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吧,他也不比程颐强到哪儿去,大锤也脱了手,也只敲出一个白印。
  只不过,沈括一点儿都不懊恼,反而大喜过望地叫道:“神了!”
  唐奕满意地一点头,这个规格的水泥已经就算合格了。
  转头看向呆愣愣的程颐,“知道有什么用了吗?”
  程颐不答,依然盯着泥板发呆。
  他在想,怎么只这一会儿的工夫,泥巴就变坚石了!?
  唐奕则道:“我来给你算笔账吧!”
  “建屋用的青砖现在的市价十文左右一块;修城用的砖比建屋的大,成本也高出几倍,要几十文。”
  “条石,从开采到砸成形,再到运输,一系列的成本比青砖还高。”
  “而这种水泥,用的是随处可挖的粘土和极为常见的石灰烧制出来的。烧窑的石炭也很便宜,一窑几千斤,成本不过百文。”
  “你来算算,这样一窑能顶多少青砖、石料?”
  程颐更加的说不出话来。
  唐奕继续道:“你认为这是无用的泥巴,可是你再想想,水泥烧之极易,用之极便,且可随意浇筑大小形状。如果把这东西推广开来,大宋子民用之筑城修路、构建民房,能省下多少耗费?又提高多少效率?那么,这不起眼的泥巴,会把我们的生活改变成什么样子?”
  程颐缓缓点头,转头对唐奕深施一礼。
  “学生受教了!”
  他是觉得,真的小看唐奕,小看这泥巴了。
  唐奕摇头不受。
  “你还是没懂我的意思。”
  “怎地?”程颐不解道。
  “我说的关键,不是这所谓的水泥有多厉害。”
  “那是什么?”
  “是水泥背后的人。”
  唐奕凝重道:“你想没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这水泥不是我弄出来的,而是一个普通窑匠……”
  程颐拧眉不语,还是不太懂唐奕的意思,连边儿上的沈括和几个窑匠也都低头沉思唐奕到底要说什么。
  “我且问你。”
  “你说,一个高居庙堂的文臣,和发明了水泥的窑匠比起来,他们对大宋百姓所带来的福祉,哪一个更大?”
  当然是窑匠。
  程颐不傻,就算再瞧不起窑匠,也不得不承认,水泥对大宋所能带来的改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是窑匠!”程颐最后还是大方承认。
  “那为何人们只能记住文臣,只对文人毕恭毕敬,却从不会在意一个窑匠呢?”
  ……
  程颐答不出来了,从小到大学的东西只告诉他要尊儒,却从没说过,要尊敬窑匠。
  事实上,不但程颐所学的知识里没有,从古至今,所有的典籍里好像也都没有。
  只是……
  那窑匠不应该得到尊重吗?程颐心生疑窦。
  他可是发明了水泥,改变了万民的生活啊!
  唐奕见他不语,又道:“我再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农民培育出一种可以增产一倍粮食的种子,虽然他是农民,那他到底值不值得被我们铭记,被我们歌颂呢?”
  “值得吧?”程颐心虚道。
  这可能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违背所学的儒道。
  唐奕点头,“远的不说,只说我们现在。”
  “在荆湖路英山,有一个书肆刻工名叫毕升的,他发明了一种活字印术,虽工艺还不成熟,但是一旦完善,再加以推广,他的技术可以把现在的书册印制成本降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那时,就算是普通百姓也买得起书,认得起字。”
  唐奕说到这里顿了一下。
  “你说,这样一个造福了所有读书人,对文教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人,值不值得我们铭记?值不值得流芳百世?”
  “值得!”沈括插言道。“他人在哪里?我代天下读书人谢谢他!”
  唐奕凄然叹道:“晚了!”
  “晚了?”
  “他五年前就已经离世了,到死也没有人知道他这个小小的刻工!”
  程颐猛的抬头,心有所悟,但又不清不楚。
  “教谕到底想说什么?”
  唐奕笑了,“我想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心里是何感触。”
  “这天下不单单只有读书人,窑匠也好,毕升也罢,包括现在和你同吃同住的那些军汉。”
  “你可能还不知道吧?他们在广南路,以一营之兵挡住了侬智高五千大军的猛攻,保下了广南军近万人的性命。你说,他们是贱配军?亦或是英雄呢?”
