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654章 又是那个胖子
  “武器行01”看到的话,请加群私密苍山你要的角色名字或者书评区发贴告诉我。
  只说要角色,没有说叫什么,我怎么给你加啊!
  ……
  王拱辰沉默了,唐奕要求的并不过分。不求鼎助,只求客观,他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只不过,他没意识到,默许,也意味着认可了革新。
  他的不带偏见,更是代表着已经向他原来的初衷之外偏离。
  ……
  至于包拯……
  自他上次无条件地偏帮唐奕开始,他就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包拯了。
  ……
  送走王拱辰、包拯和唐介。
  曹佾有点为唐奕叫屈:
  “何必呢?”
  唐奕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摇头,“却是有必要的。”
  “只要台谏不与我们为难,就算有再多非议,也是另一回事。”
  朝堂上的御史台谏若是不出声,别人叫得再欢,也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吧?
  此时,小楼之内只都是“自己人”。
  赵祯看着桌上的那几支竹签——官、后、钱、税、农、商……
  “大郎真的要从钱上下手?”
  ……
  没等唐奕回答,却是王德用、范仲淹默契的起身,“陛下,臣等不便多留,且先告退了。”
  赵祯一怔,随即明白了什么,不由苦笑,“两位爱卿却是多心了。”
  范仲淹摇头,“老臣已经致仕,新政初草有参谋的义务,一旦真的开始动起来,却是不能公私不分的。”
  王德用也道:“王家在观澜有股,也是有咸英一人在此听命也就够了,老臣就不为陛下添麻烦了。”
  “……”
  赵祯心中莫名一暖,这两位肱骨之臣当真是为大宋鞠躬尽瘁了。
  其实不难理解,万事开头难,范仲淹是庆历之臣,在这个最敏感的时期,刻意避嫌多少会减轻一点赵祯和唐奕的压力,更能让反对之声少了一条攻伐新政的理由。
  而王德用的情况也差不多,作为复燕功臣之一,又是三朝元老,姿态放低一点,同样可以减少阻力。
  赵祯和唐奕要实行的是温和的改革政策,所以,当然是动静越小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富弼、宋庠等人,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不在朝的原因。
  可是,赵祯却十分清楚,再起革新之举,若有差池,范仲淹、王德用绝脱不了干系。
  观澜表面上还是范仲淹的观澜,他这个烙上庆历标签的老臣,更与革新划上了等号,不找他,找谁?
  但是,若真的成功了,大宋兴盛可图,那二人今天一走,这个千古功绩也就与他们没关系了。
  范王二人这是为了革新,甘愿委屈自己了。
  ……
  等范仲淹、王德用一走,小楼里就只剩下赵祯和观澜的股东,只文彦博一个算是外人了。
  张晋文与马大伟对视一眼,也想起身。
  二人别的本事没有,眼力见还是有的。范公都走了,他们两个平头百姓还跟着掺合什么?
  可是不想,赵祯见二人起身,不等他们开口,就把人拦下来了。
  倒是没有了对朝臣的正式和威严,更是话家常:
  “你们就别跟着添乱了,坐下吧!以后还要你们观澜上下一心,才能把革新之策推行下去。”
  二人不敢违抗圣命,只得又坐了回去。
  赵祯这句“坐下吧”,可不是一般说说的。
  一句“坐下吧”,也就是承认了张、马两家在这场变革之位置,更是为以后观澜商合议事定下了基调。
  ……
  转回正题。
  “大郎要从钱上先下手?”
  “嗯!”唐奕点头。
  钱荒必须先解决,才能彻底释放大宋被制约多年的经济总量。老百姓手里连流通的钱都没有,他还怎么折腾?
  “推出银圆?恐怕没那么容易了……”却是曹佾突然出声。
  唐奕一挑眉头,看来不是光自己得了消息啊。
  “你知道了什么?”
  曹佾眉头不展,“根据这一段时间的情形来看,似乎朝廷要以银代铜的消息传了出去。”
  “京西、京东、河北诸路的富户望族都在大力抛出存铜,京中更是热钱涌入。我算了一下,最近两个月,城中牙行接到的兑铺、购产的生意,有六成都是这些外来热钱。而且,都以铜钱交易!”
