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宋-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准备好了!”
范仲淹重重点头。
这一刻,和他十多年前在福宁殿与杜衍一同受皇命起动革新的时候很像:
江山社稷,悬于一线!
……
不多时,曹佾带着文彦博、丁度、唐介、包拯、王拱辰几人到了。
曹佾只说今日唐子浩有请,却还都不知道是什么事儿。进了小楼,见范公与王老将军都在,不由心下一惊:
这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与范仲淹和王德用见了礼,不论是唐奕,还是范王二人却是没有开口的意思,似是还在等人。
几位朝廷重臣也不好问,只得干坐着,看看等的是什么人。
幸好不用等太久。
没一会儿,潘丰带着杨怀玉的大哥杨怀良、王家在观澜商合的主事王咸英,还有张晋文、马大伟两位股东也进了唐家小楼。
至此,人算是到齐了,曹佾面沉似水,“关门吧!”
包拯、王拱辰二人闻声面面相觑,这唱的是哪一出?
而曹佾一声“关门”,张晋文正要去关……
“等等。”
却是唐奕出声阻止。
“还有一人未到。”
“谁?”
曹佾左右数了半天,唐奕需要召集来的人物都在这儿了啊?
正纳着闷儿,门外一阵骚动,一人径直进了唐家小院,把一众亲随甩在了身后,又丝毫不停地朝小楼而来。
众人看清来人,急忙起身,高揖过顶,恭敬落下:
“参、见、陛、下!”
……
第651章 底气
赵祯亲至,不但一众朝臣有点摸不着头脑,连曹佾等一众观澜商合的股东也是懵的很。
今天不就是和文扒皮通个气吗?怎么陛下也来了?
而赵祯进了唐家小楼,只李秉臣一人伴其身侧。
一改往日的仁善面容,肃然道:“都齐了?”
唐奕沉声道:“齐了。”
赵祯缓缓点头,“关门!”
随着唐家小楼的木门吱嘎嘎地闭合,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密会就此拉开了大宋自强自救的大幕!
……
……
屋内。
众人拱卫着赵祯围坐一团,而赵祯依旧不见笑颜。
看向唐介等一众朝臣,“几位卿家都是朕信得过的贤臣良仕,叫诸位来,一来是商量,二来则是与几位交一个底。”
王拱辰、包拯更是迷糊,交什么底?心道,陛下你别吓我们啊,你一这么说,怎么我们心里反倒没底了?
赵祯却不管他们,看向唐奕,“你与包卿家、王卿家、唐卿家说一说吧。”
唐介还好,这么多年多少知道一些。可是包拯和王拱辰就不行了,这二位也就偶尔搭过一把手,对于这屋子里的人到底要干什么,那是一概不知。
赵祯这么一交待,二人立时眼巴巴地看向唐奕,等着他出声。
王拱辰甚至还在琢磨,这位小祖宗不会又把天捅漏了吧?
唐奕深吸一口气,“那就先从观澜商合说起吧!”
“目前,华联铺在全宋有七百七十四家分铺,遍布大宋全部三百五十五个州府。”
“除了河北诸路因为黄河下游水路还不畅通的缘故,只能做到一州一铺,其余各地,基本上一州两铺,到一州三铺。”
王拱辰、包拯二人本来还疑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只这一句,一下子就把担心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们知道唐奕有钱,知道观澜商合的生意做得大,但是大到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
现在唐奕把这个数目一报,二人才明白,已经大到天上去了。
不光是王拱辰、包拯,文扒皮这个知道的最多的人也是乍舌不已,照这么说,唐子浩已经把华联铺做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由记得七年前,唐奕在扬州第一次找上他的时候,给他看过观澜的账册。那时候文扒皮已经是惊心不已,可是这才七年,当年那点儿摊子已经没法儿和现在比了。
这七年,唐奕利用水路减少运输成本,再沿河网布下关键节点,然后以点及面,利用赵祯的维护,把大宋各地彻底打通。
一州一铺,甚至一州两三铺?
这是什么概念?
