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啊?”
  唐奕是真没想到,这么高的评价,居然能从曹觉嘴里说出来。
  曹老二一见唐奕的表情,更来了兴致,立时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原来,在操练施雄那五千南瓜之余,曹觉没事儿的时候也会和炎达族部的青壮一同进山,打猎玩玩。
  可是,在他眼里是玩乐,在黎峒眼里,那就是活命的本事。
  曹觉可算见识了什么是韧性。
  长期生活在恶劣条件下,与生存斗争锤炼出来的韧性,让曹觉这个久经战阵的老兵都为之动容。
  “那帮人,特么就不知道什么是怕!”
  “赤手空拳就敢擒狼,攥根棒子就敢斗野猪。”
  “老子要是把刀给他们,虎豹都敢试吧试吧,简直就是不要命。”
  “而且,一点没有中原人的娇气。添道口子,流点血,根本就不当回事儿,就地寻点草药一糊,该干嘛干嘛。”
  “照样抓猪斗狼,第二天照样上工。”
  “嘶!”
  唐奕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说来,黎峒还真是一个好兵源啊!
  ……
  他哪里知道,黎峒也好,侬峒也罢,论起骁勇之性,绝对不比任何大宋的精兵差。
  不然,当年侬智高也不会仅凭着几千个乞丐一样的侬峒族兵,拿着木棍柴刀就把大宋南方搅了个天翻地覆。
  这里面纵然有大宋军制腐败的原因,可是也与少数民族的彪悍性情有着不小的关系。
  要知道,侬智高其实没什么雄才大略,手下也没有什么善战之将,手里更是无甲无刃,能成那么大的事,靠的就是族兵的勇猛无畏。
  ……
  此时,唐奕心思活络起来,喃喃自语:“照这么说……”
  “咱们有良将,有刀甲,还有阎王营式的正规化训练,再加上这样的骁勇之兵……那就算在海南再起一支阎王营,也不是不可能啊?”
  ……
  曹老二没接,拧着眉头看着唐奕,“不是,我有点不明白。”
  “现在你手上有两万五千之数的军队,还不够你折腾?你要兵干嘛啊?”
  “不够!”唐奕的回答极其笃定。“远远不够!”
  “那你想要多少?”
  “十万!”
  “!!!”
  曹老二吓了一跳,“你特么不会真要造反吧?”
  唐奕冷笑,“我造反,你敢跟着啊!?”
  ……
  其实,昨夜让吴育点醒,唐奕反倒明白了一件事儿,或者说他有点明白赵祯的用意了。
  他把两万军队加上石家兄弟,借着给唐奕送儿子的机会送涯州,那用意何在呢?
  赵祯可不知道唐奕要通海商,要打海盗,要大力发展海贸。他给唐奕送来二万兵,那是出于皇帝自己的某种目的。
  “老二啊,你想没想过一个事儿。”
  “什么事?”
  唐奕略一思索,索性以水代笔,沾着米汤在桌上给曹觉比划了起来。
  “这里,是燕云!”
  “大宋最北端有狄帅二十万大军陈兵于此。”
  “对啊。”曹觉怔怔出声。“抵御大辽嘛,我听你和我大哥说过,现在官家想往回调,但是却调不回来。”
  “所以啊。”唐奕接道。“陛下不可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狄帅身上。”
  “他要想好调不回来的情况下怎么办。”
  “怎么办?”曹老二的脑子不够使了。
  唐奕轻笑,“二十万大军啊!”
  “震慑大辽的同时,对河北诸路那也是一种震慑啊!”
  “……”
  唐奕再不迟疑,用米汤在中间一点,“这里是开封,石家兄弟被咱们一扣下,石进武就算不是观澜的人,也得是观澜的人了,京师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一大半。”
  再一点最下,狠狠的画了一个圈。
  “这就是咱们的涯洲。”
  “地处大宋最南。”
  唐奕把从北到南,上中下三点连成一线。
  指着那条线,“这就是陛下对狄帅不能归京做出的后招!”
  “只要这三个点上有重兵震慑,整个大宋除了西北一地尽在掌握,还有什么事儿是陛下不敢放手为之的!?”
  “所以,不是我要掌多少兵,而是官家想让我掌多少兵!”
  “十万,你觉得多吗?”