  “反倒银价飞涨,目前已经接近四贯一两了。”
  “这种时候还推银圆,岂不是正中人家的下怀?”
  唐奕更是好奇,曹佾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一看就是有针对性地调查过。
  “你是怎么发觉的?”
  唐奕对于这件事泄露出去并没有太多的惊慌,说白了,就是拖的时间太长了。
  银圆的这个想法已经是五年前的事儿了,这么长时间,要么是条件不足,要么是有别的事情挡在前面不得不先放到一边,加之朝廷这些年一直在有意存银,被人察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他奇怪的是,他们这边要银改算是个秘密,可民间的资本储备由铜转银,也是个秘密吧?为什么冷香奴会告诉他?那个女人可还没站在他这一边呢。
  而更离谱的是,曹佾也知道了,而且是早一步知道的。
  “冷香奴告诉你的?”
  “冷香奴?”曹佾一疑。“与她有什么关系,我自己发现的!”
  “哦?”
  曹佾撇嘴道:“近几个月,曹家的金店、酒店、粮栈都有人高价收购,用的还都是铜钱,我又怎能不疑?”
  唐奕闻言,眉头锁得更深。
  哪个二百五这脑子进水了,抛铜都抛到曹国舅头上来了,这是生怕咱们不知道吗?
  想着想着,猛的心头一颤,转向番丰、王咸英。
  “最近也有人收你们几家的产业吗?”
  潘丰和王咸英愣愣地摇头,他们自己家族倒是也有一点私产,却是没人去高价要收。
  见二人皆是否定,唐奕愣了一下,一时有点无措。看来,是自己想多了。
  又问向曹佾,“谁要收你的家铺子?你可知晓?”
  “知道啊,这个我怎能不查?”
  曹佾一脸的嫌弃,好像唐奕侮辱了他的智商。
  “真定,辜家!”
  唐奕登时瞪圆了眼睛:“又是那个辜胖子?”
  ……


第655章 不要银圆直接放大招
  唐奕惊讶失声:
  “怎么又是那个胖子?”
  而曹佾闻之,却是一声讪笑:
  “不是那个蠢货又是谁?也只有他蠢到跑到咱们的头上来使铜钱。”
  赵祯此时也是一脸担忧,还没开始就已经出了问题,让这位大宋官家哪里还高兴的起来?
  “如此一来,银圆之举岂不是还未出世,就已经……”
  唐奕心不在焉地想着别的事,听赵祯出声,不得不收拾心思露出一个轻松的表情。
  “陛下放心,他们想抛铜止损,屯银阻止币,却是想多了,咱们还有别的办法治愈钱荒。”
  民间大族抵制银改,反制朝廷换币,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说银中加铬铁使得仿冒没了可能,以次币充良币的手段失去了意义,单是铜与银的屯储利润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越是贵重的金属,价格就越趋于稳定,可操纵的利益空间就小。
  拿铜和银来说,富户大族把官方发行的铜钱屯积起来,市面上铜越少,价就越高,他们手里的钱也就越值钱。
  这是第一层利润。
  而收到手里的铜,不顾律法私熔私铸成铜器,价值又会翻上一到两倍。
  这是第二层利润。
  更出格的,则是把铜钱融掉,加入铅铁制成劣钱,那能赚多少,可就全凭良心了。有的地方,州府流通的铜钱次到一掰就碎,好似土石。
  这是第三层利润。
  但是,银就不行了,这种仅次于黄金的贵金属,价值十分稳定,极难操控。
  铸造银器还涉及到百姓消费能力的问题,掺杂贱铁,也只有唐奕有这个本事。
  所以,银代铜,对朝廷而言只要解决铸币成本,就绝对比铜钱有益。民间富户则是正好相反,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陛下不用担心,民间抛售铜钱,本身就是在帮咱们嘛。”唐奕开始安慰赵祯。
  短期来看这确实是好事,让流通的钱多起来,这不正是币改的本意?
  “而且,就算银圆被他们扼住,咱们还有别的办法。”
  “什么办法!?”
  ……
  唐奕闻声,把一物往桌子上一拍,“就凭这个!”
  赵祯定睛一看,一张纸!?
  “宝抄?”桌上正是一张个别州府发行的宝抄。
  “对!”唐奕重重点头。“正是宝抄!”
