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教大宋-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丰眉头一皱,心说,这气氛有点不对啊?这么严肃的事情,曹佾还敢接陛下的话头儿?
  偷偷地抬眼一瞅……
  差点没吐血!!
  只见曹佾和大宋皇帝二人都眯着眼睛看着他,憋不住的乐……
  再看看左右,发现李秉臣和一众内侍不知何时早就下去了,整个大殿就他们三个。
  潘丰哪里还不知道,自己这是让赵祯和曹佾合伙当猴耍了!
  哈哈!赵祯开怀大笑,“再给国为一次机会,有?还是没有?”
  潘丰哭笑不得地一咧嘴……
  “有……”
  也真是难为赵祯了,也快四十的人,竟联合小舅子戏耍我这大老粗。
  不过,此举还是让潘丰心中一暖,陛下这是没拿他当外人,终还是没忘几十年的情谊。
  “有就好!”赵祯飒然道,“让朕想想……这事儿该怎么办呢?”
  “让陛下费心了……”
  ……
  “景休……”
  “臣在!”
  “观澜书院几时行开院大典?”
  “二月二十六。”曹佾一怔,官家不会是想……
  “二月二十六……”赵祯喃喃复述。“唉……一直听说回山是个好去处,真想去看看啊!”
  曹佾一声哀嚎……
  姐夫别闹!这事难办啊!


第120章 被圈养的赵祯
  按说赵祯想出城溜达一圈,放在别的朝代算事吗?
  真不算。何况回山离开封就三五十里,一天就能走个来回。
  但是,放在大宋……却是个大事儿。而且,还是他自己说了不算的大事……
  老赵家,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苦逼的皇族。
  赵大开国之初,对谁都仁慈的。虽说废了武人的武功,那也只是政策需要,算不得残忍。毕竟大宋开国没杀过功臣,更没有狡兔死,走狗烹这一说。
  就连前朝遗孤,败国旧主,也实行的是‘交枪不杀’的政策,给他们富贵。
  若放在别的朝代,早就一刀一个,以绝后患了。
  但赵大唯对自己和赵家子孙有点残忍……
  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点,就彻底把赵家皇帝们卡得死死的。
  大宋皇帝不好当,连发一道圣旨都得政事堂的相公批示之后才能生效。
  一个不爽就给你打回来,而且你还一点脾气都不能有。
  说到出行这个事儿,赵祯的前任还算有点自由,最起码真宗搞了个‘天书运动’,还能到泰山溜达一圈。
  但是,到仁宗朝却不行了……
  因为,借封禅之名行旅游之实的把戏,让他老爹用过了。而且,一出封禅闹剧也让文臣们警觉了起来,为了杜绝皇帝出行对百姓造成影响,赵祯刚继位,大臣就联名上书,把公款旅游这个口子堵死了。
  赵祯那时候小啊,又是刘太后一手遮天,所以,小皇帝只能认载。
  不过,没关系,还有‘郊游’……
  赵家保持着秋猎的传统,每年冬月,赵祯还能借着秋猎的机会,出去放放风,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
  呵呵,一年放一次风,搁现在,蹲监狱也没这么苦逼。
  可是,就这么一点自由,也没了……
  庆历五年秋,赵祯秋猎乃归,就有朝臣上表,说他出去打猎踩了杨村百姓的庄家,此非仁君明主所为。
  赵祯看过,急忙下诏,免了杨村百姓一年的田税,只差没上门道歉了。
  就这样大臣们还不干,继续上表,让赵祯废黜秋猎,意思是——您还是老老实实在皇城里呆着吧!
  赵祯说不过他们,只得准奏。
  于是……大宋皇帝一年一次的放风机会也没了。到现在,赵祯已经两年多没出过宫了。
  事实上,庆历五年那次秋猎,是赵祯最后一次出皇城。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仁慈的帝王,从那一年开始彻底被士大夫禁足了,终其一生也没再越过皇城那道高墙。
  每年上元节,站在宫墙上看着‘风华满京伦’,自己却要‘静月守宫寒’……唉,说是与民同乐,其实就是看着别人乐呵。
  这回赵祯说想去回山溜达溜达,别说潘丰,就连曹佾也觉得这事难办。
  那群士大夫肯放行才怪!
  但是,赵祯一副你看着办吧的姿态。摆明了,你不给我办事儿,你的事儿,我也不办!
