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他说完,范仲淹、杜衍交换了一下眼神,各自思量了起来。
  就连柳永都拧着眉头,想着唐奕的话。
  “不容易。”良久,杜衍率先开口。“单是天子门生这一点,朝中文臣就不会轻易答应。”
  “天子门生”,那可是士大夫独享的殊荣,文臣怎么会轻易的就把这份荣誉分出去呢?
  更何况,分给的,还是武人!
  柳永则是看着唐奕道:“大郎啊,你管的太多了!”
  唐奕一怔,意识到了一些什么。
  这时,范仲淹接道:“想法是好的,也值得一试。但是……”
  “现在却还不是时候!”
  ……


第413章 埋骨观澜,情之所愿
  “想法很好,值得一试,但却不是时候。”
  范仲淹的话让唐奕心中一紧,气势也自然弱了下来。
  他现在已经不是当年在邓州那个什么都不懂的疯小子了,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即使想不周全,范仲淹一点,他也就都明白了。
  确实,不是时候。
  一来,汝南王之事刚刚平息,唐奕虽然抽身而出,但此时却也是最为敏感之时。若这个时候再起事端,很难不让朝臣有些别的想法。
  所以,不管是唐奕,还是赵祯,这段时期最好的选择就是伏蛰,尽量别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以免惹来众怒。
  二来,也就是柳师父所说——唐奕管的太多了。
  现在的唐奕依旧是个白衣秀士,但是,且看这几年大宋的政、经之务,朝争、储位之事,等等,几乎都有唐奕的影子,这很难不让朝臣把他和“权臣”这个词联系到一起。要知道,那可不是一个好词儿。
  更何况,唐奕现在只是白身就能这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要是等他羽翼丰满,入朝为官,那还了得?
  若是在这个时候,唐奕再把手伸到军队?
  可想而知,不光武人之中会有阻拦,连文人都不可能任其做大。
  “将门,那是大郎的根基,也是观澜商合的根本所在。”范仲淹看着唐奕,语重心长地道。“即使军制改革刻不容缓,但是,此时天时、地利、人合,都不在大郎这边,就更不能动这个根基了。”
  “……”唐奕一阵无语。
  “那怎么办?老师也是知道的,小子志在燕云,没有燕云,一切都是枉然。可就现在军中的情况,拿的回来吗?就算拿回来了,守得住吗?”
  “要耐得住寂寞。”范仲淹缓声道。“这不是你急就办得来的,等吧!”
  “等机会!”
  ……
  “唉!”唐奕长叹一声。
  或许,真的是他太心急了吧?
  柳七公见唐奕唉声叹气的样子,不由想换个话头。
  “正好大郎来了,我们几个老家伙正有事要求你。”
  唐奕一愣,“师父有事,吩咐就是,还什么求不求的?”
  柳永看了范仲淹一眼。
  “我与你范师父、杜师父正在商量,看大郎能不能在望河坡边儿上,给我们找块清爽的地方?”
  “师父要做什么用?”
  柳永一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做什么用?入土为安呗。”
  “……”唐奕愣住了。
  倒不是柳七公谈起自己的入葬之所让他伤怀,而是——
  落叶归根。
  别说是柳七公这样的大儒,就算是平民百姓,也讲究个死后入祖。不管是柳七公,还是范仲淹、杜衍,离世之后,都是要入祖宗坟茔的。
  可是,听七公的意思,他是想葬在回山了。
  柳永看出唐奕在想什么,悠然一叹,满目憧憬地看向窗外。
  “实在是舍不得你们啊!”
  “老夫要是再有几年薄命,一定要亲眼看着你们东华门外,金榜得名。然而,时不赋我,老夫等不到了。”
  “我们几个老伙儿一商量,干脆也别回祖了,观澜早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了。”
  “只求在观澜寻一处景致怡然之所,长眠于此,看着你们一代一代的儒生来了又走。想来,也是足以告慰终生了吧?”
  唐奕眼泪唰的一下就下来了。
  “行!”
  猛的一咬牙,“师父放心,我去办!”
  柳永欣慰一笑,“那最好快些,趁着老夫还能动,临走之前,先去把好地方占了。”
  “哈哈……”杜衍飒然一笑。“你这老家伙,心眼儿倒多,老夫不与你争便是!”
