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莲山-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莲山》作者:烟雨荷塘【完结】
内容简介:

 一个从莲山脚下走出来的青年人,来到城市工作,无意间结识了一位道门高人,在其指点下也踏上了修行之路。 
    正当他高兴地进入修行界的时候,却发现现实社会和修行界都正在面临着一场浩劫……

作者自定义标签:
   丹药

前奏
更新时间2015…4…2 17:26:36  字数:1379

 田忌赛马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高中语文课本里还有一篇叫《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也为古今文人所喜爱,田忌和邹忌两人都是以正面角色出现在文章里,不过,恐怕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时代的同一时期里。
  而且这两人同朝为官,但相互嫉妒对方的才能,关系并不友好,在不断地明争暗斗中,最后以田忌的失败而告终,当然了田忌的军师孙膑也受到牵连而遭贬斥。
  那么有才能的孙膑为什么没能留下来做官?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孙膑受过膑刑,是个残疾人,古人对长相是很看重的,长相不好看都不能做官,更何况是残疾人,从隋代以后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那时残疾人也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后来孙膑到了高密(没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乡)的九仙山隐居,然后在那里写出了著名的《孙膑兵法》,后人为纪念孙膑就在山上建了一座孙膑书院。
  1400年后,到了宋神宗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苏东坡调任到密州(即高密)做太守,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后来苏东坡游九仙山,作了一首《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诗云: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最后还写道:“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再后来当地旅游部门,拿这句话当做当地旅游景点的宣传标语,那都是后话了。
  又过了500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有个明开和尚,游历至密州的九仙山,发现此地山川灵秀,是个修行圣地,便准备在此修行,但因当地没有像样的庙宇,然后就去京城准备请皇帝给拨款建个寺庙。
  虽然明朝尚佛,但在当时这种事的成功率并不高。说来也巧,当时的皇太后患眼疾失明了,且久治不愈,开明和尚也不白给,拿出看家本领把病给治好了。
  然后万历皇帝龙颜大悦,随即下令拨款建寺庙,还赐了名字:“山曰五莲,寺曰光明”,并派亲近太监监督,建起大悲殿、藏经楼、分贝阁、御仗阁等。从此以后,在寺庙附近,九仙山原有的五座山峰便独立出来,成为五莲山,光明寺便香火不断。
  又过了400多年,密州已改名叫做潍坊,五莲山和九仙山被划分到了另外一个地区,隶属于曾经的月照县,山东省佛教协会的会长觉照法师来光明寺做了住持,到了2014年的夏天,九仙山的孙膑书院等名胜被一场大火烧毁,当时人们推测是一辆汽车自燃引起的,其实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一条火龙作乱而引起。
  关于这条火龙的来历还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到底有多久呢?就是九仙山还没有名字之前,当时山上还没有花草树木,看上去一片荒芜,有神仙从此地经过,发现原来是有一条火龙在作乱,便施展仙人的大神通制住了那条火龙,并将其压在九仙山下,从此,山上花木繁茂,呈现出一片钟灵毓秀之象。
  过了不知道多少年以后,到了当代,各地来九仙山、五莲山旅游的的游客,在此观光拍照,当地百姓有时也在路上卖点土特产什么的,表面看上去是一片太平景象,但背后却暗流涌动,各股势力在此纷争不断。有修行人发现了火龙的存在,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火龙放了出来,为其所利用……
  您要问这些暗中的事我是怎么知道的,哎!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第一章 灵物袭人
更新时间2015…1…22 14:12:43  字数:2232