  潘丰没办法,只能一咬牙:
  “观澜书院乃文教盛世,陛下理应到场观礼。”算是答应了下来。
  只是,答应归答应,这事怎么办呢?一出皇城,潘丰就追上曹佾。
  “贤弟助我……”
  曹佾揶揄道:“老哥心机之深,弟可是拍马莫及,哪里用我相助?”
  潘丰窘着脸舔笑道:“都这个时候了,景休就别和我这腌臜之人一般计较了!”
  曹佾直翻白眼,潘国为也是拼了,为了祖业是彻底不要脸了……缓声道:“这事你求我也没用啊,我能牵这个头儿吗?”
  潘丰一苦,难办就难在这儿……
  赵祯想出宫,自己不能说,朝中的文官都惯出毛病了,只要是官家想干的事,一般没有能干成的。有的人已经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就是不能让你顺心。
  赵祯不能说,他和曹佾更不能说。他们都出身将门,只要一提,这事情就大条了!
  你们什么居心?蓄意怂恿皇帝出城,要造反?
  “那该如何是好?”潘丰苦声道:“要不……你去求求范公?让范公主动上一本,请陛下主持观礼?”
  曹佾横了他一眼,“范公地位尴尬,新政余波未平,这个时候,他能出来说话吗?”
  “……”
  “不过……”
  曹佾一阵沉吟,让潘丰眼睛一亮。
  “贤弟,有何良策?!”
  曹佾似笑非笑地道:“不过,听说国为兄家里藏了一件稀世宝物?”
  潘丰心中咯噔一声,心说,原来这是要收好处……
  “兄家里确有几件还算入眼的东西,景休看上哪一件了?”
  “那块‘文圣石’可是真的?”
  “这个不行!”潘丰嗷捞一声就跳了起来,心说,曹景休你也太狠了,一张嘴就要老子大放血。
  他家里确实有一块文圣石,是他准备当传家之物传下去的东西,真舍不得送人。
  ……
  话说庆历元年,应天府厢军修汴水堤防,军士们从河里挖出一块七尺粗细,一丈来高的立石,此石秀丽非常,温润如墨,是一块天然的景观石。
  事实上,这是一块砚石,而且是一等一等的好砚石,从上面挖下一块制成砚台,研出来的墨发墨不滞,墨汁细滑,比上等端溪名砚更好上几分。
  这么大一块砚石,世间罕见,实属重宝,又因出自孔圣之乡,自然更巨其名,因而得名——文圣石。百姓们传说,这是孔圣人赐下的文宝,昭示大宋文胜古今,是祥瑞。
  但是,这石头出来没多久就消失了,京中只有少数几个军界之人知道有这么块石头,隐约猜测,是被当时主管奕天军务的潘兴送给他哥潘丰藏起来了。
  ……
  “景休,换一个!除了那石头,要什么,为兄给什么。”
  “那我没办法了。”曹佾一甩大袖调头就走,一块破石头都舍不得,还办个屁?
  “别,别,我给!”潘丰立马拉住曹佾。“我给还不行吗?”
  “明天我就把石头拉你家里去!”
  “谁要你的破石头!”曹佾没好气地道:“真接拉到回山!”
  “回山……”潘丰一怔,“送给范希文?”
  “记着,偷偷地……别让人看见。”
  “……”
  “能不能成事,就都看这块石头了。”


第121章 又演了一出
  近来京中有两件事极为轰动。
  一是,马行街口处新开了一家华联仓储,网络天下奇货,刚一开业即成京中一绝,生意日渐火爆。
  而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樊楼与唐子浩之争,竟意外地冷了下来。樊楼自那日扯了降价酒牌,就再也没摆出来,好像娇白和醉仙从来就没有过嫌隙。
  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儿小。
  另一件事,则是应天府有百姓从河中挖出一块极品砚石,秀丽异常,有京中商贾将此石购入,运往开封,赠于了观澜书院!
  有好事百姓特意跑到回山一观,只见望河坡上确有一块丈余巨石耸立,形态极美。
  此事惊动了官家。
  有文圣石出世,乃是大宋多年文教感天,自然满朝皆庆。赵祯更是传旨范仲淹,希望他把孔圣赐石捐予朝廷,立于礼部贡院,以勉励仕子。
  但是,范仲淹则上本道:陛下说晚了,文圣石一运到回山,就已经立于书院正门,而且已经刻了字,就算朝廷拿去了也用不了了……
  此事赵祯极为惋惜,二月十八的早朝,一连几叹,可惜孔圣赐石,不得一见,亦不得供奉。
  朝中大臣也皆言范希文目无君上,有孔圣赐天砚之石,竟敢私用!