意思就是说,华联铺的布网几乎赶上了大宋的驿站系统,天下所及,必有华联。可以说,整合了大宋全境的民生百货,这个摊子得有多大,文彦博根本就想像不出来。
……
事实上,文彦博看到的只是表面。
为了华联铺的布网,外人根本无法理解唐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河网所及之处还好说,观澜槽运的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走船,也不是每个地方开了铺子就能赚钱。很多偏远之处,或是水路不通之地,运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
实际上,为了做到每州每地都有华联,这近八百家分铺之中,有四分之一是不赚钱的,甚至唐奕要往里贴钱。
文彦博看了眼唐奕,又看了眼稳坐高位的赵祯,心说,唐子浩和官家为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是下了血本了!
“这……”文彦博忍不住出声。“这就是大郎所说的根基所在?”
“什么根基?”王拱辰疑声问道。自从进了这个屋,他就是一脑袋的问号,试图抓住每一个关键。
而唐奕也不急着和他解释,摊手对文彦博道:“根基?”
“算是,但非全部。”
“……”文彦博无语了,这还不是全部?
唐奕继续道:“准确地说,只能算是一小部分。”
……
唐奕心道,这才哪儿到哪儿?下面还有更猛的。
文彦博声音都有点发颤,“还有别的?”
只听唐奕出声道:“还有酒业联合会。”
“这个数字有点大,我就不细说了吧?”
“能……能有多大?”
“这么说吧,大宋境内五成左右的正店、四成左右的脚店、八成的官権酒坊,都是酒会名下的会员店。”
“……”
日啊!
文彦博眼前一黑,幸好唐奕是为官家办事,要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产业,文扒皮都想现在就置其于死地。只这两样在唐奕手里,就足己治其死罪!
民生百货,还有全宋酒业。大宋朝半数的命脉就攥在唐子浩手里,怎能让文彦博不惊?
至于唐介、王拱辰和包拯,就跟听天书一般,看唐奕更是跟见了鬼一样。
他们根本就无法想像这小子是怎么把这些东西都揽在手里的,更无法想像,这样庞大的生意,他又是如何掌控的。
“还有就是……”
正当大伙儿迷糊的当口,唐奕又出声了。
“还有……”
“还有!?”
文彦博腾的站了起来,“还有什么!?”
唐奕嘿嘿一笑,“您忘了,还有观澜运力呢!”
“……”
文彦博真的忘了,唐奕手里还有观澜海槽两运之个大杀器呢。
那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
唐奕适时出声,“观澜的海槽两运……”
“这个大伙儿都看得见,大宋每年除当地自行消化的粮食,正常流通走的都是观澜的船。各地通行的货物,两成吧,两成是我们在运。”
货物没办法,两成已经是极限了,就算想多吃,观澜运力也没有那么多船了。
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整个大宋货物流通的两成。
至于粮食,那就真的不能怪唐奕了,垄断!绝对的垄断!
实在是观澜的路耗太低了,系统的运输标准、完备的防水防潮措施,就算有人想照样学样,他也无法形成观澜的规模。
当初观澜一插手槽运,只三年间,就已经总揽了民间和官府的粮运。
至此,唐奕基本也算把手中的力量说得差不多了。
华联铺和酒业协会铺就的末端供应网络,观澜运力形成的系统渠道,这就是唐奕今天的底气!
一个超越时代的金融网络!
……
第652章 观澜山长——赵祯
停停停停。
那个单章主要是说后面那几件事儿,‘断章狗’只是调侃……而且……我那也算解释?你们也太好糊弄了吧?