 时间回到2010年的夏末,傍晚时分,天已经不那么热了,路上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
  莲山县城北的某条街道上,一群人在路边上围成了一圈,正在指指点点的说着什么。
  忽然间一阵救护车的笛声传来,由远及近,很快就停在了人群附近。
  车上下来了几个身着白大褂的人,并从后车厢抽出了一副担架,围观的人群立刻让出了一条路。
  人群中间正躺着一个一动不动的年轻男子,那人面色蜡黄,两眼紧闭,看样子是病的不轻,但人还活着,不然的话也就没必要叫救护车了。
  有个医生过来迅速做了一番检查,人群中走出来两个人,跟医生交流了一下。
  然后医生让人用担架把昏迷男子抬到了急救车上,那两人也跟着上了车,看样子应该是病人的家属。然后急救车再次响起警笛,并迅速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急救车开走后,人们还在议论着。
  “这已经是第五个了吧,这事还真是邪门啊,去医院救过来之后就像老了好几岁一样,人是死不了,可就是没有精神头了。”有人说道。
  “谁说不是呢,这五个人可都是年轻小伙啊,老王家那孩子之前壮的跟头牛似的,自从无缘无故晕倒后,一下子就蔫了。”另一个人附和道。
  “你们说这是不是有狐狸精在作怪啊?”一个妇女插嘴道。
  “听说那些昏倒的年轻人都是精力特别旺盛,身体也相当强壮的人啊,想想怪吓人的,谁家有青年人都赶紧提醒一下,没事可千万别到处乱跑了。”
  “我说王婶啊,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在传播封建迷信啊。年轻人火气大,我看这就是中暑了。”旁边有人反驳道。
  “我看王婶说的没错,如果不是有鬼怪,那又怎么解释这些事呢。”一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也插话道。
  “你这小子,不在学校好好学科学知识,脑子里整天想些什么呢,我看你都快成中二了。”那人不服气的说道。
  “不能这么说吧,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多着呢,总不能说都是迷信吧,万一哪天就能解释清楚了呢?”中学生反驳道。
  “别管迷信不迷信的,反正这事有点邪性,不跟你们说了,我得回家做饭了。”
  ……
  人们又议论了几句后,便纷纷回家了。
  不过有一个看起来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却留了下来,还在打量着周围的情况,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这时又过来一个人,开口道:“我说史先生啊,你可是个大能人,这里是不是真有妖魔鬼怪啊,要有的话,你赶紧画个符把妖给收了吧。”
  那人口中的史先生,在莲山城的某处有个门店,门店名为周易研究室,听上去挺高大上的,但说白了就是个算命的地方,不过这人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的,不少人对他也挺信服的。
  “我这不是正在找吗,要是真有的话,我一定把它抓起来,也好让大家参观参观。”
  那史先生做出了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不过在别人看来,显得更像神棍了。
