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网游之全球在线-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南宋末代宰相,陆秀夫的死绝对是朝廷的一大损失,八岁的皇帝赵昺更是哭成一个泪人,吵着要陆先生。

    陆秀夫为国捐躯,值得后人铭记。

    …………

    临安城,北城楼。

    虽然陆秀夫的死给临安城带来一丝悲伤,可大胜就是大胜。很快,上至朝廷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在他们看来,临安城守住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有些官员甚至已经畅想着再次主动出击,扫荡余寇,收复失地。

    当然,这些官员不过是过过嘴瘾,真要他们上阵那是绝对不敢的。

    一大早,欧阳朔就在贾诩跟许褚的陪同下,登上北城楼,举目远眺。蒙古北营大军的一举一动,都被欧阳朔看在眼里。

    眼见北营敌军重整旗鼓,欧阳朔的表情越发凝重。

    欧阳朔并未盲目自信,蒙古人绝不是什么软柿子,昨天晚上只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蒙古大军号称百万之巨,别的不说,仅六座基地就还留着四十万大军,而且昨夜兵荒马乱,逃走的蒙古部队也不在少数。

    再算上北营大军,这些力量集合在一起,依然让人胆寒。

    昨夜一战,南宋阵营方面也不是没有战损,蒙古骑兵在大夏禁卫面前可能怂,在其他地方可就不一样。

    具体的战报还没统计上来,保守估计,至少也阵亡了三万余人。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啊。”

    当然了,经过昨夜一战,南宋阵营的整体形势相比之前,已经大大好转。欧阳朔望着北方大地,视线似乎穿过虚空,望向北面的三合城。

    那里,正是忽必烈金帐所在。

    “也该到最终一战了!”不知怎的,欧阳朔突然战意奔涌,热血沸腾,恨不得亲自上阵,跟那位传说中的元世祖斗上一番。

    或许,是欧阳朔体内的民族情结在作怪吧。

    …………

    战役第十七天,三合城。

    包围临安的六座基地中属三合城戒备最为森严,留守的四十万蒙古大军到有一半驻扎在三合城周边,拱卫着他们的皇帝。

    城池中心非常不合群地立着一顶巨大无比的金帐,周围建筑被扫荡一空,就是为了安置这顶金帐,跟城池的整体建筑风格格格不入。

    富丽堂皇的金帐中,忽必烈一夜未睡。

    接连传来的坏消息让这位元朝开国皇帝暴跳如雷,直如一头择人而噬的猛兽,让人不敢靠近。

    昨晚至今,已经有三位服侍忽必烈起居的侍女被无故打死。

    整座三合城笼罩在一股恐怖的气氛之中。

    无论是谁都小心翼翼的,生恐惹恼了金帐中的皇帝陛下。城中幸存的汉族百姓更是胆战心惊,彻夜难眠,躲在家中不敢出门。

    蒙古人暴怒之下,谁知道会怎么处置他们。

    上午九时许,三合城南门官道上突然传来踏踏的马蹄声,抬头一看,却是一支刚从前线撤下来的蒙古骑兵小队。

    守城将士见了,丝毫不以为意。因为从昨夜至今,从前线逃至三合城的败军队伍就络绎不绝,眼下这支小队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的。

    城门守军见了,更是难掩鄙夷之色。

    在蒙古人眼中,当逃兵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为勇士所不为。蒙古军规甚至专门有规定,倘若有哪支部队不战而逃,一旦被抓回,就将施以酷刑。

    怎样的酷刑呢?做起来也很简单。

    蒙古人会将这些逃兵一个个装到麻袋里,集中丢到一片空地上,再用骑兵在麻袋上来回冲锋、践踏,直至再没有一个能动弹的。

    场面并入如何血腥,绝足以将旁人吓的脸色惨白。

    就在这时,一位城门守卫认出了领头的将领,惊呼道:“张将军?!”