  程颐沉思,心头的那份感觉渐渐明朗。
  唐奕最后添把火道:“每个人都有被铭记的理由,这与他的出身无关,只与他们做过什么有关。”
  “回去想想吧,把这些东西想透了,揉到你的学问里,也许那时候,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圣人’”
  程颐一窘,“我可没想当圣人……”
  唐奕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一脚。
  “冲你这不实在的劲儿,也成不了圣人!”
  程颐嘿嘿一笑,“那我回去叠‘豆腐块儿’去了。”
  说完,转身想走,但又想起什么,朝边上的几个窑工鞠了个躬。
  “几位师傅辛苦了!”
  弄的几个窑工手都不知道放哪儿了。
  唐奕欣然地看着程颐走远,心里成就感那叫一个爆表!
  程大圣人啊!
  就这么让我给忽悠瘸了。


第333章 又包圆儿了
  其实,这些道理唐奕可以明着说,不用绕了一大圈,到最后还要留了半句让程颐自己去体会,更不用让程颐跑到邓州营里去体验生活。
  但是,唐奕还是这么做了。
  对于程颐、程颢两兄弟,唐奕是极为小心的。他希望通过这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方法,来慢慢地把自己后世的那些思想渗透给他们。
  只要二人能跳出士人阶级,更多地了解军人、百姓们的生活,更多地思考文章以外的价值,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把这些社会实践中得来的阅历容入到学问中去,从而彻底地挖了理学的墙角儿。
  唐奕很清楚,想改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现状很难,甚至可以说,比“统一地球儿”容易不到哪儿去,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艰难的。
  但是,即使再难,也值得他去试一试。
  因为依华夏文明进程,依汉人对文教的推崇程度来看,这比他鼓捣出来一百个观澜商合都要重要。
  程颐一走,唐奕吩咐窑工把打出的水泥板用草帘子盖上,定期浇水,隔几天彻底凝固再看各项指标。
  然后,就和潘丰、沈括一起往书院走。
  ……
  回书院的路上,潘丰一边走,一边和唐奕闲聊。
  “大郎,真要用这水泥修北上大辽的大路?”
  “嗯。”唐奕点着头。
  “这东西虽然成本不高,但用来修路,那也不是一笔一般的开销啊!”
  潘丰粗略地算了一下,从开封到雄州这一段路,没有三五百万贯是肯定拿不下来的。
  如果大辽再耍个赖,不肯负担从辽边到幽州那一段儿,要是像唐奕说的,也是他出钱来修,那又得加上一笔,这可不是小钱。
  唐奕肉疼地咬牙道:“修吧,花多少钱都修!”
  走了一趟大辽,加之这几年积攒起来的见识,让唐奕越来越认死了一条真理,那就是:
  没有燕云,他就算玩儿出花儿来也是白费。那就像一把悬在大宋脖子上的铡刀,不定什么时候落下来就要了所有人的命。
  所以,大宋要想有所作为,就算不把燕云夺回来,也得加强对那一片地区的掌控能力。
  “早晚得走这一步,而且越早越好。”
  “为啥?”
  “因为耶律重元!”唐奕凝重道。“要趁着耶律重元还能把得住燕云之前,把这条通道打通。”
  潘丰一翻白眼,“耶律重元那么重要你还把人家儿子给宰了?”
  唐奕摇头不语,宰了耶律涅鲁古,他也挺后悔。
  可惜,当时没忍住,后来想通了也晚了。
  仔细一分析就知道,从澶渊之后到金人灭辽这一百年的时间,可能只有现在这一二十年是大宋渗透燕云最好的时机了。
  大辽因为立储之事,耶律重元与耶律宗真、耶律洪基已经生出了嫌隙。而且唐奕知道,这条裂痕只会越来越大,直至耶律重元叛乱被杀。
  也就是说,在耶律重元被杀之前这段时间,燕云在一个和大辽皇帝不是一条心的人手里。
  唐奕之所以这么急,也就是想抓住这个时间差,想在耶律重元和辽帝之间搞点事情,看能不能捞到一点好处。
  要不是因为这个,他说什么也不会现在就点修路这个技能点。
  本来,在准备玩出大资本,且水路运输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之前,他是绝对不会开始修路的。
  当然,唐奕不是真不想修,而是玩不起。
  任何一个大国,运输网络都是他的命脉所在,要想富先修路,话糙理不糙。
  只要路通,粮货才能活起来。这样,不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而且对平衡各地所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唐奕已经有了槽运,但槽运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开通陆路当然是最好的了。
  可以,陆路这个看似有水泥、有人工就能修起来的简单工程,却是最最费钱的。
  即使是在千年之后,全世界也只有华夏能玩“运输网络交通网”,动辄上万亿的资金扔到道路建设上,眼睛都不带眨一眨的。
  那么庞大的立体交通网络谁不想有?