  “那好啊,您慢慢找吧,我得回家了,不过您可要小心点,万一要是个狐狸精,别让它把你的魂给勾去了就行。”那人有些轻蔑的说道。
  “你也别太小看人,要是真有什么妖魔鬼怪,我一准把它抓住,到时也让你们见识见识我的手段。”史先生好气又好笑的说道。
  说完之后,他又眉头紧锁、面色沉重,好像有什么事让他感到非常忧虑,他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也离开了那里。
  史先生刚走,旁边的胡同里走出来两个人,是一男一女,男的看上去和史先生差不多年纪,穿着一身休闲西装,腰杆笔挺,显得很有精神。
  女的有二十岁左右,上身是一件普通的T恤,下身是一条修身牛仔裤,一头披肩长发,面容白皙,神情恬淡。
  别看穿着普通,但举手投足间显示出的气质,走在大街上依然非常惹眼。
  “陈叔,看来莲山县这个地方也不太平啊,那晕倒的小伙儿,显然是生命元气损耗严重所致,我看很可能是受到了灵物或是妖物的攻击,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帮他们,把那灵物除掉?”那女子开口道。
  “我也看出来了,不过,知月,我们是来避难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看还是别管了。”那个被称作陈叔的人回答道。
  “再说了,你看那个史先生,虽然像个神棍,但我看他还是有些修为的,他未必就制服不了那灵物。”
  原来这个女子叫知月,她听到这里忽然问道:“刚才我也感觉到有一丝神气的波动,原来是他发出的,看来他也是个修行人啊。”
  “没错,所以说我们现在也没必要插手,那位史先生应该有办法解决。不过,你说的也没错,这莲山县并不太平,要不我们还是去找刘玥师妹问问情况吧。”陈叔道。
  “陈叔,我们不是说好了不去打扰她的吗,我妈是说过让我们来莲山县投奔刘玥阿姨,可人家已经早已隐退,已不问修行界的事了,我们怎么好意思再去打扰她呢。”知月道。
  “行行行,听你的,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去找她,其实莲山县这么大,我们也没有联系方式,就算想找也不一定能找得到。”
  “对了,我们租住的那所民房,的确有点简陋,有点太委屈你了,这些天还住得惯吗?”陈叔又问道。
  “这里跟我们姑苏派的园林道场的确没法比,不过能有这么个清净的地方已经很好了,虽然地处工业园区,但平时住在那里的人并不多,其实我们苦不苦的都无所谓了,就是不知道父亲还有叔叔伯伯他们怎么样了。”
  “西冲派夺了我们的道场,又抓住了那么多人,不知道会对他们怎么样。”说道这里,知月的神情中露出了忧虑之色。
  “我们在这瞎担心也没用,还是回去吧。”陈叔道。
  “那民房附近住了那么多在附近打工的青年,有几个青年看见你眼睛都发直,看他们那样子我就感觉好笑。哈哈哈……”陈叔转移话题道,说着话又不禁笑了起来。
  “陈叔啊,你就别老拿这事开玩笑了。”知月也跟着露出了一丝微笑。
  “这怎么是开玩笑呢,我家知月仙子天生丽质,我说的可都是实话啊,还记得咱们隔壁住的那个张守中吗?我看那个小伙子就不错,看他的眼神,青涩中却带着一股坚毅,别看他现在是个打工的,将来如果好好培养,将来肯定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陈叔道。