  言语之中,尽是对生命的感悟与洒脱!
  ……
  出了柳永的住所,唐奕叫来一个仆役,“去把我马大哥叫来。”
  仆役领了命,街市那边去寻马大伟。
  不一会儿,马大伟到了。
  “大郎,何事?”
  “大哥进趟城,去把开封最好的石匠给我找来。”
  马大伟一愣,就找个石匠,怎么还让他亲自跑一趟?
  不过,看唐奕的样子,应该是很重要的事儿,“行!那我这就去。”
  “回来。”唐奕又叫住马大伟。
  “算了,你还是去找一趟文扒皮吧,让他从工部给调几个御用的石匠。”
  “行。”
  ……
  回到小楼,君欣卓已经回来了,却不见萧巧哥的身影,应该是躲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君欣卓见唐奕脸色不对,“怎么了?谁又惹你了?”
  唐奕疲惫的摊到躺椅上,“没谁惹我,就是心里堵得慌。”
  君欣卓搬了个墩凳绕到躺椅后面,轻轻地给他揉着太阳穴。
  “堵什么啊?不都挺好的吗?”
  唐奕不言。
  过了半天,又猛然道:“我要给柳师父立一块碑!”
  “立呗,又没人拦着你。”
  唐奕又道:“立一块,有观澜,就有他的碑!”
  ……
  接下来几日,唐奕也算难得的清闲,白天有课上课,没课发呆,早晚也与儒生们一起出操锻炼。
  而杨怀玉的阎王营,则是真的成了阎王营。
  唐奕提前打了招呼,这货知道来年春天要拉出去,所以玩了命地要在这最后一段时间把这一厢好兵训出来。
  ……
  阎王营一认真,每天早上一起出操的神威营和观澜儒生们,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毕竟人家是全天候专职训练,而神威营却没那么系统,至于观澜儒生,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主业还是学习。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阎王营发了威,却激起了观澜儒生的争胜之心。
  一帮“老子天下第一”的愣头青,哪受得了被军汉比下去?
  现在都不用曹满江敦促,每天除了上课,都玩了命的练,非要和阎王营别一别苗头不可。
  对此,唐奕只能莞尔一笑,好事儿,要的就是这股儿子劲头儿。
  ……
  九九重阳,登高祭祖。
  唐奕是光杆司令,就他一个,父母的安身之所又远在邓州。所以,只和几位老师一同登高望远,应了个景就算了事。
  而柳七公,唐奕特意让仆役用一架“滑竿儿”(竹轿)抬着。
  登了高,带着几位师父没回住所,而是散步到观澜靠北的北屏山。
  北屏峭立,原来是没有上山之路的,这段时间,唐奕让人强行在陡坡上顺山势凿出了一条小径。
  这里,正是他给几位师父找的那处地方。
  小心地搀扶着几位师父上山,行到山腰之处,地势一缓,蓦的出现一处平地,范仲淹等人虽有些气喘,却是眼前一亮。
  “不错!”
  “大郎确是找了一处好所在!”


第414章 殊荣
  北屏半山的那块平地,背靠险山,坐北朝南,俯望下面的观澜书院、回山街山,还有汴水蜿蜒。
  与南屏遥相对望,整个回山之貌尽收于此,景致绝美。
  平地一边,有一苍劲古柏傲立于山石之间,古意非凡,三三两两的桃树、桂树散落遍布。
  范仲淹点头,“倒是难为你了,找到这么一处好所在。”
  唐奕一笑,看向柳七公。
  “师父,可还满意?”
  “满意。”
  柳永已经下了滑竿儿,由谢玉英扶着,站在平地的边缘处极目远望。正好看见观澜的儒生放课,从大课舍之中鱼贯而出。
  “甚好,甚好啊!”
  “若于此处长眠,足以告慰平生了。”
  唐奕道:“邵雍给看过,风水是极好的,若是老师喜欢,我就叫人平整一番,算是定下了。”
  “定下了!”范仲淹等人无不点头。
  “不过。”唐奕话锋一转。
  “不过什么?”
  “不过,邵雍也相中了这里,就是西去之后,也想来与师父们凑个热闹。”
  “哈哈……”孙复大笑。“要他来书院讲《易》,否则没门儿!”