  可是没办法,人家已经刻了字,只得做罢。
  正在赵祯惋惜之时,有唐介上本道:
  “文圣石已入范希文之手,朝廷强夺恐受人非议,然秦汉两晋,隋唐至宋,尚未有圣人赐文兴祥瑞之事发生,唯宋一朝有此殊荣,实乃大宋之福也,官家理应以礼待之。”
  “既然文圣之石不得入京,陛下可摆驾回山,以谢圣人福泽。”
  赵祯闻言不动声色,环视大殿,“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陈执中眉头轻触,隐隐有些觉得哪不太对,与同班而列的宋庠对视一眼,就见宋庠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吴育本来想表现一把,高声反对,可是内相和首相都没动,他也不想出个头,准备看看再说。却不想,站在他前面的参知政事文彦博双手抄在身前,老神哉哉地出班一礼。
  吴育一拧眉头,心中暗骂:一时犹豫倒是让文宽夫抢在了头里。
  文彦博出班立于大殿正中,一礼作罢,高声唱喝:“臣……附议!”
  嘎……
  吴育差点没咽着!
  “附议?”
  他没听错吧!?官家要出宫啊,而且是出京啊,见的还是范希文啊!你还敢附议?
  赵祯暗暗点头,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众卿可有异议?”
  整个紫宸殿都透着一股子诡异,一时之间竟无人答话。
  良久,才见一人出班,乃枢密副使庞籍。
  庞籍算是第一个回朝的庆历党人,赵祯念其经略永兴军有功,去年夏天就将之招回京中,授枢密副使一职。
  只不过,庞籍回京之后极为小心,鲜少在朝会之上发声,这次竟紧随文相之后,更透着几分诡异。
  “臣附议!”
  他也敢附议?吴育有点懵……却听庞籍继续道:
  “然臣有一请,还望陛下准奏。”
  “庞卿请讲。”
  “皇仪出行,非同小可,有诸多不便,还望陛下体恤民情,轻车简从,少费周章。”
  赵祯深以为意,悠然道:“准奏!”
  “宋卿以为如何?”
  这回赵祯也不问有没有异议了,开始直接点名。
  宋庠心中暗道:您都‘准奏’了,剧本都快演完了,还问我干嘛?
  唐大炮提请赵祯罢驾回山,本身就不合情理,这算是打出一个信号,谏台已经统一了口径,事先肯定有人通了气的。
  庞籍老实了半年多,这回也出来了,说明他也知道内情。唯一让人意外,又不意外的是文彦博……可能官家也没想到,他会出来推了一把手。但是,文彦博的老师孙复也快成观澜书院的人了,他自然乐见其成。
  “臣……并无异议。”
  宋庠很清楚,现在反对也没用,索性就卖官家一个人情,一切等下了朝再说。
  “嗯……”赵祯微笑点头。“那政事堂就给观澜书院发一道旨,二月二十六,朕要亲临回山主持观澜书院开院仪典,顺道拜谢圣人赐石!”
  得!
  又变成主持观澜仪典,‘顺道’拜圣石了……
  整件事情,从始至终,赵祯没问过陈执中一句,连看都没看他一眼。陈执中未免有些失望,下朝之时,落寞地坠在人后,却不想,一个小内侍拦住陈相公的去路。
  “相公稍候,陛下有旨,请相公福宁宫觐见。”
  陈执中一怔,有些迷惑地跟着小内侍拐向了深宫内苑。
  到了福宁宫,内侍直接把陈执中带到了书房,此时赵祯已经换下朝服,一身略有些陈旧的便服坐在桌案之后。
  “朕可以信任昭誉吗?”
  见了礼,赵祯的第一句话就把陈执中问得一哆嗦……
  “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自可信之。”
  “那昭誉信任朕吗?”
  “陛下是大宋的陛下,臣不可不信!”
  陈执中虽惊诧官家竟这样问话,但答得还算有板有眼。
  赵祯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今日殿上所议之事,昭誉可否顺之?”
  “……”
  陈执中彻底懵了!
  官家去回山一定是另有所图,这是肯定的。但是,赵祯能说这么重的话就为了去一趟回山,那所图之事一定非同儿戏啊!