  可是,有人敢玩吗?
  没有!因为……根本玩不起!
  唐奕很早就勾画过一份美如画的蓝图,曾经也想把观澜挣的每一个铜板都投到修路上去。
  但是,思量再三,还是放弃了。
  大宋现有的经济规模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庞大的道路支出,要不是等不了,唐奕才不会现在就拿几百万贯的银钱去铺地呢!
  ……
  从后山踱回上院,三人不禁好奇。
  因为,不但赵祯行在那边热闹依旧,唐奕发现,连特么上院的儒生们也“燥”的不行,撒着欢儿的往山门方向跑。
  唐奕不仅皱眉道:“什么情况?”
  皇帝观澜得了两个儿子,现在来来往往的都是些什么人,儒生们这时候不得老老实实地给这些朝官留个好印象,怎么还乱糟糟的?
  沈括恍然道:“我想起来了,今天放榜!”
  “放榜!?”唐奕不由一阵恍惚。
  这段儿时间,一个事儿接着一个事儿的,都把春闱的大事儿给忘了。
  记得是要会试当天,接到的曹觉在广南出事儿的消息。
  这之后,他只操心曹老二了,几乎没怎么关心会试的结果,只是听宋楷提了一嘴,今年会试观澜又是大获全胜,十二人会试全过。
  而殿试之后,紧接着赵祯生儿子这事儿,又把贡试的事儿给压了下去,这都已经放榜了,唐奕还不知道呢。
  眼见曾布正兴冲冲地要往山门跑,唐奕拦下他,“放榜了?都谁中了?”
  曾布兴奋叫道:“全中!!”
  嘎!
  “全中?十二个都中了?”
  唐奕有点儿吃惊,这特么可不是考厨师证儿啊,说中就中?
  这还不算完,曾布又叫道:“郑獬的状元,尹文钦榜眼!”
  “靠!”
  这回潘丰都不淡定了,“又包圆儿了?”
  上一科是范纯仁的状元,冯京的榜眼,观澜书院这是要飞啊!
  ……
  是要飞。
  特么太学直讲胡瑗都想来找范仲淹拼命了!


第334章 洞天福地
  胡瑗能不气吗?
  观澜书院连着包了两科的头甲前两名,高中率还那般不真实。
  按这个情形发展下去,太学以后想直招一些可造之材都难了,就只能捡人家观澜书院剩下的。
  要说,就没有这样儿的,大家都在开封混饭吃,太学还是官学,大宋文教的脸面,你观澜书院差不多就得了,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要不是身为太学直讲,讲个为人师表,这货都想骂娘了!
  ……
  现在,不光是胡瑗,开封城里,小到贩夫走卒,大到当朝宰执,所有人都在琢磨一个事儿:
  回山这个地方是不是有什么说道啊?
  这是块宝地吧?绝对有仙气!
  不说别的,大伙儿掰着手指头一算:
  首先,这是人家唐子浩的中兴之地,根基所在。就算不知道唐奕老底儿的,也知道这“大宋酒天王”的名号,也知道现在开封首富早就姓唐了。
  说明什么?
  说明回山这块地聚气,“旺财”!
  其次,范仲淹在这里开了书院不过五六年的光景,只教了两科举子,就出了二十二个进士、两个状元、两个榜眼。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还了得?
  说明什么?
  说明回山这块地兴学,“旺禄”!
  然后,赵德刚、杜衍、柳永这几位古稀之龄的老寿星,在回山住了几年,不但无病无灾,而且身体日健。
  柳七公来的时候,是名妓王师师雇人抬上山的,上去就没打算再下来。但是,你看现在,身体反而越来越健朗。
  说明什么?