其实挺喜欢你们这种笑骂的,说明真的看进去了,说明大月月抓住你们的心了。
继续,这是一种交流,正合我味口的交流。
……
观澜商合。
若说这十年间,唐奕除了燕云还做了什么,可能就只有观澜商合了。
这个庞大的商业网络为唐奕和赵祯带来多少财富倒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间,它在悄然地改变着大宋百姓的生活方式。
北方的宋民不再为市面上可以买到南边的特货而新奇。
东边沿海的水产,也不再是渔季多如土,卖个白菜价的贱物。因为观澜槽运的船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收购,然后或晒成干货,或冰鲜冷藏,发往全宋。
老百姓冬天的饭桌也开始有绿色,南方的鲜菜,又或是观澜的冬菜已经到了寻常百姓家。
从大辽运来的贱牛,使着牛肉不再是稀罕物,禁止屠牛的律令也越来越形同虚设。
种种微妙的变化,正一点点把大宋的原始自然经济盘活,把整个大宋联通起来。
物活,则人通。
虽然华联铺的奇货价格相对较贵,但是,至少城镇中的富户愿意花钱享受这种改变,进而带动一方商贸欣欣向荣。
唐奕前一世只是一个普通的化学硕士,对于经济与政治,只局限于考研时的一点点累积,还有超越这个时代的一点点见识。
这些年,对于怎么盘活大宋这潭死水,唐奕也是与赵祯商量,与老师们讨论,与史为鉴。
但是,纵使摸着石头过河,不论赵祯,还是范仲淹,亦或是唐奕,都有一个共同认识。
那就是,想让大宋活起来,而且还不能像庆历新政一般硬力改革,只有一个办法:
先让钱活起来!
……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财富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沉淀在土地之上。
说白一点儿,就是富户大族有了钱之后,最终的流向绝大多数是买地,无止境地买地。
注意!这种买地可不是后世的房地产,而是实实在在地养活人的土地。
农耕社会,土地就是根本,土地就是最高信仰,土地就是财富保值的终级选项。
这就好比一条永不断流的大河,流入一个没有出口的死湖,湖水有进无出,越积越多……
终有一天会决堤溃坝,总有一天会淹没天下!
这就是各朝各代跳不开,也防不了的一个死结——土地兼并。
怎么办?唯有把死湖变成活水。而落到实处,就是让土地投资不再是最赚钱的买卖。
唐奕的观澜商合就是试图把大宋的商业彻底盘活,彻底脱离一城一地的限制,进而带动资本向商业靠拢。
商业是活水,而非死湖,有来有回。
当土地不是终极选项,死湖也就变成了活水。当投资土地不是最佳选择,那囤积在富户大族手里的钱,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别处。
而这个别处,只能是商业。
大宋不抑商,是政策和人口流动上不限制,可不代表不收税。
大宋对于商人的税赋,那是一个大仔儿都不比前人少。
商者重税,要不哪儿来那么多钱养活那么庞大的官员体系和军队?
所以,让资本流入商途,是向朝廷回流资金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打个比方,在邓州,买地已经不是富户的首要选择,因为从事醉仙酿果酒的上下游产业比种地挣的多得多。
邓州比之十年前富得多,可是富户们购地的欲望却是不高,土地兼并的程度也是逐年衰退,近两年甚至略有倒退。
把土地还给农民,富户们利用商业谋得更多的财富,两相受益。朝廷因此也税得颇丰,皆大欢喜。
再比如东南沿海,富户大族更瞧不上买地。
一部分人因西北用盐大增的缘故,把买地的钱用来开盐田,官府不限量地收购,比买地放租收入更高。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成了专营水产干货的大商家,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参与到唐奕的商业链条中来。
当然,邓州与东南的改变只是个例,并不代表在全宋都行得通。
但这也给了赵祯和唐奕足够的信心,所谓“试点”,不就是让朝廷从中吸取经验吗?
观澜商合这个庞然大物的目的就是把大宋盘活、把蛋糕做大!
……
没错。
吃了庆历一次亏的赵祯,和见过“世面”的唐奕,这次的革新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分蛋糕。
像后世的邓爷爷一样,团结大多数,剩下的少数人就算闹,也掀不起大浪。
如今,这个蛋糕已经做好了,把文彦博等人叫过来通气,也不过是让他们帮着握住刀,看看怎么分这个蛋糕。
……
说完了观澜商合都有什么,唐奕深吸一口气,看了眼赵祯。
而赵祯也是微微点头,似是在首肯什么。
唐奕心中一颤,这位观澜商合背后真正的大佬终于要露脸了……
也不迟疑,这些年都是他在前面顶雷,也该换换人了。
可是,唐奕也不想想,那边的唐介、包拯和王拱辰可不知道赵祯和他有什么猫腻,更不知道他们要再兴革新之举。
赵祯这么冷不丁地露脸,没把他们吓死。
……
此时,唐奕环指在坐的观澜股东。
“与几位相公介绍一下吧!”