  “不,不多。”
  曹老二就纳闷儿了,这身居高位的人的脑袋是怎么长的?这他妈一个事儿得绕多少个弯?
  这特么唐奕要是不说,他就算把脑袋想破了,也想不出官家在下这么大一盘棋。
  说白了,赵祯经历过一次改革失败,这一次为了做到万全,可以说是巨细无疑。不做到里里外外尽在掌握,他是说什么也不敢妄动的。
  “那你还纠结个啥?”
  曹老二瞪着眼睛,“陛下敢让你掌兵十万,足见信任之大!”
  “呵……”唐奕干笑一声。“你忘了吗?我只是朱涯军团练使。”
  长出了口气,不想再和曹觉说话,淡然转身准备离去。
  “不出意外,咱们这边弄的差不多了,官家肯定要派一个我认可,他又放心的人物南下,来执掌这十万大军喽。”
  所以,唐奕恶心就恶心在这儿,被赵祯算计的不要不要的,却是什么都说不出来。你还得心甘情愿的给他当苦力,等着人家来摘桃子。
  奶奶的,帝王心术!?老子非给你板一板。
  ……
  “等一下!”
  却是曹觉从身后叫住唐奕。
  “干嘛?”
  “一句话,你说错了。”
  曹觉嘿嘿一笑,“家姐是皇后不假,我外甥是太子也不假。”
  “可是,千古帝王家,哪来的亲情?”
  “而且,有一点你没提。”
  “什么?”
  “你我是生死兄弟!!”
  “所以,只凭这一点,你要是敢真造反,我就敢跟着你玩命!”
  “……”


第786章 一个阎王也是阎王
  江山无限,盛世容姿。
  百姓只看到太平盛世,丰衣足食。
  臣子只道,政通人合,君慈臣忠。
  唯有帝王,能看到太平粉饰背后的真相,远比世人想像的要肮脏得多、灰暗得多。
  唐朝酷吏来俊臣所箸《罗织经》,被誉为“让人冷汗迭出的整人诡计全书”。虽是小人之术,可全书开篇的第一句却道尽世态炎凉,人间百态。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
  唐奕想打破这“多矫的人情,多伪的世俗”,所面对的人,又是万人之上看尽世伪的君王。
  岂、可、信、乎?
  ……
  正如此时,夜幕降临。
  唐奕回到小院,直接进了萧巧哥的房间。
  不多时,许是海南的春天没有北方的凉爽,福康和君欣卓的房门几乎是同时吱呀呀地开启。
  两女似是都听见了对方的动静,皆是一怔,下意识地就要往回退。
  可是,只闪了半个身位,又觉不妥,已经看见了,退回去算怎么回事儿,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
  福康开口道:“房中憋闷,出来透透气。”
  君欣卓顺势接道:“往年在北方,此时尚在飘雪。”
  “嗯。”
  几句寒暄却是让二人尴尬大减,行至院心,又齐齐向萧巧哥的房中看了一眼。
  福康红着脸,“夫君……回来了?”
  “嗯。”
  “却是难为了萧妹妹,等到今日才得圆满。”
  福康说的是,萧巧哥本来抓到的是头名,却一让再让,成了最后。
  可是,君欣卓想的却是更早。
  “巧哥从大辽出来那一天就注定是大郎的姻缘,确实让她等久了。”
  福康心头一颤,却是理解歪了,深深地看着君欣卓。
  这个女人又何常不是呢?她等的更久,更艰辛,现在难免有怨言吧?
  不由得向君欣卓深施一礼,“全怪福康,若非我身份成堵,大郎也不会让巧哥妹妹和君姐姐等这么久。”
  君欣卓急忙扶起她,“妹妹说的哪里话,一家人,却是说远了。”
  福康抓着群欣卓的手道:“以后家里妹妹都听姐姐的。”
  君欣卓不依,“妹妹是公主,自是听妹妹的。”
  福康由衷一笑,说实话,谁不担心嫁作人妇之后,妻妾不得善处,何况是三个正妻平起平坐。
  可她是多么幸运,摊上萧巧哥与君欣卓这两个好姐妹,当真难得。
  “好啦,我们不争了,听大郎的。”
  君欣卓甜甜一笑,“嗯,听大郎的。”
  福康闻声,甚是欣喜,“姐姐以后要多笑,很好看。”
  “咯咯……”
  君欣卓忍不住又笑了起来,却是第一次被女人夸赞。
  ……
  静下心来,两个女人心中都有一种叫作幸福的东西涌现,抬眼望着千灯万盏一般的星空。
  福康由衷长叹,“其实,最不容易的是大郎!”
