。他心里虽极是看不起张孝杰,但性命攸关,在手下众人的劝说下犹豫一番还是默认了。
其实张孝杰出这注意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他身为北府宰相出使幽云十六州本就有决策此地所有军政大事的职权。这次进攻涿州又是他全力促成,真要深究起来还是他的责任大一些。若萧呼哩额自裁谢罪,这事就瞒不住了,所以他必须拉着萧呼哩额跟自己一起隐瞒真相。
只是他没想到这样一来,涿州的真正战况无法让辽廷了解。萧呼哩额为防言多有失,完全依照张孝杰的口吻回答朝廷的问话。罪责虽免了,但给了辽廷一个错误的信息,那就是宋军的这次胜利纯属偶然,靠的是人多势众和偷袭。加上辽国传统的军事力量优越感,完全错估了敌我力量对比,为辽国的灭亡又增加了一个重要因素。
第223章 攻与不攻 '本章字数:3523 最新更新时间:2015…03…03 07:00:00。0'
吕大通连下三城,不仅辽人没想到,就是徐诚忻也没想到。他没想到辽人的武备已经如此松懈,看来与西夏打了这一仗后辽国兵力大减,已经不是以前那么强悍了。
仪仗着强大的炮火和正确的战术,这一仗打下来铁卫军几乎没什么损失,伤亡极其有限。大军在檀州休整一天,立即开始下一步的收复计划。此时真定大营杜子骞的军队已经从东面向瀛州进发,他虽然没装备火器,但拥有二十万大军,拿下瀛州不是问题,再从瀛州向北直取莫州和薊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仅用二天时间,宋军一举拿下东线的七座城池。辽军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抵抗,一来他们没准备,想不到宋军出兵如此果断迅速;二来也确实兵力上捉襟见肘,女真族派出十三万,驻守上京的十多万还在休整当中。剩下的就都是些地方卫戍军和各亲王府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动用的。
铁卫军在檀州休息了一天,不用徐诚忻动员,手下众将纷纷请战,要求一举拿下其余各州。这正是徐诚忻想要的,所谓打铁要趁热。趁辽国还没反应过来,铁卫军立即分兵两路向西面扩张。
徐诚忻带领步兵在北线,用不到十天时间轻松拿下儒州、妫州、武州、新州。吕大通与王怀充带骑兵在南线,用十二天时间拿下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两支军队向西并头并进,加上杜子骞向东北方的进攻,总共化了大约半个月时间将幽云十六州全部夺回。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上下一片欢腾,百官朝贺、百姓奔走相告,比过年还热闹喜气。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辽人并不是那么可怕,他们也不过是人而已,只要意志坚决、准备充分照样可以将其打败。一时间,徐诚忻带的铁卫军和杜子骞带的北府军威望大涨,此二人也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填词写诗颂扬过了。另外还一个跟辽人死磕的吕大通,一晚连下三城,在百姓们眼里简直是一个奇迹,名声大振。
当然,百姓们嘴里津津乐道各位将军的功绩,朝中大臣们总是习惯性的把最大的功劳归于皇帝。臣下有再大的功劳也是皇帝领导有方、知人善用,这个关节谁要是弄不清就不配在朝中为官。哲宗这几天整天喜气洋洋,文武大臣们在朝中一连几天的歌功颂德,简直比秦王汉武更威风几分。
兴奋了几天以后,北疆送来的二份折子又让朝廷争论不休起来。这两份折子分别来自徐诚忻与杜子骞,说的是同一件事,意见也大至相同,就是建议朝廷允许他们继续北上伐辽。