一指曹佾:“曹家,在观澜占股一分。”
曹佾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尽量风轻云淡地朝文彦博、唐介等人点了点头。
唐奕再指潘丰“潘家,占股一分。”
潘丰此时手都不知道放哪儿了,十年磨一剑啊,今当出鞘时!让这些相公们也知道知道,为国为朝非士大夫的专属,潘家可不是只有铜臭气的庸门俗户。
“王家……”唐奕不停顿,继续介绍。
“杨家、邓州张家、邓州马家,皆是占股一分。”
杨怀良、张晋文也是点头示意,表情甚是自傲,就连马大伟此时也是心潮澎湃。
十年前,他是一个连媳妇都娶不上的佣户;十年后,他坐在皇帝身边,参于着大宋朝最关键的一次议事。
而唐奕介绍完几个股东,一指自己:“我本人,占股三成。”
这些文彦博都是知道的倒还没什么,可是,王拱辰他们就有点迷糊了。
曹潘王杨四大将门,原来只各占一分!?
唐奕也只有三成?那另外一大半是谁的?
“几位爱卿不用猜了。”赵祯终于悠然出声。
“朕,其实才是观澜的山长。”
……
王拱辰、包拯听罢,只觉天旋地转:
观澜山长?
悬了十年的观澜山长之位,原来藏了这么一个惊天玄机……
第653章 官、兵、钱、税、农、商
赵祯是观澜山长?
赵祯是……
观、澜、山、长!
王拱辰只觉胸中一口闷气憋的他几近吐血,缓了半天才顺下去。心思电转,却是什么都明白了,多年间一直存在于朝臣之中的那么一点点疑惑也是豁然开。
观澜商合草创十年……
为什么官家会听之任之,使之发展到今天这般庞大?
朝中要臣、将门诸族,包括官家,又为什么对唐疯子信任到这个地步,纵容到这个地步?
近而唐疯子为什么顶着一个疯子之名,几次牵连谋反都是屹立不倒。
原来一切的根源皆因一个,观澜山长是赵祯!
想到这里,王拱辰猛然一颤,“陛下,容臣冒昧!”
“陛下到底要干什么!?”
王拱辰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赵祯是观澜山长,潜台词就是:那一多半的股,都是赵祯的!
王拱辰怎么能不惊!?所谓的华联、酒业,乃至观澜运力,都是皇帝在背后推手。
难道……
而赵祯下面的话,也印证了他的猜测。
“大宋行至今日,国泰民安、内贤外服,算是太平盛世了。”
这个开场白,聊的有点儿大,说明下面肯定不是什么小事儿。
“然……”
赵祯果然话锋一转,让王拱辰更是紧张。
“然,大宋历九十八年,旧政难理时事,痼疾亦添新疾,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完了,老王眼前一黑,强打精神,却是看向范仲淹。
十余年啊。范希文隐忍十余年,到了还是没断了革新的念头。满朝只当他是人走政息,哪成想,他还藏了一手唐子浩,当真好手段!
而看这一屋子的人的表情,好像就他和包拯什么都不知道吧?
延伸开来,王拱辰越想越心惊,燕云的富彦国、吴春卿,还有一个宋公序,加上很快就会回朝的狄青、庞籍。
这些朝臣难道都与唐奕一气了吗?
“希文兄!”王拱辰连赵祯这个皇帝就在上坐都已经顾不上了,直接瞪着范仲淹。
“当真……当真要革新吗!?”说话都有点发颤。
庆历年间,他反对新政,可不全是因为一己私欲。说严肃点儿,他王拱辰的君子之德还没丢,不能由着范希文硬来。
范仲淹看向王拱辰,淡然一笑,“怎么?王中丞心有顾虑?”