    只见那人双眼无神,全身血迹斑斑,脸上也脏兮兮的,被凝固的血痂包裹着,身上的铠甲已经碎的不成样子,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

    不是熟识之人,绝认不出这位落魄的将领竟是蒙古大将张弘范。

    张弘范闻言,扫了对方一眼,露出恍然的神情,这守卫却是在他麾下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亲兵,难怪一眼就认出来了。

    有这一层关心,张弘范心中更有底了。

    “带我去见皇帝陛下,我是来请罪的。”张弘范声音沙哑地说道。

    听他这么一说,周围的军士齐齐看了过来。

    张弘范之名不独在南宋,在蒙古那也是响当当的,加之昨夜的一场大战,此人正是主角之一,自然就格外引人注目。

    军士们或是探究,或是鄙夷,或是同情地看着这位落魄的将军。

    按照蒙古军规,主将伯颜战死,副将张弘范战死沙场还好,可一旦没死,还活着逃了出来,那问题只会更加糟糕。

    张弘范不仅会被处死,说不定还会连累家人。

    因此,一般像这种情况,副将倘若侥幸没死,那还是在战场上自己抹脖子吧,说不定还能混个“烈士”,惠及家人。

    眼下张弘范却出现在三合城,还要面见皇帝陛下,这就非常罕见了。

    作为蒙古资深将领,张弘范不可能不知道,他来三合城,可能连陛下的面都见不到,就被下令咔嚓了。

    张弘范当然想一死了之,可联想到眼下战局,他似乎还不能死,倒不是说他对蒙古国的忠诚已经高到能不顾及家人生死的地步。

    只因在内心深处,张弘范还有些小心思,小算盘。

    蒙军大败,伯颜战死,就算忽必烈要亲征,身边也急需大将辅佐。因此张弘范想赌一把,赌忽必烈不会在这时将他杀了。

    留下他,更有价值。

    再者,昨晚的那一场大战,张弘范作为副将,积极组织救援伯颜,并无失职之处,也非临战脱逃,忽必烈了解清楚情况,应该会网开一面。

    张弘范是位惜命之人,更是一位有野心的将领。

    因此在昨天夜里,当他好不容易在亲兵的护卫下杀出重围之后,想了一下,还是毅然决然地往三合城赶来。

    “带我去见皇帝陛下。”张弘范再次说道。

    那守卫这才反应过来,说道:“您稍等,我这就去通报。”

    或许是真的天不亡张弘范,面见忽必烈的第一个难关,因为城门的一个熟人,被张弘范轻松跨过。

    如果没人通报,那他张弘范真的就在劫难逃了。

    守卫走后不久,重新折返,带来了皇帝陛下的口谕:“立即将罪将张弘范绑了,送到金帐受审。”

    张弘范闻言却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只要皇帝陛下还肯见他,事情就有转机,怕就怕陛下连见都不愿见,直接下令斩了。

    外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张弘范手心已经满是冷汗,谁也不知道这位大将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张弘范深吸一口气,准备进城。

    从现在开始,他就得好好想一下,怎么辅佐皇帝陛下亲征了。


………………………………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赌上一切

    三合城,可汗金帐。

    五花大绑的张弘范终于见到元朝皇帝忽必烈。

    “说说吧,昨晚到底是怎么回事?”

    忽必烈已经从暴怒中冷静下来,他到底是一代雄主,不会真的被情绪左右判断。否则的话,张弘范也活不到现在。

    张弘范心中一松,他不敢隐瞒,将昨天夜里之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述说时,张弘范尽可能不带个人感情,百分百还原。

    忽必烈自有判断,张弘范不敢在这上面耍什么小心思,那只会弄巧成拙。不得不说,张弘范对忽必烈是真的了解。

    听完张弘范的交待,忽必烈不置可否,接着问道:“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这话实际上等于赦免了张弘范的死罪,给了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张弘范强忍着激动的心情,尽量言简意赅地说道:“昨夜之败,主要是军心上的溃败,于我军而言并未真的伤筋动骨,毕竟主力犹在。只要谋划得当,再有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则临安必破。”

    看情况,张弘范是一点都没灰心,显得信心十足。

    “说具体一点。”忽必烈说道。

    “通过这几天的交战,末将发现敌人有一个致命弱点。”张弘范终于使出杀手锏,缓缓说道:“前段时间,我们安排汉人百姓修筑土堡时,南宋军队并未阻止,可见宋人生性软弱,心存妇人之仁,不愿对他们的同胞下手。”

    “你的意思是?”忽必烈渐渐来了兴致。

    “只要再征集一批汉人百姓,将他们赶往前线,赶到临安城门脚下,再进行射杀,逼迫他们冲击城门,不怕临安不主动打开城门。”张弘范说道。

    “一旦城大开,则临安必破。”

    倘若此地有一个汉人在场,怕是会恨不得将张弘范剥皮吃肉。

    “这人实在是太坏了!”