  说明回山这块地消灾,“旺寿”!
  最最重要的,是赵祯!
  大宋皇帝十多年没儿子了,别说皇帝自己,更不要说把国本看得比自己命还重要的朝臣,连百姓们都替官家着急。
  可是,官家在回山才住了几个月,一下就得了俩儿子。
  又说明什么?
  说明回山送子,“旺福”!
  福、寿、财、禄,让回山占全了!
  ……
  大宋第一“神棍”邵雍还特意来回山转了一圈儿,回去之后,写了一篇名为《回山聚气说》的卜算文。
  直言,回山山水汇聚拢福聚气,东西缓而存福,南北峻而藏气,汴水龙头穿山而过是为财源。这是大宋一等一的洞天福地,住在这儿想不旺都难。
  有人又问了,那为什么以前回山就是个穷村子,现在怎么一下子成洞天福地了呢?
  呵呵……
  邵神棍要是想不到这个,那他就不是神棍了。
  人家文中早就说了,回山原来也是宝地,只不过隐而不发,需要龙气点化才能一朝得振。
  那龙气哪儿来的?当然是当今官家带来的。
  对此,唐奕也只能暗竖大拇指,也难为了这老神棍,特么拍个马屁都得这么绕。
  但是,不得不说,邵雍的名声可不是闹的,此文一出,更加坚定了回山是宝地的传言。
  已经有信邪的朝臣私底下找范仲淹商量,看能不能在上院也给他们留个院子,时不时来沾沾仙气儿。实在不行,像欧阳永叔一样,牺牲一点休沐时间,来回山当客讲教谕也行啊!
  就连山下的回山街市,也借着这股子邪风地价、租金打着滚儿的往上涨。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正街的铺面租金已经翻了四五倍。靠近白樊楼分号和华联仓储的黄金位置,价格已经比肩开封城内马行街最贵的铺面了。
  对此,唐奕吩咐马大伟,只租不卖,给多少钱也不能动心,以后还得涨呢。
  ……
  这一个月的时间,除了儒生们为同门学兄能够金榜题名而奔走相庆,朝官们为赵祯连得二子而激动了一个多月之外,上院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就是程颐了。
  大伙儿都看不懂这货在干嘛,不但搬去和那帮“贼配军”同吃同住,每天还和他们一起晨跑。就连军汉们躲在他们的院子里列队训练,也能看到程二的身影。
  这一天早晨。
  章惇玩味地看着程老二跟在一帮军汉队后呼呼拉拉地往山下跑,手里的黑色棋子说什么也不落到棋盘上了。
  “程二是不是想当圣人想疯了?”
  王韶也看得直摇头,拿着黑子的手下不落定。
  “还真没准儿,说不定要拿他那一套去教化这帮子厮杀汉呢!”
  这是邓州营每天的必修科目,早起一趟冲到回山码头,再冲回来。来回加上山路正好八里,勉强算是活动开身体。
  “多新鲜,程二也不是疯了一天了,走棋走棋,休要拖延!”二人对面,苏轼一手擎着一粒白子,死命地催促。
  没错,一大早上,三人正在下棋,而且是……二打一!
  三人面前摆着两个棋盘,章惇和王韶执黑各下一盘,对手正是苏子瞻。
  只不过,苏轼同下两盘,还让了章恼和王韶执黑先行。可这两位,还是没招架得住,棋盘上白子大龙已现,二人落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我说,你们两个能不能行了?”
  “加一块儿也是奔四十的人了,还下不过我一个十四岁的孩子?”
  “不行就认输得了,也没多少钱,是不是?”
  “你们不会是输不起吧?”
  苏子瞻一通连珠炮,说的二人面红耳赤。
  二人恼火地瞪了他一眼,把棋子往棋盘上一扔。
  章惇恨恨道:“再与你苏子瞻下棋,我就不姓章!”说完,从怀中摸出一吊铜钱摔在苏轼手里。
  王韶也是摇头,苦笑着投子掏钱,“你这嘴啊,可以和唐子浩拼上一拼!”
  苏轼棋艺高超这还没什么,主要是这倒霉孩子还是个碎嘴子,从头到尾就没停过,念叨的二人脑仁儿直疼,当真棋品不怎么样!