在这件事上,哲宗还未打定注意。本来他的最大愿望只是收回幽云十六州,至于吞并辽国这样的壮举他只是偶尔想想,决不敢有付诸实施的胆子。如今徐诚忻与杜子骞竟然能在短短半月时间就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让他对宋辽的军事力量对比有了重新的认识,感觉打掉辽国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可实现的。
二人在上奏的折子中例举了敌我局势和力量对比,出兵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首先辽国与西夏打了将近一年的战争国库空虚、兵疲将寡,百姓厌战情绪强烈,自下而上都不愿再继续打仗。其二,大宋虽然也出兵西夏,但纯属于磨洋功,除在损失几十万兵力,基本没伤筋动骨。而禁军本就亢员,这些损失严格来说是利大于弊。其三,大宋民富,久受辽人侵犯早就对其恨之入骨,灭辽深得民心。其四,铁卫军有火器优势,辽军暂时还找不到有效的应付方法,北府军在草原历练一年,士兵做战经验丰富也可一战。其五,女真族崛起,可以大大牵制辽人兵力,使其腹背受敌……
一条一条看下来,似乎每一条都无懈可击,看得哲宗波澜大起,不由燃起一股雄心壮志。做为一位有报负的君王,成就一番千秋伟业让世人敬仰,成为一位开疆拓土的伟人那是梦寐以求的。大宋虽然富庶,但长久以来总是边疆多事,北面有辽、夏,东面的倭国、西面蕃国蕃兵,都想来敲诈勒索。如今倭国、西夏已灭,国威大振,再若将强辽吞并,大宋将威服四海,再也无人敢越轨。
想到这儿,哲宗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但朝中大臣大多持稳健保守的策略,幽云十六州既已收回,只需加派戍边军队、巩固边防,守住边疆即可。灭辽之事虽然不失为壮举,但风险太大、劳民伤财,实不可轻提。持这一观点的大多是文臣,而兵部与枢密院带头,几乎所有的武官都建议乘胜北伐。一连争论了三五天也没个结果,哲宗听了三五天似乎说得都有道理,倒把他越听越犹豫不决。
这天哲宗呆坐景政殿,正为是否出兵辽国之事伤脑筋,忽有太监来报:开国伯杜中师求见。
哲宗一听精神一振,心想我怎么把他给忘了。杜中师早在元祐时期就算得上是哲宗的亲信,也属于那种半师半臣的关系,三朝元老啊。自伐夏回朝后一直在家颐养天年,不过以他的脾气、再加上自己的独子带兵在北方,定然不会不关切朝中大事。他戎马一生,多次与辽、西夏打仗,按理说这件事上他最有发言权了。
“快宣!”
不多时须发皆白的杜中师稳步迈入殿内,见过陛下、赐坐、上茶。
“杜爱卿虽年事已高,朕看你却依旧是威风不减当年啊。不知近来身体可好?”哲宗笑吟吟地道。
“蒙陛下挂念,老臣除臂上偶有寒痛躯体还算无恙。”杜中师顿了顿又温言道:“老臣年岁已大,能活着便已知足,小病小痛倒也不放在心上。就如打仗一样,只要能打胜仗,就算有些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点牺牲也不想付出自然就不能打胜仗了。”
哲宗心中一动,似乎听出他话有所指。沉吟片刻道:“杜爱卿,近日朕对北疆是攻是守犹豫不定,朝中大臣也是争论不清。人道:为君者兼听则明,但朕听着似乎都有道理,倒让朕一时难以定夺。杜爱卿是三朝元老,又身经百战,朕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杜中师还是副温和歉虚的样子,缓缓道:“老臣一生戎马,对军国大略实是不太擅长,既然陛下问起,老臣就只好勉力作答。”然后装模作样的沉思片刻才娓娓道来……
“既然陛下听着都有理,那么老臣觉得是攻是守都是对的,关键在于陛下想要的是什么。攻,陛下愿成强国之君,守,陛下愿成富国之君。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陛下可观心而取舍,不知陛下是想成强国之君威服四海呢还是想成富国之君国富民乐?”
见哲宗低头不语,杜中师接着又道:“老臣以为治国与做人并无不同,要的无非就是权钱两样。有权势者人人惧怕,有钱财者人人讨好,便如徐诚忻徐大人所说:做人要拳头硬又要腰包鼓。但此事不易,陛下只能选一样,不知陛下更喜欢哪样?”