  “嗯。”君欣卓轻嗯一声,代表了千言万语。
  唐奕这些年有多不容易,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了。
  正要再说几句唐奕的好话,却是萧巧哥房中的动静吸引了两女的注意力。
  隐约传来唐奕高亢之音:
  “奕得天眷,承蒙娘子,不离不弃,受我一拜!”
  君欣卓与福康脸色瞬间涨红,呆愣当场。
  耳熟。
  对视一眼,哪还看不出对方表情里的蹊跷?不由心中暗骂唐奕:
  你个混蛋!
  ……
  ……
  第二天一早。
  好吧,唐奕能不能过得去第二天一早,还是未知。
  而远在万里之外的开封,也有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事关阎王营。
  ……
  本来,阎王营在唐奕出京之前就已经在选兵重建。可是,唐奕在汝南王府那么一疯,也不是全无后果,起码阎王营首当其冲就受到了波及。
  古北关一战,天下共暏,阎王之威,震彻宋辽两朝。
  回京之后,犒赏军将自不用说,重建阎王营更是民心所向,百官共识。
  可是,唐奕那边一疯,杨怀玉的处境就尴尬了。谁都知道,阎王营和唐疯子走的近,而且闯汝南王府的人里还有阎王营的人。
  当时,汝南王一家全断了腿,再加上韩琦,这么大的事情,赵祯不得不把阎王营重建的事情缓下来,防止事态扩大,引来更多的非议。
  那段时间,别说是阎王营,整个观澜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点什么差错。赵祯甚至把通济渠都送出去了,也是为了安抚。
  反正,这一缓就是整整一年。
  今日是大年初三,文武百官、四夷诸邦,大庆殿行开年大朝,共贺大宋。
  本来是挺好的一个日子,可是大辽使臣却是提了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够光棍。
  这一点上,不得不说辽人确实够爷们儿。输了就是输了,不会像汉人那般遮遮掩掩。而且,契丹人敬重英雄,也敬重对手。
  阎王营在古北关前把大辽二十万大军打的几近溃散,这样的神军,他们当然像当年的杨无敌一样敬重。
  而且,后来听说阎王营的营帅也是杨家之后,更是佩服的不得了。
  在开年大朝会上,辽使当众提出要一睹阎王营的风采。
  对此,耶律德绪不禁眉头一皱。
  他是常驻大宋的通政官,这个贺岁使是新来的,之前没和他通过气有这么一出啊?
  显然,这是耶律洪基的意思,事先不与他通气。
  刚要出班喝止,不想,宋主赵祯淡淡一笑。
  “准奏!”
  这是一个宣扬武力,彰显国威,震慑四方的好机会,赵祯自然要准。
  其实,官家心里明镜一般,阎王营自打回京之后不得重建,这不是什么秘密,辽朝常驻开封的使馆自然也是全知道的。
  辽人打的什么主意?
  无外乎想在诸邦友国之间,让大宋现个眼。意为让各国看看,天朝上邦向来是这么对待功臣的。这样的神军为南朝立下不世之功之后,却是什么下场。
  辽人以为阎王营打残了,一个战损三分之二的军队不得重建,那怎么拉出来见人?
  可是,辽人不知道,阎王营就算只剩一个人拉出来,那也是震慑宵小的活阎王。
  赵祯知道这一点。
  他犹记得阎王营的前身邓州营,只剩一十九员战将,由那个独臂将军带到他面前时,是什么样的气势。
  ……


第787章 阅兵
  对于大辽使臣的请求,无论大宋官员,还是周边各国的使节,都不意外。
  古北关一战定乾坤,耶律重元降宋,燕云易主,宋辽态势立时反转。那一军神秘的阎王可谓是天下皆知,辽人想看看是谁打败了他们,很正常,这符合契丹人的“尿性”。
  同时,有详知大宋时局的使臣当然也知道那一军神兵的现状,知道辽人暗地里使的什么心眼儿。
  可是,宋皇一口答应,倒是让诸使有点意外了。
  其中,就有西夏使节。
  说心里话,西夏的贺岁使节这次进京,可以说老实的都有点不像话了,跟小媳妇似的,大气都不敢喘。他就没想过要搞事儿,更没想过大辽会搞事儿。
  有点想不明白的是,古北关那一仗,大辽被打的北都找不着了,一下子丢了燕云十六州这个要害,国力大减。
  耶律洪基虽有励精图治之愿,却没了重振国威的余力。
  无论战略上,还是经济上,大辽都是一泄千里,不复当年了。
  这个时候,大宋不挑事儿已经是万幸,怎么还登鼻子上脸呢?