  ……
  唐奕乐了,心情也没前几日那般沉重,几位师父都是参透生死的大儒名贤,看的开。他又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其实,他早就想来沾沾咱们回山的仙气,只不过,我没敢让他来。”
  对于那位“神棍”,唐奕心里也说不上是偏见,还是戒心,生怕他来了之后,把儒生们都带跑偏了。
  “咦?”站在平地边缘的柳永突然一疑,指着山下道:“那是在干嘛?”
  几位师父顺着他所指方向看去,只见山下,观澜山门靠里一点的山路边上,一群工匠正围着一座裹着红布的大物件卖力劳作。
  唐奕也是搭眼一看,忍不住笑了,“明天师父就知道了。”
  ……
  九月初十。
  一大早,儒生们出了早操,回来用过早饭,没有直接去上课,而是换上一套崭新的儒袍,在宿舍里面等着。
  巳时初,曹满江在宿舍外招呼众人列队。
  见他一面凝重,大伙儿还奇怪,今儿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这是抽什么风?又是要换装,又是要列队的,连课都不上了。
  曹满江整好了队,冷声道:“一会儿山门集会,朝中诸位相公也要列席,都给我精神点,别落了观澜的名声!”
  大伙一愣,相公们都来了?啥事儿啊?
  ……
  懵懵懂懂地列队往山门进发,转过山道,果然远远的就见富相公、文相公、贾相公,还有狄青、庞籍、丁度、宋庠、吴育、包拯、唐介等等,有点名气的朝中重臣都来了。
  儒生们一震,不由得挺胸抬头,步伐如一地向山门而去。
  远远的见儒生们下来,庞籍一眼就看见了队中的庞玉,与身边的丁度道:“看见没?我家那小子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丁度则道:“我家的也不差!”
  宋详也凑过来,“别看这几个混小子和唐疯子学了一身恶习,但让他们来观澜进学,看来还是受益颇多的。”
  这几位能不得意吗?
  观澜这架势,在军中你也见不着啊!除了晒的黑了点,但是精气神儿一看就跟别的书院不一样,一个个都是傲气之中带着几分肃穆。
  那些家中没有子弟在观澜进学的朝臣眼睛都看直了。也开始琢磨,是不是和范希文套套进乎,把自家小孩儿也送来修理修理。
  而此时。
  贾昌朝身边的孙沔,却是吃味地看着不远处一座被红布裹着,连底座算上近丈许高的巨大物件,小声地在贾昌朝耳边嘟囔。
  “没想到,柳耆卿蹉跎一生,还了一辈子的风流债,到了,却有这般殊荣!”
  贾昌朝面无表情,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他的眼神就没离开过走在儒生后面,陪着范仲淹、柳永、杜衍一起下山而来的唐奕。
  汝南王虽死,但是,与此同时,贾昌朝也成了赵宗实的“亚父”。
  自然而然,汝南王府的所有秘密亦不再瞒着他贾子明。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汝南王对唐奕的了解。
  贾昌朝直到现在才知道,他之前面对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直到现在,他也还是想不明白,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到底是怎么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积蓄出这般庞大的力量?
  进而……
  贾子明不禁会想,赵允让没斗过这个疯子,那他贾昌朝就行吗?
  ……
  且说,柳永走的很慢,唐奕亲手搀着他。
  老人眼见着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山下列好了队,目迎他下山;
  眼见着,那些对他来说“高山仰峙”的相公们,在山门内伫立,目迎他下山;
  眼见着,观澜书院上到院务管事,下到扫院杂工,尽聚于此,目迎地下山。
  “大郎啊!”柳永气息有些不稳。“这是闹的哪一出啊?”
  唐奕笑着轻声道:“这是咱们观澜全体给老师准备的退休仪式。”
  “退休?”
  柳七公一琢磨,就是退下来休息了呗?
  “瞎说!老夫就算死,也要死在三尺讲台!”
  唐奕柔着调子道:“没让你退,就是得让大伙儿都记住您为观澜作出的贡献。”
  七公摇头苦笑,“老夫一个靠恩科才能侥幸得中的凡俗之躯,记我何用?”
  唐奕不答,默然望向山下的那抹绯红。
  心说,每一个为观澜的出过力的人,都应该被铭记!