  开始的时候想弄银圆,也只是为了一个前期过度,后期辅助。
  因为知道金银本位货币的弊端,更知道信用货币对资本的掌控能力,所以从一开始,唐奕的眼光就放到了信用货币上面。
  既然已经让人知道了,那干脆也就别折腾了,直接进后期,上纸币。先从代金属币开始,慢慢向终极目标挺进就完了呗。
  ……
  “这……这能行吗?”
  文彦博忍不住把那张“纸”颠在手里,纸能有多沉?轻若无物,正如唐奕的妙想天开一般,轻若无物!
  这个是真金白银,黄灿灿的铜钱为币的时代。纸币……
  朝廷也不是没想过,也不是没干过。像蜀地的交子,正是因为缺铜,朝廷又不想把珍贵的铜钱注入川蜀,所以才想出的以纸代币的权宜之计。
  各别州府铜钱奇缺时,也会以宝钞的形式让纸钱加入流通。
  可是……
  事实证明,千百年来,以金石当钱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认这东西,这是骨子里的观念问题,可不是一道政令,几番强加就能解决的。
  朝廷当一贯钱发下去的纸钞,得用强制手段让百姓接受。而且,一到民间立马贬值,一贯钞换五百钱算好的,有的地方一贯钞连十分之一都顶不上。
  “不行的!”文彦博攥着那张纸。“若是纸钞可解钱荒,朝廷早就实行了。”
  唐奕撇嘴一笑,“原来不行,那是因为你们没遇上唐子浩!”
  “臭小子!”赵祯忍不住笑骂。“好好说话!”
  多大个人了,还没个正经。
  唐奕尴尬地挠了挠后脑勺,确是一时激动有点得意忘形了。
  可是,得意一下不过份啊!
  纸钞这个东西谁要是能送到百姓手里还不被退回来,那这个成就,绝对不比收复燕云小,这可是足以改变世界的东西!
  ……
  而这件看似不太可能在宋朝干成的事儿,却是让唐奕差不多干成了。
  “我又没说错,纸钞这个事儿以前干不成,但是现在,却是一点儿都不难喽。”
  “哦?”赵祯见唐奕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一时也想不明白他哪来的自信。
  唐奕也不卖关子,“陛下与文相公忘了吗?咱们的根基是观澜商合!?”
  “……”
  “陛下不会觉得那七百多家华联分铺、大宋酒业一半以上的酒店酒坊,都是摆设吧?”
  唐奕脸上尽是自信的神情,“要是一个纸钞都推不出去,那咱们可就白花这么大的力气了!”
  ……
  纸钞不被百姓接受,除了心理上的不认同,最最重要的,不还是在流通上不如铜钱吗?
  说白了,要是纸钞到哪儿都能用,到哪儿都是照面值做价收取,百姓也就不至于这么抵触了。
  唐奕的观澜商合提供的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而且是特么一个联络全宋,真正到哪儿都能用的地方。
  “还是不行!”等唐奕解释完,文彦博眉头不展出声道。“纸钞就算行得通,但仿冒实在太容易,一旦放出,必是假钞漫天,拦都拦不住!”
  现在宝钞极贱的一个原因,不也是假钞太多吗?
  唐奕露出一个神秘的笑容,“文相公把这张宝钞对光再观!”
  “嗯?”
  文彦博不知其何意,但还是照做,举起宝钞对着阳光这么一看……
  一看之下,眉头皱得更深,立马把纸钞放下,“咦?”
  一声轻咦,又举了起来,对着光亮细看。
  然后……
  放下、举起、放下……反复数次,弄得赵祯与曹佾等人都有点不耐烦了。
  “爱卿这是看什么呢?”赵祯忍不住出声。
  文彦博瞪着眼睛一脸的不可思议,“这……这纸里面有字!”
  “有字?”
  众人心说,文扒皮这是癔症了吧?宝钞上怎么可能没字?
  “不是。”文彦博急道。“是纸里!有隐形的字!”
  “隐形的字!?”