哲宗呵呵笑道:“朕两样都想要,哈哈哈……”
杜中师起身一拜,颂道:“陛下果然雄才大略,老臣拜服!”
哲宗瞥了他一眼,道:“杜爱卿,你还没告诉朕你的建议,是攻还是守。”
“陛下心中早有决断,老臣愚钝,不敢妄议。”
哲宗微微一笑,道:“徐诚忻与杜子骞都是朕信赖的,依你之见,他们……没问题吧?”
杜中师一时搞不清他这话什么意思,正思索中,外面有人启奏:章惇章太师求见。杜中师忙乘机告退。
章惇见杜中师从里面退出来,微微一怔,随即面带笑意打了个招呼,便进去面圣了。抬头见哲宗的心情似乎不错,心中便隐隐有了些把握,闲聊几句便慢慢将话题转过来。
“陛下,开国伯可是来劝陛下攻辽的?”
哲宗笑道:“他倒没明说,不过是什么意思朕也是清楚的。杜家是武将世家,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那陛下可有注意了?”
哲宗看了一眼四平八稳地章惇,道:“朝廷为这事已经争论了五天,身为当朝宰执的章爱卿是何主张朕还不知道呢。”
“臣正为此事而来。”
“哦?”哲宗笑了笑,道:“快说来听听。”
章惇道:“臣这几天考虑的并不是我宋军应不应该、能不能灭辽,而是在想……徐杜二人能否堪用。”
“此话怎讲?”哲宗不动声色道。
“陛下想,徐杜二人各统大军,总兵力达三十余万,均是我大宋精兵。并且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又执本朝之牛耳,万一有变……”
章惇这话一说出口,哲宗突然明白了,这天自己为什么总觉得心神不宁下不了决心。不过此事不能明说,不仅他不能提,也不能让臣下提,不然会大失人心。
“章爱卿,”哲宗淡淡地说:“朕既然把兵权交于他们,自然是信得过的。此事以后不必再提,否则就算你是当朝宰相朕也要治你的罪。”
章惇忙道:“臣遵旨。陛下宽厚仁德令臣汗颜,不过臣比不了陛下的心胸,故有个建议望陛下采纳。否则,就算满朝文武人人支持攻辽,臣也要誓死反对。”
哲宗面带微笑,道:“章爱卿但讲无妨。”
章惇拜道:“徐杜二人均立新功,陛下封赏当厚此薄彼,此其一;其二,攻辽可以,但须有言在先,命其二人各自为战,先取上京者功高,至于怎么封赏全凭陛下斟酌。望陛下采纳。”
他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让徐杜二人互相忌恨,相互制衡。这样一来便无人敢对赵氏江山起觊觎之心,这其实就是帝王的弄权之术,哲宗岂会有不明白的道理。
“唔……”哲宗表面上沉思,内心却是大悦,章惇果然是个杰出的谋臣,这一招可解决了朕的后顾之忧啊。
“此计甚好,可以鞭策二人勇猛向前、努力建功立业。至于厚此薄彼那也是暂时的,待得胜归来朕必要重重犒劳他们。上京乃是辽国京师,谁能先破者……朕便封他为王--平戎王!”