  他当然也知道大宋没有重建阎王营,以为辽使这是在让大宋难堪。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明白这里面能有什么猫腻。
  使劲摇了摇头,让自己清醒下来,还是算了,咱别掺合,老老实实眯着吧。
  其实,夏使也是有心无力啊。
  宋辽夏本来是三足鼎力之势,谁也奈何不了谁。
  原来,作为最弱的西夏还可以朝秦暮楚,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蹿来蹿去,蹭点好处。
  可是,燕云一下子姓了宋,却是把三国的平衡彻底打破了。现在是南朝一家独大,手握燕云,就是主动权尽在其身,大辽倒成了那个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小媳妇。
  而且,现在西夏国内乱象已成。
  断了青盐之路,西夏的民间私贸彻底截断,现在只能靠官方互市从大宋摄取给养。
  可是,大宋的互市也是随缘,时开时不开,连皇家供需都时有断给,更别说民间了。
  西夏全境已是民怨沸腾,偏偏这个时候,皇族后裔李杰讹起事叛乱,无力让西夏以武力敲开两国商贸。
  现在的西夏皇帝是既要平乱,又要安抚民心,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和大辽一起挤兑大宋?巴结大宋多开几天互市才是真的。
  好好瞅了一眼辽使,心道,你自己玩去吧,咱就不帮你了。
  不但不能帮,而且逮着机会还得落井下石。
  况且已经死在大宋一个使臣了,他可不想有命来,没命回去。
  ……
  ……
  而更让夏使不解的是,赵祯不但答应让辽人见识一下阎王营,而且准备让所有使臣、满朝文武、开封百姓,也见识一下阎王营。
  立刻下了一道旨意昭告全城:
  “大年初五午时中。宣德楼前,圣阅阎王军!”
  各国使臣登时心生疑窦,看宋皇那架势颇有底气,不会是趁着这两天,临时往阎王营里塞人充数吧?
  不约而同地看向辽使,这个时候,以辽人的尿性,肯定得出来说几句,把这条路堵死啊。
  夏使也等着辽使发难,正愁没机会讨巧,在宋皇面前留个好印象呢。
  可惜,辽使注定让众人失望。
  不但没有出来挑刺,而且欣然接受,谢南朝皇帝隆恩。
  夏使就更是不明白了,辽朝到底打的什么主意?真就光棍到想拜一拜英雄?
  总觉得哪里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脑,也只能再等两日,看阅兵之时,又有什么变故。
  ……
  两日之后,午时未到,初三大朝上的各国使节可以说一个不少,全部进宫见驾。与大宋皇帝、文武百官一起登上宣德楼。
  刚一上楼,众人一窒。
  只见宣德楼外,数十万开封百姓,除了御街正中的御道是皇家专中,不得站人。其余的地方,皆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各国使节无不咋舌,他们哪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说句不好听的,有的小国,全国老幼加在一块儿,也没开封城的人口多。
  忍不住感叹,大宋天朝上邦当真非虚。
  赵祯暗暗扫视众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
  随着时间推移,午时中一到,由南熏门向内城延伸,欢呼沸腾的百姓自觉安静下来。到了最后,宣德楼前肃穆非常,城楼上的各国使节大气都不敢喘,生怕破坏了这份安静。
  也都知道,大戏开锣了。
  果然。
  ……
  踏!
  ……
  踏踏!
  踏踏!
  马蹄击地,由远而近,宣德楼上隐约可见一队骑士踏马而来。
  缨盔对缨盔,马头抵马尾,枪尖并枪尖……
  宣德楼上看去:
  整整十列,在御街上一字排开。
  那就是十条直线,看得见前骑,望不见后兵。
  连骑士手里的战枪都是枪尖对齐,怒指苍天。
  纵然不到两千之数,可是肃杀之气,有如将士们眼神中的凶狠,带着血腥气,让人生寒。
  “!!!”