    为了个人的生死荣辱,张弘范竟然要搭上无数汉人百姓的性命,实在可恶。不要忘了,张弘范虽然没生活在南宋治下,可血脉中流的是纯正的华夏血统。

    忽必烈却很高兴,张弘范的这个建议非常对他的胃口,他已经决定在攻下临安城之后,不顾身边汉族大臣的反对,屠城三天。

    还没有人能在杀了蒙古人之后,不付出血的代价的。

    忽必烈让人给张弘范松绑,开口说道:“此事就交给你去办,攻下临安,朕不但赦你无罪,还给你加官进爵!”

    “谢陛下!”

    张弘范脸色潮红。

    “下去准备吧,三天之后,朕要亲征临安。”

    “诺!”

    …………

    战役第十八天,临安城。

    距离那一场突袭战已经过去两天,昨天开始,留在六座基地的蒙古大军就陆续拔营,再次向前线集结。

    突袭战结束之后,北大营聚集着二十五万蒙古大军,六座基地算上逃窜军士,则在四十五人上下。

    如此也就意味着,那夜的突袭,蒙古东西南三座大营合计三十万大军,有十万人逃出升天,阵亡人数则在二十万,确实是惨败无疑。

    蒙古军仅一个晚上的伤亡,就是此前数天伤亡人数之和的两倍。

    至此,百万蒙古大军仅剩七十万。

    就算如此,对南宋阵营而言依旧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昨天下午,具体的战损已经统计完毕。

    连番大战下来,三十四万异人军团仅剩二十九万,其中骑兵十五万,步兵十四万;十万大宋禁军就更惨,仅剩五万余人。

    按常理推算,临安城有三十四万大军镇守,面对蒙古七十万大军,坚守十二天应该不成问题。毕竟蒙古大军的伪军、辅军等杂牌部队已经消耗殆尽,就连回回炮都损失惨重,很难再复制一开始的攻城战术。

    硬碰硬的攻城,蒙古大军并不占据上风。

    正是如此,突袭战之后,临安城内刮起一股轻敌旋风,就连春申君等人都对这场战役抱着乐观态度。

    可不知怎的,欧阳朔心中总感到不安。

    大战刚一结束,在欧阳朔的坚持下,军机处并没有真的放松警惕,这两天一直有安排探马外出侦查,随时掌握蒙古大军的动向。

    很快,蒙古军队大肆抓拿汉人百姓一事就报送到军机处。

    “他们要干什么,再安排汉人修筑土堡吗?”欧阳朔十分不解,没有伪军冲锋在前,蒙古骑兵怎么敢攻城。

    真要那样,欧阳朔倒是不惧,有缴获的粮草物资为依仗,临安大可坚守到一月期满,届时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大厅中,张世杰跟文天祥的神情却突然变得凝重起来。“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文天祥脸色难看至极。

    欧阳朔眼神一凝,问道:“你们是不是联想到什么?”

    雄霸等人也齐齐看过来。

    文天祥跟张世杰对视一眼,沉声说道:“按照蒙古军队的作战习惯,他们裹挟百姓,除了用于修筑土堡、提炼尸油,还有一种战术,就是驱赶百姓,逼迫我们打开城门,放百姓进城。一旦城门大开,蒙古大军就会趁势而入。”

    雄霸问道:“既然这样,他们为何不一早就使用这样的战术?”怎么看,后一种战术都比前一种来的便捷有效,雄霸搞不懂蒙古人为何舍近求远。

    张世杰抢先回道:“一般而言,守城方宁愿眼睁睁看着城外百姓被蒙古人射杀,也绝不会打开城门。因此这种战术很难凑效,并非蒙古人的首选。只是我们前番没有攻击土堡,一下就被蒙古人看穿虚实。”

    “……”