  “臣……不明白。”
  思量良久,陈执中还是说出这么一句。
  他是真怕……
  怕赵祯革新之心不死,和范希文又鼓捣出什么乱朝之事。
  赵祯深深看了他一眼,沉吟片刻,给李秉臣使了个眼色。李大官会意,出了书房,把一众内侍都赶到了福宁殿外。
  “昭誉,有何不明白?”
  “臣可以不闻不问,但臣要知道理由!若是有误朝纲之事,臣就算拼死,也要反对!”
  赵祯道:“此次回山之行,一为范卿正名;二为潘国为解围。”
  “那三呢?”陈执中直视赵祯,这两点理由还不够分量,对不上赵祯刚刚的问话。
  唉……赵祯悠然一叹。
  “终还是不能瞒着陈昭誉……”
  陈执中走后,李秉臣不禁忧心道:“陛下还需慎重。”
  “无妨!”赵祯一摆手,眉心紧锁。
  “陈昭誉是孤臣,朕放心……”
  二人在福宁殿中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赵祯要去回山一事却出奇的顺利,政事堂的相公们竟无一人反对。
  圣旨当天下午就传到了回山,着令范希文及回山治下百姓二月二十六迎接皇仪!
  ……
  唐奕盯着那块文圣石,一边看着工匠在石上雕琢刻字,一面心潮澎湃地想像着大宋官家的样子。
  终于要见到这位千古仁帝了!


第122章 观澜书院(一)
  自从唐奕大骂潘丰,爽是爽了,不过一个‘疯狗’的恶名也是跑不了了,开封城里都传出花来了。
  一说,唐子浩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潘丰有情有义以礼相待,唐子浩却破口大骂,如街边恶妇,根本就不像一个读书人。
  一说,唐子浩唯利势图,不配做范公弟子,在邓州之时就劣迹斑斑,当街重伤本地仕族。
  大宋像一个婀娜美妇,连带宋人也是极为优雅,百姓喜文风,尚雅事。像这种与之相悖的当街暴粗之事,自然被宋民所不喜。在他们看来,唐子浩这是有辱斯文,根本就不配做范公门生。
  于是……
  除了‘狂生半阙郎’……
  唐奕又多了一个浑号——唐疯子。
  “唐半郎。”
  “唐疯子。”
  “大郎喜欢哪个?”庞玉一脸的贱笑,旁边的唐正平、丁源、范纯礼也是一脸坏相,气得唐奕牙根直痒痒。
  “滚!”
  此时四人都穿着月白的儒袍,若不是脸上的表情出卖了他们,走到哪儿都会被人当做文生儒士来仰慕。
  今日二月二十六,观澜书院正式落成开教,几人换上新袍,马上要跟着范仲淹等人去码头迎接皇仪。
  唐奕又没好气地瞪了他们一眼,“赶紧出去吧,一会儿老师又急了,我可不想听他絮叨。”
  贱纯礼一扁嘴,“你自找的!谁让你不带上我?骂死你也不亏!”
  “就是。”庞玉附和道:“这么拉风的事,居然不叫上兄弟。”
  唐奕不禁揶揄道:“切!叫你们,你们敢出来吗?”
  庞玉、丁源、唐正平现在都入了观澜书院,范仲淹对这帮纨绔可是一点都不客气。
  之前,范仲淹想禁了唐奕的足,让他安心读书。但是,回山和华联确实让唐奕脱不开身。于是,范大神就把火气都撒到了他们身上,连带着范纯礼,这四人已经一个多月没下过望河坡了。
  “你也别得意。”庞玉不肯吃亏。
  “三抠他爹可是等着跟你秋后算总账呢,过了今天,有你的好日子过!”
  ……
  正说着,就见范纯仁急匆匆地闯了进来,劈头训道:“我说你们还磨蹭什么?时辰快到了,赶紧出来!”
  五人可不敢跟这位叫板,急忙又整了整衣冠,鱼贯出室。
  庞玉附在贱纯礼耳边小声道:“你二哥越来越像你爹了……”
  贱纯礼看了一眼二哥,也压低了声音,“别惹他,明年大比,焦虑得紧!”
  庞玉一撇嘴,“那压力还真不小……”
  五人随着范纯仁出来,就见范仲淹等人已经在院中等候了。这时候不装乖宝宝还等什么时候?一起躬身行礼:
  “范师父,尹师父,杜师父。”
  范仲淹鼻子里发出一声,“嗯!”