话讲到这里,攻不攻辽似乎倒成了次要问题,那么,出兵灭辽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224章 直取中京 '本章字数:2943 最新更新时间:2015…03…04 07:00:00。0'
徐诚忻从军事上、杜中师从治国方略上、章惇从权术平衡上,三个方面给出的建议让哲宗搬掉了心头的三块大石,消除了他的所有顾虑。第二天哲宗便下旨,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税收、劳役适当增加,马匹、铁器、粮草等战略物资严格管制,必须优先供予朝廷,所有决策优先考虑军事。一时间,上至朝堂,下至寻常巷陌把目光都投向北方战场,是议论纷纷。
徐诚忻接到圣旨时已经在武州休整了半个多月。他那铁卫营并没什么损失,最多休息上一二天补充点补给就足够了。也是为了等这份圣旨,这半个月把他们闲得蛋疼,还好没白等,发兵伐的命令总算是等来了。
与此同时,女真族那边也传来了消息。耶律大石身为先锋首先轻松占领了外围的一座小城池--里吉,然后按兵不动等待大军到来。主帅耶律辛乙到后十分不悦,责问他为何不继续前行试敌。耶律大石分辩说黄龙府乃女心脏,此去地形复杂必有埋伏,故等大军来到后再走,敌人才不敢妄动,同时也劝耶律辛乙应先派斥候探路二十里。
耶律辛乙不听,强令耶律大石带兵直取黄龙府。耶律大石无奈,只得带兵出发,却又不取近路,而是从北面绕了远道。如此一来大大延误了时间,令耶律辛乙更为恼怒,直接传令让耶律大石回上京等候处置,自己马上带兵取近道直取黄龙府。
如耶律大石所料,十万大军在黄龙府附近被女真骑兵埋击成功,女真以六万兵力与辽军大战一天一夜。竟以劣势兵力杀敌四万余,而自己的伤亡不到三万。
此时耶律大石的三万大军正在纳水附近驻扎,既不进攻也不回京,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耶律辛乙厚着脸皮让他返回协助打仗,他却尽是拖拖拉拉,几天后耶律大石反而向西行进,在泰州一带休整起来。
耶律辛乙在女真地盘打仗,不到六万的兵力,优势尽失,退又不行攻又没把握,一时陷入僵局。徐诚忻的情报网络效率不错,消息及时送到了中军大帐。
徐诚忻翻开地图看了看,自言自语道:“耶律大石这人倒有趣,连主帅的军令都敢违抗,蹲到泰州去做什么?”
他正思索间,手下将士们纷纷在门外求见,徐诚忻哈哈一笑道:“这帮家伙,都等急了吧,进来吧!”
“大帅,京城来圣旨了?”
“大帅,圣上怎么说?”
。……
一帮人进了屋行礼都免了,直接打听起来。好在徐诚忻平时不在意这些虚礼,倒也不以为意,只是笑嘻嘻地看着众人。刘武仗着跟他走得最近,催促道:“大帅,你就别卖关子,兄弟们都等急啦!”
徐诚忻顺手从桌上抄起圣旨往他怀里一塞,笑道:“自己看吧。”圣旨在别人眼里是极其郑重的,岂会轻易扔给别人看。不过在徐诚忻眼如同一封书信,大家都是兄弟,有什么可小气的。
大家一涌而上,挤着脑袋观看起来。
“尼马,总算可以打辽人啦,哈哈哈哈!”还没看完,董统第一个跳起来大笑。众人也是兴奋不已,一副磨拳擦掌,建功立业的时机终于到了。
刘武是唯一一个把圣旨读完的,读完后略一沉吟,道:“大帅,我们在武州,杜将军在蓟州,估计没错的话此时他也接到圣旨了。杜将军到上京的距离比我们短许多,如果我们同时出发,必须要落后于他们,这可如何是好?”
“我们为何不能落后于他?”徐诚忻道。
“圣旨上讲了,先得上京者可封王,除了柴姓,这可是大宋历代来的第一个异姓王啊。”刘武惊道。
众人一听还有这事,更是兴奋,有几个甚至建议大军立即开拔,免得落于人后。
徐诚忻知道他们是为自己着想,当然主将封王做为部下也是十分有面子的。可徐诚忻经晚晴与章惇点拨,十分清楚哲宗的脾气,略一思索便明白其中的关系。待大家议论得差不多了才摆手道:“封不封王在我眼里没那么重要,再说我与杜子骞本是兄弟,与你们的交情也不浅,不管谁被封王都不错。”
“话虽如此,也应当努力争取,也可以大大提升军队的士气。”陈友直建议道。
徐诚忻笑道:“封王的只有一个,与手下的兄弟何干,士兵们只要奋勇杀敌,朝廷自然均有封赏。至于我,圣上早已有了赏赐,现在你们的嫂子已经是二品诰命,我也知足了。待打完仗,大家升官的升官、发财的发财,少不了你们。倒是杜子骞,圣上只是褒奖一番,并没见什么实质性的赏赐。我们若再跟他抢功,岂不太不顾兄弟情谊了?”