  ……
  就这么慢悠悠地走着……
  山门前的儒生、仆役、朝臣,就那么静静地等着柳永、柳三变、柳七公,慢悠悠地走着。
  终到了山门前。
  那抹绯红之下,柳永也知自己不中用,走的慢了,想对那些等了半天的大臣们一表歉意。
  费力的刚要拱手说话,却见朝臣之中,一人大步而出。
  柳永一怔,却是赵祯的大内近侍,老大官——李秉臣。
  李秉臣与柳永年龄相仿,笑脸相迎,率先开口道:“耆卿,身体可还好啊?”
  七公急忙挣开唐奕的搀扶,拱手道:“有劳大官记挂,永身子尚可。”
  “那就好,那就好啊!耆卿身健,陛下也就放心了。”
  “陛下?”七公一疑。却见李秉臣回身一招手,有黄门内侍双手捧着一道锦轴御书过来。
  接过锦轴,李秉臣高声唱喝:
  “陛下有谕,柳永接旨!”


第415章 过往云焑
  圣旨?
  柳七公一下就怔住了,那个几次把他挡在进士门外的官家,居然给他下了一道圣旨?
  柳永只觉面色一点一点的发烫,心跳也在逐渐变得强劲,咚咚的敲击着胸堂,让他有些喘不上气来。
  机械地躬身领旨,耳朵里嗡嗡做响,连李大官宣的是什么旨,也只能隐约听见。
  大概意思好像是:
  肯定柳永这几年来在观澜书院对学子们的谆谆教诲,赞扬其为国为朝培养出大批人才的功绩。废私忘我,七十岁高龄且病疾缠年,仍不忘治学之志的美德。
  然其年事已高,荣令其卸任观澜教谕之职,追赐集贤院直学士。特令其子柳涚入京,迁大理寺主薄,留于京中侍奉左右。
  而且,赵祯特作文一篇,置于观澜书院之中,以待后人瞻仰。
  ……
  不光柳永有点懵,一众朝臣也有点傻眼。
  这哪是荣令其卸任教谕?这是一步登天啊!
  柳永置仕之时,只不过是个从六品的屯田员外郎啊!
  那是个什么官儿?
  不过是,尚书省下属的工部下属的屯田曹下属的笔吏小官儿。
  怎么在观澜教了几年书,一下就蹿到集贤院去了?
  这又是个什么官?
  三大馆阁:昭议馆、集贤院、史院(翰林)。
  昭文馆不用说了,那是内相之权,富弼现在干的职务。
  翰林院,主司修史,大学士由首相兼任,也就是文扒皮兼着。
  而集贤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两人、直学士一人。
  集贤院大学士一般由次相兼任,也就是贾子明;学士那是候补宰相,或者朝廷重点培养对象的专属;而直学士不常设,算是一个荣职,也是朝中重臣离退之后养老的官职。
  说白了,直学士就是个荣誉,和领工资的职位。
  柳七公从一个屯田员外郎,一下蹦到了集贤院直学士,众人怎么能不惊?
  说句不好听的,像富弼、文彦博这种当过宰相的要是退下来,运气不好混个大学士的荣衔;混的好,太尉、太师、少师、尚书,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别人那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像王拱辰、唐介这样的,都不一定能得到三阁学士的殊荣。
  历史上,包拯那么有名的,活着的时候也只做到龙图阁学士,死后也只得了一个礼部尚书的荣职。
  怎么柳永在观澜教了几年书,一下子就牛逼了?
  孙沔躬着身子,小声对身边的贾昌朝道:“这有点儿过了吧?”
  赵祯不是一直不待见这个柳永吗?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大个“殊荣”?
  这比之前大伙儿预料之中的,可是大太多了!
  ……
  而柳永此时此刻,想的却不是什么官职。
  赵祯的这道正二八经的中旨对他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他被赵祯所不喜,接连应举,即使只差一步,也都被赵祯亲笔遗落。
  说柳永一生都毁在这一句上,也不为过。
  他这个不得志的老举子,与那位高高在上的官家之间,因为那一句愤然之句,好像划出了一条永远也化不开的鸿沟。
  可是,就在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今天,那位陛下终于来了一纸诏书。
  上面没有“何用浮名,且去填词。”的嘲弄,也没有观澜相见的不咸不淡,有的,只是肯定、赞赏……
  近四十年的是非恩怨,因为这一纸召书,终于成了过往云烟!