  赵祯疑惑地接过宝钞。
  ……


第656章 华联仓储的购物券
  赵祯来了兴致,接过宝钞有样学样儿地对光一看。
  好吧。
  放下……
  举起……
  放下……
  再举起……
  大宋官家也玩儿上瘾了。
  原来,那宝钞正常放在那儿,除了上面有墨字再无特别。可是透光一看,只见纸白处凭空生出几个字的影子——
  “天佑皇宋!”
  可是放下一看,哪有什么“天佑皇宋”?出现影子的地方空空如也,只是白白的纸张。
  “这是……”赵祯诧异地指着宝钞看向唐奕。
  “这还真有影子……”
  唐奕笑道:“这叫水印。”
  “谁要是能把它仿冒出来,那也算是逆天了!”
  ……
  水印,这是后世钞票的防伪手段,是织在纸张里面的,常时不见,透光一瞅,就是影子暗藏纸中。
  唐奕在大宋当然做不到在造币用纸的内部织出水印来,但是别忘了,他是学化学的,他织不出来,却可以用化学药剂印出来。
  这几天,自打知道银圆的事泄露了出去,他就一直在楼里鼓捣这个事儿。
  就是配出一种近乎无色,却有透光反应的染料,然后弄出这种在大宋几乎无法仿冒的防伪手段。
  当然,这也并非是唐奕原创,这个‘防伪’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来源于后世“造假”的灵感。
  ……
  后世的假币犯罪,当然也无法复制繁琐的织币水印工艺,于是就用这种山寨版的印水印的方法造假。
  唐奕前世恰好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专门讲如何识别假币和假币的造假手段,其中就有这个,用极其普遍的日常用品怎么往钱上印水印。
  ……
  指着宝钞上的水印,唐奕自信道:“这个东西往上一印,百姓就算不识字,不认得真假,但钞上有没有水印,有没有影子,总会看吧?”
  赵祯看着那张宝钞,如此说来,真如唐奕所说,流通与仿冒两个大问题都解决了,纸钞代铜并非不可能。
  但是。
  赵祯抬起头,认真地看着唐奕,提出心中最后一个疑虑,“大郎可知……”
  “一旦纸钞出师不利,亦或贬值,那不光钱荒事无解,观澜商合,也将为之陪葬!”
  此言一出,文彦博和观澜各家股东心里都是咯噔一声,官家却是一针见血,说到了点子上!
  要是纸钞出了什么差错,作为支撑纸钞流通的华联铺,还有酒业协会,必将是万劫不复之境。
  唐奕缔造出来的这个庞然大物,精心布置的联通网络,可就全没了。
  “不行!”文彦博第一个反应过来。“陛下所言甚是,这个风险太大,冒不得啊!”
  曹佾拧眉沉思良久,这个时候他本不应该出声,曹家投身观澜本来就不是为了钱,如果现在出声,反倒好像他曹景休在乎观澜的钱一般。
  可是,最后他还是出声道:“大郎三思,慎重为上。”
  牵扯太大了,由不得他不出声。
  ……
  而唐奕此时却是一点都没被场中阴沉的气氛所感染,扯起一边嘴角,“陛下、诸位……”
  “你们想多了!”
  ……
  众人一怔,“想多了?”
  却闻唐奕继续道:“纸钞发行,谁都可能受到冲击,却唯独观澜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好处,全无害处!”
  “……”
  正当大家更是疑惑之时,唐奕又加了一句:
  “诸位忘了此番再起革新之举,陛下定下的基调了吗?”
  “温和。”
  “潜移默化。”
  ……
  唐奕把手按在那张宝钞之上,“这东西发出去,不但悄无声息,而且不到最后一刻,那些屯银的富户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
  ……
  唐奕根本就没打算大张其鼓地、正而八经地、傻了巴几地让朝廷发行纸钞。
  发什么发?发完了让有心之人准备充分的来对付他?
  做梦去吧!
  论使邪招儿,唐奕手里有的是,随便亮出一样儿都不是你们理解得了的。
  ……
  一个月之后。
  全宋的华联铺同时贴出告示:
  为了方便百姓携带和大宗交易,利于华联铺整体管理,储在全宋的七百多家分店将于三日之后同时推出——
  购物券。
  购物券?什么东西?