    大厅的气氛一下有些诡异。

    张世杰话里话外,显然还是不赞成对城外百姓过于仁慈,当初投票是否攻击土堡时,张世杰就投了赞成票。

    眼下陆秀夫已经牺牲,军机处仅剩六人,欧阳朔、郭子仪以及文天祥是铁定不支持拒绝百姓进城的,因此怎么投票,张世杰都是一个输。

    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打成平手,僵持不下。

    不曾想,这次雄霸主动站了出来,“既然做了,就要持之以恒,如果蒙古人真要使用这种卑鄙的战术,那么我们也只能在城内跟他们决一死战了。”

    张世杰诧异地看了雄霸一眼,脸色越发难看了。雄霸这一表态,等于彻底堵死了另一种可能。一想到七十万蒙古大军杀进临安城,张世杰就心中绞痛。

    欧阳朔倒是镇定,笑着说道:“守城有守城的打法,不守城有不守城的办法,我们能击溃蒙古大军一次,就能打败他们两次。”

    “说的轻巧,不守城怎么打?”张世杰却没这么乐观。

    贾诩见张世杰似乎有意刁难王上,果断站了出来,说道:“张将军不必气馁,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可供诸位大人参详。”

    “先生请讲!”

    在座诸位谁不知道贾诩“毒士”之名,都对贾诩抱有很高的期望。

    贾诩说道:“我王说的对,不守城有不守城的办法。既然我们断定敌人会用驱赶百姓攻城的战术,那就干脆直接打开一座城门,放百姓进来。”

    “开门之后,又该如何?”张世杰问。

    “很简单,打开一座城门的同时,在该座城门外面提前布置一支大军,充当人墙,隔绝敌军乘隙进城。”

    贾诩的办法倒是新鲜。

    张世杰仍有疑虑,“我算了一下,在城外布置的大军想要不被蒙古军队趁机剿灭,至少也要抽调二十万,那样一来临安城不就空了吗,还怎么守城?”

    欧阳朔见了,神情突然一肃,声音虽然没有提高,却凭空添了几丝杀伐之意,“怎么守住临安城不只是军队之事,更不只是我们异人军团之事。”

    “我们要跟城中数百万百姓把话讲明白了,一旦临安城破,蒙古人必定是会屠城的,想要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大家就得自发为战争出分一力。”

    “人要活下去,终究还是要靠自己。”

    张世杰听了,脸上闪过一丝羞愧之意。是啊,临安百姓,乃至整个南宋都太依赖异人军团了,他们甚至忘了,异人军团只是客,他们才是这座城池的真正主人。哪有生死存亡之际,光让客人冲锋在前,主人却无动于衷的道理。

    欧阳朔也没在意,接着说道:“城内守军兵员不足,那就临时征召青壮年入伍。没有兵器,就去他们去城外战场自个找;没有守城的木材跟石料,就把城里的房子拆了;没有油料,就将各家各户的菜油集中起来;没有铁矿石锻造箭矢,就将家里的锅碗瓢盆都砸了。”

    “我们一定要让全城百姓意识到,这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守城战,而是一场事关文明存续的生死之战,为了胜利,我们可以不惜一切,赌上一切!”

    欧阳朔说的慷慨激扬,在座诸位都被深深震撼到了,这绝非什么冠冕堂皇之词,而是欧阳朔的心里话。

    历史上南宋亡国,原因之一,就是整个民族少了一股子赌上一切的决心。

    倘若换做汉唐,绝不止于如此狼狈。

    此次战役给欧阳朔的感触十分深刻,故而才有上面的这番话,他深信,唯有调动整个城池的力量,这一场战役的胜利才有真正的意义。

    否则的话,不过是过眼云烟。


………………………………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共赴国难

    欧阳朔的一番话说的军机处成员激动不已,一致通过贾诩的计策。

    议事结束,大家立即行动起来。

    鉴于吴起在指挥突袭战中的优秀表现,经欧阳朔提议,不仅将吴起纳入军机处,更是任命吴起为南宋阵营全军统帅。

    陆秀夫死后,欧阳朔已经是军机处无可争议的掌权者。

    于此同时,对军队部署也做了一番调整。

    此次为汉族百姓主动开启的城门选定为北城门,正对着蒙古北大营,不出意外的话,忽必烈的金帐也将安置在北面。

    用欧阳朔的话来说,就是要用最强的部队对峙蒙古最强的一面。

    王牌对王牌。

    为此,异人军团十五万骑兵部队悉数出动,除此之外,还调配了五万异人军团的步兵协助,合计二十万大军,由郭子仪统领。

    留守临安城的就只剩下九万异人军团步兵以及五万大宋禁军,十四万守城部队对诺大的临安城而言,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军机处议事刚一结束,朝廷的征兵令就发了出来。