老王闻声冷然道:“庆历一举已经证明革新非人力可为,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国朝震荡、天下骇然的灾难吗?”
“范公是君子,是浩然贤士,难道一次还不够,非要把这个朝堂搅得再无宁日吗!?”
“你,你会成为千古罪人的!”
王拱辰字字千斤,直指范仲淹。
……
“唉!”唐奕一声轻叹,为老师解围。
“王中丞不用咄咄逼人,此次与我师无关,乃奕一手推动。”
“哼!”王拱辰冷哼一声。“范公当真是教了一个好弟子啊!”
说到底,王拱辰可以顺应时事与唐奕方便,甚至在许多时候站在唐奕这边。但是,革新是根本政见相悖,没有转圜的余地。
极尽讥讽地揶揄道:
“师父闹了一场,现在轮到弟子再来一场!?”
唐奕暗自摇头,说心里话,他是不愿意让包拯,王拱辰,乃至唐介这样的直臣参与其中的,不够和他们费口舌的。
可是不行,革新不论是“劫富济贫”,还是“分蛋糕”,说到底还是革新,实在太敏感了,要是台谏压不住,没等他把招式晾出来,朝廷就已经翻天了。
“王中丞,且听我把话说完。”
“此次革新与庆历之举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
“哦?”却是不等王拱辰发难,包拯已经冷声疑道。“老夫倒要听听,有何不同?”
王拱辰一皱眉头,老包怎么还跟着他起哄?有什么可说的?
包拯看出他的心思,轻声劝慰:“听听无妨。”
……
“这么说吧。”唐奕朗声道。“之前不论是奕,还是陛下与老师,都认为庆历之举之所以不能成功,根源不是《陈条十事》不够好,根源是《陈条十事》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包拯点头,“革新当然要与许多人的利益与政见背道而驰,这是绕不开的事情,大郎现在行的新举又有何不同?”
“当然不同!”唐奕给出一个让包拯意外的答案。
“我也不与各位画饼放空了。”大道理是说服不了这些扭臣的,直接取出事先就准备好的几支竹签往桌上一放。
老包和王拱辰拿起一看,只见一支竹签上一个。分别是:官、兵、钱、税、农、商。
二人一看就懂,这是大宋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官:冗官难除,致使朝廷费杂奉厚,所累颇深。
兵:只燕云一战,大宋军队的问题就已经暴露无余,百万禁军,竟只有二十万可用之兵,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后面的钱、税、农、商其实是一个意思,无外乎开流节源,为朝廷增加税入,唐奕只不过是把它们细化了而已。
唐奕指着这六根签,“两位选一个吧,奕一项一项地与二位解释,看看我的办法可行与否。”
“……”
包拯拿着六条签又看了看,签签当动,签签值得先行。
抬头看向唐奕,“若是大郎要动,先动哪个?”
唐奕缓缓抽出其中一支,放在二人面前。
只见上面一字——钱!
王拱辰一怔,钱?就是钱荒?
“大郎有钱荒之解?”
唐奕轻笑,与赵祯、范仲淹对视一眼,“不瞒王中丞,钱荒之解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想好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施罢了!”
“没有实施?”
“对。”
唐奕点头,把银圆之事和盘托出,并把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道理与二人细说。
直听得王拱辰目瞪口呆,心道,还真和庆历不太一样。
“大郎真能做到无惊无变、四平八稳?”
唐奕摇头,“我做不到!”
“所以,才把王中丞叫到这里来。”
唐奕诚恳地看着王拱辰,“今日叫王中丞来,不是让中丞站队,更不是让中丞帮我摇旗呐喊。”
“那你是何意?”
唐奕整冠肃礼,“不求中丞偏帮半分,只求中丞秉公而行,不带偏见地看待这次革新。如遇政见相悖之臣,不求中丞挡下反对之声,但求中丞挡下那些无理取闹的反对之声!”
“……”
第654章 又是那个胖子
“武器行01”看到的话,请加群私密苍山你要的角色名字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