  不明所以的百姓一问之下才明白,这个所谓的购物券,其实就是在华联铺预存银钱,得到一个凭证,等需要到华联采买之时,就不用背着铜钱去了,只拿着这个凭证交易,按额扣减。
  ……
  百姓一看要把自己的钱先给华联,换来的却是一打‘纸’,当然是心有抵触。钱这个玩意,还是放在自己手里踏实些。
  可是,百姓们这么想,对于这个购物卷心有抵触,另一部分人却不这么想。
  别忘了,与华联有生意往来的,可不止是普通百姓,还有全宋的商家呢!
  而且,他们与华联做的还是类似批发供货的长期、大宗交易。
  这个举措一出,却是正中商家的下怀,每次去进货采买,都要背着大笔铜钱或者金银,数额过大时,甚至要用车拉。
  现在好了,一次性把钱存在华联,只凭轻便的购物券交易,反正是常来常往,不用担心有失。
  华联的信誉又在那儿摆着,不可能侵吞他们这点儿小钱。自然是纷纷响应。
  而且,华联购物券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这个凭证不单单可以在华联铺购买货物,在观澜酒业协会的所有会员酒店都可以代币消费,包括观澜海槽两运的运资结算也可以用华联购物券。
  这就太方便了,民生百态无外乎衣食住行,柴米油盐。
  衣和柴米油盐,华联铺都有;
  食,有酒业协会的会员店;
  行,有观澜运力。
  也就是说,有这个华联铺的购物券,就算手里一个大仔儿都不留,也能好吃好喝,行遍天下。
  最主要的是,全宋都能用,还不像宝钞一般随时贬值。因为钱就是自己的啊,不想要券,去任何一州,任何一间华联铺都能换成十足成色的铜钱。
  所以,这个购物券一出,开始还只是各地商家,只要手中资金不是太缺的,都会换上一些购物券方便和华联做生意。
  后来,这些商家为了省事儿,去酒店消费也用购物券,甚至是给姐儿们的赏钱也是怀里一掏,大方地把一打“纸”拍在桌上。


第657章 第七支签
  不怪商户们追捧,这多方便。
  千贯巨财就是几张薄纸,往怀里一揣就行了,不用再像从前一般,吃个花酒还得特意带上两个仆役背钱。
  而酒业协会的会员酒店因为收券,使得用券的富户都会特意光顾这些酒店,无形之中,生意也比非会员店好上了一截。
  迫于无奈,那些没有加盟酒业协会的酒店要么立刻申请加入酒业协会,要么就算不是协会酒店,也开始收券招揽生意。
  没几天,整个大宋的酒店行业就被购物券攻陷,加上华联的下游商家,各行各业相继开始流通华联购物券。
  因为用的好,携带方便,甚至是去外地走商,商人们也特意把手上的铜钱换成华联购物券。
  后来百姓们见商户都用华联的“纸”,而且用的还挺好,慢慢的,也开始试着换一点点购物券来用。
  一用之下,还真比沉重的铜钱方便得多,而且华联铺家大业稳,无论拿铜换“纸”,还是拿“纸”换铜,从不打折扣,更不会拖延,使得百姓更加放心。
  百姓彻底认可之后,华联购物券席卷大宋就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
  这时候,文彦博、曹佾再看唐奕就跟看个怪物一般:
  这小子的心眼儿是真特么多!
  购物券!?
  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朝廷的宝钞是死都推不动,可华联铺推购物券,就跟过年搞个特价活动一样简单……
  ……
  而唐奕则是先把纸钞的问题放在一边,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有待他去解决。
  那日在小楼之中,唐奕拿出来六支签,分别是:官、兵、钱、税、农、商。
  这是大宋面临的六个大问题,也是改革的六个大部分。
  但是,实际上,还有第七支签!
  只不过,唐奕没敢把第七支签拿出来,他怕文彦博和赵祯看到那支签直接就跟他翻脸。
  因为,第七支签要动的,是儒学。
  ……
  没错,唐奕要向儒家大道开刀,向这个政治根本、礼教之源开刀!
  前六支签可以救宋强宋,这是治表良药。
  但是,正如十年前他三问尹洙的时候想的那样,汉家的根本是儒学,而儒学解释不了这世间所有的问题,更不能把大汉民族变成一个开放的、具有侵略性的民族。
  汉家之后的近千年里,三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