  “陛下厚爱,耆卿还不接旨?”
  见柳永愣在当场,迟迟不接旨,李秉臣只得柔声提醒了。
  柳七公这才回过神来,却还是没想着接旨,而是四下顾盼。
  “这,这……”
  “这”了半天,也没这出个所以然来。
  范仲淹笑着圆场,“七公这是兴奋莫名,一时无措喽!”
  唐奕也上前搀住柳七公,“师父接下便是,这是您老应得的殊荣。”
  “我,我……”
  柳七公猛然深聚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对着锦书御旨长揖到地。
  “谢陛下天恩那!”
  ……
  唐奕笑着,看李秉臣把旨意交到柳七公手中,心中也是难掩激动之情。
  也许,此时的柳永终于无憾;也许,此时的大宋第一“风月班头”才是完整的!
  唐奕单手一扬,环指下首的一众儒生和观澜佣工。
  “老师,说几句吧!”
  柳七公依旧激动难明,愣神地看了看唐奕,“我?不说了吧?”
  唐奕点头,不说也好,他明白这一刻对这位老人意味着什么,一切尽在心中。
  扶着老人走到那片绯红之下,“这是特意给您准备的,还是您亲手揭幕吧!”
  “……”
  柳永抬头高望,缓缓伸出的手臂有些颤抖,他当然意识到这是什么,只是没想到唐奕会这么做。
  慢慢扯下红绸,果真如他所料,绸下,一尊七尺石像显露在众人面前。
  分明就是他柳永,单手执卷,迎风而立,衣带飘然的立像。
  而立像之下,是一个三尺基坐,上面刻着柳永的生平事迹,下方还有一篇作文:《千古风流——柳三变》,末尾的署名是赵祯。
  正是赵祯在中旨里为柳永做下的那篇文章。
  ……
  日!
  这回不光孙沔一肚的醋酸。多数朝臣已经抑制不住的妒嫉了。
  皇帝给大臣作文,也不是没有,但也多是死后。而立像、刻碑这个,却是没有。
  这个老“风月班头”,却是把好事占尽了!


第416章 唐奕的阴险
  无上殊荣!
  对于柳七公来说,这真的是无上殊荣!
  那些列席的官员本以为,官家让他们这些大臣来给一个不务正业的“风月班头”观礼卸任,已经是够抬举他的了。
  可却没想到,这哪是让他们来看什么热闹的,这根本就是让他们来眼红的。
  那个不务正业的“风月班头”不但升了官,而且还立了像,赐了文,好事都让他占了,上哪儿说理去?
  还有啊,这赐文要是刻在你柳七公的坟头儿也就算了,这可是观澜书院的正门?要知道,这里不光是观澜书院,这可还是皇帝行在所在。
  也就是说,不论将来柳七公在不在世,每年开春,随皇帝来此时,朝臣们都要看着他的立像站在这里,昭示着他的光荣。
  而且,观澜书院是什么地方?那是大宋朝臣的摇篮。照现在这个势头,得有多少观澜的儒生走进大宋朝堂。
  想想,不论过多少年,只要观澜还在,每一个从观澜书院走出去的儒生一定都会记得,书院曾经有一个教谕叫做——柳三变!
  只此一项,柳永就注定会名垂青史。
  你说,大伙儿能不妒嫉吗?
  胡瑗眼睛都直了,他从太学直讲升了太子直讲,本来已经很牛叉了,可是和柳永这一比,好像,差的有点多。
  ……
  唐奕转向范仲淹,“老师来说几句吧!”
  范仲淹一窘,“呃,还是大郎来吧。”
  他怎么好意思说下面的话。
  唐奕一笑,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官家就是咱观澜的山长,这点“小福利”还要不来?
  既然让他说,唐奕也不客气,上前一步环视全场。
  “桃李满天下,春风遍人间!”
  “观澜施教五载,七公以病弱之躯不离三尺讲台。今日,荣卸观澜师职,来日,春满神州桃李芬芳之时,我等后进,当不忘师恩,不渝师志,不改尊师重教之德也!”
  ……
  “都有了!”唐奕话音刚落,曹满猛然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