第二章 静坐修道
更新时间2015…1…22 16:08:32  字数:2232

 第二章静坐修道
  陈叔和知月两人说着话也离开了此地。
  他们谈到的那个张守中,如果能听见他们的话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因为他们所说的那个准备去投奔却又没去找的那个刘玥,正是张守中的母亲。
  张守中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个修行人,但她早已退出了修行界,正跟自己的家人过着平凡的生活。
  当然了如果刘玥女士知道自己的儿子——张守中最近在干什么,也会大跌眼镜的。
  那么,这位张守中到底在干什么呢?
  其实他做的是一件很普通的事——静坐。
  在当代社会,如果看见有人盘腿打坐,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觉此人不太正常,本能的就不想跟那人有什么交集,因为在这个以科学为主体的社会中,静坐显得有些另类。
  原因就暂且不说了,其实在科学的发源地欧洲,人们对科学的信赖程度是要远低于中国人的。
  比如说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大定律,在中国是放在高中物理课本里,直接被奉为圭臬的,而在西方却一直有着质疑的声音,至少爱因斯坦就证明了牛顿力学在量子物理学中是不适用的。
  其实如果是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静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那些时代,一个读书人如果不静坐,那就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比如说创造程朱理学的二程,老夫子每次看见有读书人在静坐,就会夸赞说这才是好学之人。
  再比如清末名臣曾国藩,在读书期间给自己定了一个课程十二条,就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十二件事,其中第二条是这么说的: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大体意思是说,每天都要静坐一个小时(大家都知道,古代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体会人类最本源的仁者之心,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为之全力以赴,还要拥有一颗稳固的定心,就像一个大鼎镇在那里一样,同时也以之影响着周围的人。(最后两句,出自《易经》的鼎卦)。
  闲话少叙,下面说一下张守中,这个名字是他爷爷给取的,来自于《道德经》第五章中的那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名字不错,但身体却不怎么好,从小就体弱多病。
  可能是身体素质欠佳的原因,上学时成绩不好,没考上高中,在莲山县的一个技校读了三年书。
  毕业时正好18岁,在城北工业园的一家企业打工,也是机缘巧合,一个不小心就踏进了修行之路。
  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修行时,除了做一些发愿、布施之类的事之外,一般都要从静坐开始,(当然也有些是从站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或者大成拳等开始的,或者动静结合)。
  这可能是古代没有凳子或者椅子的缘故,先辈们便发现了盘腿而坐,是摒除杂念,获得清净的最佳方法。
  美国科学家曾经做个一个实验,在一个僧人身上安装了各类设备,然后让他打坐入定,经检测,入定时其大脑会进入“α波”模式,这是人类进入极佳状态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那僧人静坐了半个小时,科学家们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入定半小时对身体来说相当于四个小时的深度睡眠。
  民国时期有个叫蒋维乔的学者,曾得了严重的肺病,差点就要挂了,后来开始静坐,八十五天之后,“非但种种毛病一朝全愈,而且步履轻健,一举足能走数十里,也不觉疲乏”。
  关于静坐和打坐的区别,有各种说法,一般都认为没有区别,其实,人们一般将跏趺坐称为打坐,其他的都可以统称为静坐。
  无论静坐还是打坐,最先要做的就是忘掉杂念,获得身心的清净,看起来容易,实际是很不容易的,要不信您可以试试。
  这天晚上,张守中在自己租住的房子里修习静坐,他已经坚持半个月了,量变终于引起了质变。
  开始是感觉小腹内有些发热,然后是手臂上出现了麻酥酥的感觉,像是过电一样,而且肩膀不自觉的在发抖,他有些担心,立刻睁开眼睛,做了几下深呼吸,毕竟他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张守中拿出手机,翻出了一个叫孟夫子(我去!怎么跟鲁迅笔下那个孔乙己的原形重名?)的人的号码,就拨了过去……
  孟夫子是谁?
  这人名叫孟林生,孟夫子是他的外号,他是张守中的小师父(当然不是小和尚),说他小是因为他比张守中大五岁,也是个年轻人。
  孟夫子在莲山县的一个叫五正的公司上班,他学的工科,但平时却爱读古书,喜欢研究一些生僻的东西,无论古代文字还是道士炼丹他都能知道一点,也可以这么说,什么冷门他就研究什么。
  电话响了几声后,那边传来了孟夫子不耐烦的声音:“我说守中啊,你打电话也不分个时候,这都十点多了不怕影响别人休息啊?”
  “嘿嘿,我还能不知道你啊,十点多就休息,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啊。我找你是有正事……”张守中笑道。
  张守中在电话里,把自己刚才的感受说了一遍。
  “原来是这样啊,这事也怪我没提前告诉你,这其实是正常现象。”然后听孟夫子说道。
  孟夫子顿了顿后又说道。“出现酸麻痒胀等感觉都是有可能的,有些人会感觉很强烈,也有的人完全感觉不到,有这中感觉说明你体内的气机开始发动了,也就是说万里长征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了,不用担心,就按我之前告诉你的‘有想是病,不随是药’,继续练吧。”
  “还有什么问题吗?”电话那边的孟夫子又问道。
  “有想是病,不随是药”。这是孟夫子所传的修行口诀。
  意思是说,人在静坐时出现各种杂念是不应该的,想去除杂念就要不能随着那些杂念走,比如说想到了一个人,但不要去想这人长什么样,跟自己是什么关系等等,再比如想到了一件事,但不要再去想这事情的详细经过。
  这样一来,杂念自然而然就没有了。
  “没问题了,你继续搞你的学问吧,再见。”张守中想了想后回答道。
  听见电话那头也说了声再见,挂断了电话,张守中也放下了手机,然后坐在床上,再次开始入坐。
  在他刚刚盘腿而坐,调整呼吸排除杂念之时,忽然间一股阴寒的气息扫过,在附近停了下来,紧接着那股气息变得越来越弱,但没有离开。