众人见他这样说都有些不好意思,一想也有道理,于是就不再劝说。
“所以,我决定我们铁卫军出武州后先攻取中京,然后再休整几日向西扫荡。西部有大片土地,而且一半是原西夏的地盘,辽人立足不稳,应该不难拿下。待扫平了西面,辽人上京南有杜子骞、东有女真、北有蒙古,上京城不过是一座孤岛。到时如果北府军还没拿下,我们再去攻打也为时未晚。”
主帅的战略决策已定,众人不再多言,纷纷下去准备。铁卫军拥有强大火器,不管打哪里大家都有必胜的信心,所以说只要有仗打,功劳必是唾手可得。
第二天,铁卫军十万人马出武州向北挺进。大军有一半是步兵,而且拉着千余门大炮、辎重,行军速度自然是上不去的。好在徐诚忻并无意抢功,封不封王他全不放在心上,只要能打败辽国怎么的都行。
而此时杜子骞率领的北府军已经先行一步,直奔莱州、锦州一线前进,速度快得惊人。看样子,企图十分明显,就是奔着头功而去。
两支大军还未开动,辽国早就有所准备。幽云十六州丢失、五万骑兵只跑回来三千余人,辽廷岂敢掉以轻心。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辽国调集了所有能动的军队开始布署,同时开始着手筹建新军以扩充军队。中京是上京的门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耶律洪基派出精兵五万,另外从各处征调来的守军五万,共十万大军驻守,可谓万无一失。
让辽国想不到的是耶律辛乙竟然在女真族手里吃了败仗,女真族事情还没解决大宋的部队又打进来了。两线作战是兵家的大忌,再说样兵分两路,总兵力达三十万。这个数字可是辽国全盛时期的总兵力啊,辽道宗耶律洪基急忙把攻打女真的耶律辛乙拉回来准备迎战宋军。
北府军虽有二十万大军,但在辽人眼里,只有十万人马的铁卫军更为重视。因为铁卫军的统帅是曾经灭了辽军两次的徐诚忻,对于这个人辽廷一直有些摸准。因为依照描述他根本不像个将军,倒像是个地痞流氓,至于他手里的火器去年张孝杰曾高价买回来三座火炮。一试之下完全是闻名不如眼见,只打了三次就报废,还害死了几个兵丁。(张孝杰这个辽国的大奸臣,果然是害人不浅啊!)
女真族见强敌退去,松了一口气,也不出来追击,借口休整观望宋辽战局。
首先打起来的是北府军与耶律辛乙十万大军,耶律辛乙回京后立即补满了编制,人数重新到达十万。由于杜子骞行军速度较快,他受命前来阻击。以一敌二岿然不惧,在莱州城外主动出击,与宋军大战一天竟不落下风。直到天黑才收兵回城,双方清点人数,各损失三万余人。
双方虽然伤亡人数相当,但辽兵经不起这样的伤亡,拼人数是拼不过北府军的,所以只好紧守城门不出。杜子骞攻了几次均死伤惨重,不敢再攻,只得暂时围住城池慢慢想办法。
与杜子骞相比,徐诚忻的行程顺利多了,一路上几乎没碰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直接来到中京城下。看得出辽人对他很是忌惮,不断地在收缩防线,把兵力集中在中京周围。
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自古为辽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为辽国的咽喉,在辽代后期军事、战略、经济上有极重要的重要作用。若中京一失,则上京直接暴露在大宋的火力之下,形势将极为不利。
徐诚忻深知其重要性,不敢托大,在离城十里处便下令安下营寨,同时派出大量斥候侦察周边情况。
大军刚刚打算安营扎寨,忽听城上传来一阵鼓声,一支辽人骑兵突然从远处急驰而来。显然是辽军想乘铁卫军立足未稳要来个出奇制胜。
第225章 破敌袭 '本章字数:3078 最新更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