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调教大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不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早就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真正让赵祯无法接受的是,黄河决口,一路北上,大有一往无前之势,最后汇入白沟河,取界河水道入海。
文宽夫一语中第,早知今日,当初就应该听他的,掘堤北引!!
赵祯和政整常的诸位相公宁可冒着水淹数十州的风险,也不愿北引黄河,正是因为界河淤塘和黄河天险是大宋对抗辽国的最重要两道防线。一个不甚失去这两道防线,必引来辽国觊觎之心。
但是,如今的情况,却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不但,京东各州弥于洪灾,而且,想保住的两条防线也彻底毁于一旦。
现在,黄河成了宋辽界河,原来的白沟河淤塘已经可以直接走大船,辽国若要侵宋,直接以船载兵,可直达开封百里之外的黄河岸边。
赵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脸色发白的在福宁殿外整整站了半天,最后还是李秉臣上前禀报,说是曹佾、潘丰求见,问赵祯见还是不见。
赵祯这才反应过来,急声叫道:“见!见!速传二人觐见!”
而在政事堂中。
陈执中、宋庠、庞籍皆是木然而坐,三人和赵祯一样,都是追悔莫及,那日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哪有今日危局?
反倒是文彦博临危不乱,处事若定,一道道政令由这位‘年青’的相公之手签发而出,尽其可能的挽回危局。
陈执中看着参知政事值房门前进进出出的各级属官,忽然心生老态,暗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没了当初的果绝?
……
六月十四,赵祯下罪己诏书,告慰苍天,并令各州全力抢险救灾,安置灾民。各州征调民船民夫,朝廷各属救灾物资十日内转运灾情最重的河北两路之地。
十日?如此天灾大难,十日之内怎么可能?!连征夫征船的时间都不够。
可是,这么荒唐的旨意,赵祯就这么下发了,而且政事堂的文相公就这么荒唐的接旨了。
更不靠谱的是,十日内,朝廷赈灾的粮船竟也荒唐地到了灾区!
大水还未退,赈灾粮就已经到了,这他妈有点太离谱了!
很多人还以为,这是地方官员为了争功,谎报政绩吹出的牛皮,根本想不到,观澜的粮船确确实实已经到了灾区。
唐奕五月二十三接到官家拒绝掘堤平险的决定,就急令在各地的运力装载粮食物资,向登州、海州集结;六月初九,堪堪在决堤之前赶到两地待命。
另一方面,朝廷一接到各州灾情奏报,曹佾、潘丰就觐见赵祯。
赵祯自然大喜过望,原来他知会唐奕让观澜商合协助救灾,但万万没想到,观澜的动作这么快。
能不快吗?为了这一天,唐奕都准备半年多了。
赵祯大笔一挥,拍板将粮食转运的路耗提到了一半,一万斤粮只要有五千斤运到灾区即可。
呵呵……
从去年秋到开春,唐奕在全宋境内一共收购了两百万石粮食,赵祯给他一半!
赚飞了!
但是……
赵祯给了,他却不能要……
一来,这是赈灾活命的大事,这个钱他不能挣,要遭报应的。
二来,唐奕要借着这次赈灾,为观澜的船队打响名号。
所以,赵祯按往年赈灾路耗四成,多给了一成,曹佾却没要,只按正常路耗三成来算。而且,曹国舅偷偷地告诉姐夫,实际路耗不会超过一成,剩下两成,会以民捐的形势一并运至灾区。
赵祯高兴坏了,每逢大灾,无外乎吃饱肚子,防止疫病,还有严防民变,这三件大事最为重要,而这三条都与一物有关……
那就是粮!
有粮就不会饿肚子,死的人就会少,防疫病相对就会简单很多,而灾民只要有饭吃,自然没人造反。
可以说,只要粮食还能运到灾区,那不论是灾民,还是皇帝,心里就有底,大灾之患也就去了一大半!
……
可是,赵祯庆幸之余,却也有烦恼,因为朝中又不消停了……
陈执中,宋庠……请辞!