  苏轼嘿嘿贱笑着把到手的两吊钱收了。
  “这叫心理战,懂吗?就是小唐教谕教的。”
  ……
  苏轼还没得瑟完,就忽闻身后有人说话。
  “我教你什么了?”
  三人寻声一看,正是唐奕。
  苏轼一吐舌头,眼珠子一转,“小唐教谕,要不要来一局?”
  唐奕一巴掌扇在他后脑勺,“整天不学好,才多大点就赌!?”
  苏轼装起了伤,揉着后脑勺道:“不多,就一吊,来不来?我让你一子!”


第335章 家信
  唐奕恨不得再给苏轼两下,这倒霉孩子,一点千古第一风流人物的样子都没有,跳的很,还没他弟弟稳得住。
  这时王韶出声道:“子浩,可知官家什么时候走啊?”
  唐奕疑道:“你问这干嘛?”
  王韶苦笑,“刚来的时候还挺新鲜,可是这时间一长……”
  “你知道的,规矩太多,别扭!”
  唐奕耸肩道:“快了吧,皇城改建半月前就完工了,要不是两个皇子当时还未足月,早就应该回去了。”
  说完,不禁苦笑,“我也盼着陛下早点走,这么多人,都快把我吃穷了。”
  他这么一说,三人不禁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要走了。
  看来,这帮学霸也不愿意天天在皇帝和大臣们的眼皮子底下过日子。
  可惜啊……
  唐奕暗叹,官家要是走了,你们的苦日子才算真的来了。
  轻轻一拍苏轼的肩膀,看了眼他手里的两吊钱,意味深长地道:“赶紧花了吧,要不没机会了!”
  扔下这没头没脑的一句,唐奕转身就走,只留给三人一个看不懂的背影。
  ……
  “他这是什么意思?”
  王韶摇头,“不知道!”
  章惇也道:“神神叨叨的。”
  苏轼低头不语。
  不对啊,以他十四年的人生阅历,还有和唐奕相处几个月之久的认知,唐子浩说话可从来没放过空!
  不由低头看了眼手里的两吊钱,暗暗运气。
  “问你们个事儿呗?”
  章惇眉头一挑,“什么事儿?”
  “那个……”苏子瞻还有点不好意思。
  “那个,去山下吃花酒,两吊钱够不够?”
  噗!!!
  两人直接就喷了。
  “你才多大点,毛长齐了吗?就要吃花酒?”
  苏轼舔着脸嘿嘿直笑,“总要有第一次的吗!”
  “……”
  王韶彻底无语了。
  章惇似是想到了什么,猛的一怔,“等等!”
  “你只有两吊钱?”
  “对呀。”苏轼来了精神,“够不够?”
  章惇想的就不是够不够问题。
  “也就是说,你身上一个大子儿都没有?”
  “呃……”
  苏轼窘道:“你是知道的,我爹平时管的严吗!”
  章惇闻言,直接就窜了起来,“你特么没钱还来跟我们赌棋?”
  “呃,我娘等着我开饭呢,我先走了。”
  苏轼感觉情势不对,掉头就跑。
  章惇和王韶倒没有追他,对视一眼。
  特么让一个娃娃给坑了。
  ……
  回头再说程颐。
  怎么说呢?
  程二圣人这一个月过的是欲死欲仙。
  晨练和整理内务的时候,程二都要在心里把唐奕骂上几百遍,才能熬得过去。
  可每次面对同窗的不解,还有那种非议的眼神的时候,他总能想起唐奕在后山炭场说的那番话,想起他在课堂上,时不时流露出来的那种一视同仁理念。
  最后,程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特么的唐子浩比他程颐还像圣人,这孙子太能忽悠了,要不自己怎么会着了他的道儿?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个多月并不浪费,程颐也确实像唐奕期望的那样,在一点一点地发生着变化。
  起初,就算有唐奕的吩咐,加上被他忽悠,程颐心底里还是瞧不起这帮军汉的。
  在他看来,这帮只会提刀饮血、喊打喊杀的糙汉子,是简单的,是粗鄙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让他看不起。
  程颐是站在一个旁观者、一个高高在上的局外人的角度,用审视的眼光看待这群汉子的。
  程二觉得自己就是在做作业,出题人是唐子浩,题目是了解军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