    蒙古军队屠城是惯例,南宋又刚打了一次胜仗,给予蒙古军队痛击,朝廷一说,临安百姓就信了,积极响应朝廷号召,投身到即将到来的大战中。

    青壮年辞别父母妻儿,前往设在城中的征兵点应征入伍,跟着就在军官的带领下出城,趁着蒙古大军还没抵达前线,到战场遗迹捡拾武器装备。

    南宋本就不以武力为尊,都城府库之中不像大唐长安城,根本就没什么武器装备存下来,想要解决新兵的装备问题,只能靠捡漏了。

    好在突袭战结束之后,战场还没来得及清理,近二十万蒙古大军的尸骸散落在各处,有的是装备跟兵器。

    两天过去,暴晒在太阳底下的尸体已经浮肿,散发出阵阵恶臭,人刚一走进,就能惊起无法计数的苍蝇,犹如黑云一般,一团一团,让人头皮发麻。

    因为是战场,死状各异,缺胳膊断腿已经算正常的,有的被直接劈成两半,内脏暴露在空气中,让人作呕;有的脑袋被砸碎,脑浆四溢。

    整个战场犹如地狱。

    刚入伍的新兵蛋子强忍着恶心与恐惧,艰难走在尸山血海之中,将死人身上的装备一件件扒下来,有那不讲究的糙汉子,转眼就套在自个儿身上。

    大部分新兵可没那份胆量,也没那么大条的神经,一个个脸色惨白,呕吐不止,最后实在没什么可吐的,就只能吐苦水。

    天见可怜,参军之前他们只是普通人,很多人一辈子连死人都没见过,现在突然面对这样血淋淋的大场面,呕吐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不是谁的神经都那么大条。

    此举也算是给新兵的一份见面礼,让他们真实地感受战场的残酷,只有见见血,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守城战中不至于走不动路。

    除了青壮年,其他人也都行动起来。

    妇人将家中本就非常珍贵的,平时舍不得用的菜油贡献出来,以街坊为单位,用一个个大缸集中到一起,再统一运往城墙。

    工匠们在工部官员的指挥下,开始拆除闲散房屋,再将一根根木料、一车车石料运往各段城墙,储备起来。

    庙宇、道观这些建筑也跟着遭殃,因为这些建筑大都建的非常雄伟,用的又都是大梁,好木料,最是适合守城。

    眼见观宇被拆,和尚道士们也只能默默感叹:“世道变了!”

    也有年轻的和尚道士们干脆一转身,跑去征兵点参军去了,这些人中不乏武僧、侠道,很是有一身本领的。

    城中各大铁匠铺昼夜不停地运作,打造出一捆捆的箭矢,每时每刻都有百姓自发送来铁锅、铁盆之类的器皿。

    就连皇室都动了起来,不仅完全开放内库,而且积极筹措铁器。八岁的皇帝赵昺甚至要把宫殿拆了为陆先生报仇,被大臣拦下。

    有大臣忍不住落泪,哽咽说道:“陛下,朝廷就算再艰难,也还不到拆除宫殿的地步,那是王朝的象征,断不可拆啊。”

    “是啊,陛下,就算要拆,也是拆我们臣子的府邸。”有大臣附和,不用工部官员带人动手,直接安排家丁拆家。

    这在之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之事,好像一夜之间,人们的观念突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焕然一新。

    朝廷上下一心,共赴国难。

    事实证明,一个被逼入绝境的民族,往往能迸发出让世人惊叹的力量。

    历史上的崖山之战,十万军民宁愿跳海殉国,也不愿投降元朝的史诗般壮举,就是这一力量最直观的反映。

    再往前追溯,历史上的秦国在秦孝公时期,割地、求和,国内民生凋敝,内忧外患,被魏国压迫的快活不下去。

    就在此时,老秦人发出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呐喊,上下一心,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