  辽使眼冒金光,呼吸都停了下来,一瞬不瞬地盯着远远而来的骑队,似乎等的就是这一刻。
  而夏使也是看的眼睛都直了,却不忘提醒众使:
  “你们听!”
  踏踏!
  ……
  踏踏!
  ……
  “这不可能!!”
  有使臣细听之后惊叫出声:
  “连马蹄踏地都是一个步调,一个声响?”
  这怎么可能?
  ……
  没有什么不可能,御街之上,不是乱蹄齐飞,而是永远一个调子,一个声音,永远是不紧不慢的。
  踏踏!
  踏踏!
  仿佛踩在场每一个宋人的心里,踏在每一个外邦使臣的胆上。
  那是纪律,铁一般的纪律。
  阎王营用铁与血磨砺出来了至胜法则,十人如一,百人如一,千人如一!
  终于,阎王营将士穿过御街,行至宣德楼下站定。
  啌!
  一个声音震得众使一愣一愣的。
  ……
  杨怀玉首当其冲,翻身下马,众将士紧随其后。
  啌!
  又是一个声音。
  啌!!啌!
  长枪落地,跨步而立,还是一个声音。
  绝了,夏使心道:这他妈是怎么练出来的?
  “末将杨怀玉!”
  “领将士一千七百七十四人!”
  “奉旨面圣,烦请陛下圣阅!”
  “好!”
  赵祯一声大喝,眼神热烈。
  每每想到这样的不败之军是赵宋治下的军队,他这个皇帝就说不出的自得、畅快。
  “众将神勇,冠绝古今,朕心甚慰!”
  顿了片刻:
  “杨怀玉!”
  “末将在!”
  “朕且问你,畏战否!?”
  “何为畏战,末将不知!”回答铿锵有力、傲气无边。
  “但有召唤,可否再战!?”
  杨怀玉闻声,猛然抬头,刀子一样的目光直逼宣德楼上的各国使臣,尤其是辽使。
  “回禀陛下!”
  啌!
  长枪一震,身后一千七百多阎王营将士立时山呼接上。
  “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
  “战之必胜!”
  “战之必胜!”
  “战、之、必、胜!!!”
  ……
  “威!”
  百姓之中,自有人想到当年阎王营出征那一幕,发自内心的一声嘶吼。
  “威!!”
  “威”字一出,霎时间,点燃了民情。
  “威!”
  “威!!”
  数十万人的呐喊震得宣德楼上的使臣们不由倒退一步,无不暗自冷汗连连,心道,这就是故意给咱们看的啊!
  可是话说回来,这还是以往儒风温婉的大宋朝吗?
  精气神……
  变了!


第788章 又被卖了
  从庆历八年,唐子浩在宣德楼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寸江山一寸家”,喊出“汉儿当自强”开始。
  到嘉佑二年,东华门外,大军北去,万民呐喊“威武”送行。
  再到今日,重回宣德楼……
  “战之必胜!”山河为之色变。
  威武震天的军民怒吼,震得皇城楼上的鎏金大瓦都在颤栗。
  各邦使节仿佛看到煌煌大宋朝,那个雍容华贵的老妇人,那条醉卧中原的睡龙,正在缓缓褪去往日的温良,慢慢睁开那迷离的醉眼。
  锋芒毕露、杀气冲天。
  ……
  这样的宋军,幸好只是这不到两千,要有个十万二十万,谁也没信心能挡得住大宋的兵锋。
  ……
  此时,文彦博几近狂热地望着城下杀气凛然的阎王营,望着数十万嗷嗷叫的大宋百姓,心中激动之余,却是想起了一个人,一个身处万里之外的疯子。
  不由暗叹,也许唐奕是对的!
  大宋朝太需要这份血性了,大宋朝也太应该早点让这份血性显露出来了。
  扫了眼一众番邦使臣,目光最后落在辽使身上。还行,文扒皮还没激动到忘了自己的本份。
  有些话,官家是说不了的,只能臣子来说。
  正对辽使,不无轻蔑道:“我朝天家乃不世仁君,纵有无敌神军,却无穷兵奢武之意。”
  “去岁古北关下,若挥师北去,辽帝可堪一战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