第三章 奇药救人
更新时间2015…1…23 8:10:37  字数:2289

 张守中能清晰的感觉到外界的这种变化,倒不全是静坐的原因,其实他从小就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修习静坐以后,这种能力更加突出了。
  而且他之所以步入道门,也与这一能力或多或少的有点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那是在二十多天前的一个周末,张守中闲来无事,就跟两个同事出来逛街,这两个人也都是他的同学,工作地点离得也不远,一个叫刘坤,外号坤哥,另一个叫田玉秀,外号玉和尚(我去!这名字和外号容易让人联想到李自成手下那位大将),之所以外号叫和尚,是因为他平时爱读佛经。
  因为天气燥热,张守中连吃了3只雪糕,接着他们去吃饭,吃饭时他们还要了热汤,结果一碗热汤喝下去,张守中很快就感觉肚子不舒服,正应了那句“热压凉没处藏”的老话,当天就开始拉肚子。
  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张守中对这种小问题也没太在意,但万万没想到,这次差点要了他的小命。
  病情越来越严重,开始上吐下泻,他赶紧去买了两包蒙脱石散喝下去,但根本没起作用,然后请假去县城的医院,打了两天点滴还是没见好。
  最后被父母送去了市人民医院,住院三天,各种办法都试了,还是没有好转,无奈,张守中体质太差,医生也无可奈何了。后来医生不得不让他的父母回家准备后事。
  在万般无奈下,他们也只好回家了,回家后亲戚朋友们还有他的同学纷纷来看望,多数都是说几句安慰的话就走了,但有一个人除外。
  这人就是孟夫子,是张守中他表哥的朋友,平时跟张守中也挺熟的,他不仅问了详细经过,还仔细看了看张守中的病情,走后不长时间又回来了,拿来一片指甲盖大小的东西,说是煮水喝对治疗这种症状效果挺好。
  刚开始,张守中和他的父亲,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他母亲回家之后,看了那东西,却坚决要去煮水,并要求张守中喝下去。
  张守中很不情愿的喝了一小酒盅,为什么不情愿?因为这些天他完全是靠打点滴在维持生命的,喝什么就吐什么,吐不出来的还要泻出来,但为了让母亲安心他还是喝了,不过这一口感觉确大不相同。刚喝到胃里就感到一股暖流迅速向四周扩散,感觉非常舒服……
  当天症状就止住了,第二天就可以进食了,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养,身体已基本恢复如常了。
  身体恢复后,张守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孟夫子吃个饭,好好感谢一下对方,顺便问问他给他送去的那种能起死回生的是什么药,虽然他母亲说这事没必要问,问了人家恐怕也不会说的,不过张守中还是经不住好奇,想要问一下。
  去之前,张守中还从家里带了一包东西,基本都是自家产的板栗之类的东西,同时还带了一把旧时的折扇准备送给孟夫子,因为那折扇的一面写了李白赠孟浩然的那首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他母亲看见张守中拿走那把扇子的时候,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最终还是没说出来,还是让他拿走了。
  “什么?大胭葫芦!你要害死我呀!”
  晚上在一家饭店的包间里,张守中终于忍不住好奇,问了一下给自己喝的到底是什么,听了孟夫子的回答,他吃惊的叫了出来。
  “古书上确实就是这么记载的啊。”孟夫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张守中怒道:“仅仅是书上说行你就让我喝,拿我当小白鼠了?”
  孟夫子表情有点不自然,勉强笑着说道:“就那么点又不会让你上瘾,再说了,当时就你那情况还有别的办法吗?没有办法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张守中想了想觉得也对,然后点了点头说道:“好吧,那就不跟你计较了,不管怎么说还是要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