  这几位虽然装得老实,可往那一站就漏了怯,歪七扭八哪像个文生该有的样子。苦笑着和尹洙对视一眼,心说,我范希文开山授业,第一批门生,怎么全都是这种货色……
  但此刻不容多想,“尔等随我下山迎接皇仪,注意仪典不可妄行!”
  “谨尊师命!”
  “出发!”
  五人随着范尹等人一路下山,穿过整个观澜书院。
  丁源看着书院内别致的景色,不禁心中揶揄:在这么一个好地方读书,还是很惬意的,若是把范仲淹等几个师父,换成太学那种不太管事儿的老师就更好了……
  ……
  接下来的事情他们五个只要当背景就好了,根本没他们什么事儿。
  唐奕只要看着御船靠岸,大宋皇帝被文武官员簇拥着下船,之后该鞠躬的时候鞠躬,该靠边的时候靠边就行了。
  不过,唐奕略微有此失望,在他脑海中,宋仁宗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头儿才对。可没想到,却是个略显富态的白面大叔。
  而什么陈执中、宋庠、吴育、王拱辰,更是让唐奕大失所望。一点历史名人的觉悟都没有,除了官太威仪,更是没有半点王霸之气。
  唐奕心中暗道:“难怪都看我老师不顺眼,根范仲淹比起来,那气势差远了!”
  这群人中,倒是有一个让唐奕多看了两眼,那是一个站在赵祯身后的中年大叔,面容精瘦,眼光烁烁!
  只不过……
  “那个是谁啊?”唐奕偏头低声问道。
  “参知政事,文宽夫!”庞玉嘴唇都不敢动地吭唧道。他老子可就在那边呢,一个不好,回去就要吃板子。
  “文宽夫?文彦博?”唐奕恍然,原来是这位大神,那他看我躲什么啊?
  还不容唐奕想明白,却在人群中看到两个让他颇为意外的人……
  一个是宋楷。没想到,这货居然跟着他老子宋庠一起来了,正躲在大队后面,朝他们几个挤眉弄眼。
  而另一个……则是潘丰!
  唐奕可不知道那文圣石是潘丰送的,不然,非让他掀到河里去不可。他更不知道,曹佾已经把他卖了,官家今天来就是做说客的。
  ……
  码头接了驾。
  一众官员就簇拥着御驾向西山的观澜书院行去,此时已近三月,春意盎然,回山那叫一个漂亮。
  众朝官无不赞叹,范希文也算是修得正果,在这么一个绝妙的地方养老授业,也不失一个归宿。
  皇帝仪仗到西山脚下就停了下来,因为观澜书院没有围墙,严格上来说,整个望河坡都算是观澜书院,书院的门额,还有那块文圣石都立在山脚。
  赵祯定睛一看,和一众官员一样,都是满脸赞叹。
  唐子浩虽是个狂人,但不得不说,真不是个凡人,这观澜书院建得确实不俗!
  大伙儿都知道,整个观澜书院都是唐奕一手操办。京中已传得沸沸扬扬,不但说其是大宋第一书院,而且还是大宋第一园林。
  对此,朝官们大多是不信的,只一年时间建起来的书院就敢说是大宋第一的园林?未免有些托大了!
  但……今日一见……
  是不是大宋第一他们不敢说,但至少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园子。
  观澜依山而建,主体书院尤在山腰,此处也只能隐隐看到露在林间的一角,还有从山脚一直延伸,散落林间的别致木楼。
  虽只是管中窥豹,已经让大家感觉到了不同。观澜没有什么宏大的建筑,亦不是楼阁群置,更多的是与自然的融合交汇,给人一种宁静自然之美。端是妙哉!
  且山脚的门额就十分别致,并非什么拱门木楼,而是奇山秀木堆砌而成的一座假山,山峰正中劲书‘观澜’二字,气势磅礴!
  而假山之上,还有一块用红绸包裹的丈高巨石,应该就是文圣石了。
  ……
  赵祯名义是来礼侍文圣赐石,自然要做个样子,又是一套繁琐礼仪。
  终于,范仲淹亲自上前扯动石上红绸,这块被传成神的石头展现在大家面前!
  赵祯一震,面容微变!
  “写的好!”
  一众朝臣也是震撼莫名,石上的铭文这是……
  出自范希文的手笔?


第123章 观澜书院(二)
  文圣石上的铭文着实惊到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