陈执中和宋状元还真不是撩挑子,实在是两人除了干瞪眼,在朝中什么忙也帮不上。
陈执中是孤臣,正臣,他在朝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度,别让朝廷因政见之争内耗太重。太平盛世用这样的人最好,庆历新政之后,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稳,这也是陈昭誉能在首相和内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年多的首要原因。
别以为三年不算长,在换宰相如同换衣服一样勤快的北宋,这已经算是长的了。
而宋庠则是一个近臣,甚至可以说是谗臣。他不管什么斗争不斗争,也不管什么对不对,错不错。宋状元只认准一条,跟着官家走,赵祯怎么想的,他就是怎么想的。
在朝中,他起到的是一个缓和各方冲突的角色,也是个太平闲臣。
但是,现在却不行了,黄河决口还没堵上,而且,很可能也堵不上了,河北数十州灾情未解,这时候需要的是像文宽夫那样,敢挑担子,有能力的治世之臣。
而且,谁都知道,这一次溃河,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过来的,大宋朝因此而生的危难还在后头的。
大宋的文人还是有操守的,陈、宋二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况且,这次溃堤,二人自觉要付很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当初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可能就没有后面这些麻烦了。
二人上本请辞,赵祯自然不准,正是用人之际,你们怎么能走呢?
但是,陈执中去意已决,几请几拒,最后赵祯只得准奏。
可是……
问题来了,陈执中一走,谁来填这个坑呢?
第157章 换相
七月初,陈执中、宋庠因治灾不利,自请受罚。
赵祯准了陈执中外放的请求,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途知应天府。而宋庠却被赵祯留了下来,官降两级,由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降为给事中归班。
原给事中吴育,迁任西府副枢密使。
吴育这个冤啊,特么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你们上头人员变动,关老子什么事儿,为什么把我给发配到西府去了?
不光吴育看不懂,就连一众朝臣也都看不懂。大宋皇帝换宰相上瘾,这个大家不奇怪,但是,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同时下岗这事儿,可是太少见了。
而且,空出来的这两个位置谁来坐?
谁来坐?
赵祯也头疼这个事儿,放眼朝中竟无一人可用。
夏竦外放,年后传来消息,身体每况愈下,怕是叫回来也不行了;贾昌朝去岁出京,还不足一年,现在招回来又不太合适;丁度四月刚被罢黜;明镐也是老迈不堪;庞籍善治军。却不善民生……
文彦博倒是有这个能力,但是,赵祯隐隐觉得,不太合适。
倒是陈执中临行前,给了赵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人选。
……
这一日,陈执中最后一次以内相的身份来向赵祯辞行,其间赵祯问陈执中,“昭誉以为,何人能执宰东府?”
陈执中闻言一叹,现在朝中看似人才济济,但放眼看去,竟没有一人能在此危难之时担此重责。
“臣……”
“臣有谏,不知是否合适?”
“谁?”赵祯急问。
“范希文!”
“……”
赵祯以为自己听错了……范希文?
陈执中保举范仲淹?这太不真实了!
赵祯当然不是没想过让范仲淹复相,但是也只是想想,可能性不大,朝中一定有人极力反对,而且范仲淹这个时候回朝,非常不利于朝局稳定。
赵祯一直觉得,他要是把让范仲淹复相的想法说出来,第一个反对的人,应该就是陈执中。但是,现在陈执中却举荐范仲淹,赵祯能不意外吗?
陈执中也是没办法,放眼大宋文臣,在他看来,有能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力挽狂澜的,无外乎三人:范仲淹、杜衍,再加上一个后起之秀文彦博。
但是,这三人中,杜衍七十一岁高龄,在观澜书院开讲授业已是极限,让他担起这么重的担子,杜衍吃不消。
而文彦博能力超群不假,但这位小相公还没到独撑东府的时候,大宋的宰相太过激进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算来算去,也只能范仲淹这种沉稳,又不失果断的治世之臣可用了。
陈执中算是临走办了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什么政见之争都得放到一边,朝廷的首务是赈灾治河,让这次大灾的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这话不能赵祯来提啊!于是,陈执中好人做到底,临走之前,上了一本推举范仲淹为相。
这下,朝臣们就更看不懂了,陈执中要干什么?这话他也敢提?
他不但敢,而且还成了,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竟无一人反比!
除了陈执中;宋庠上本附议;文彦博欢天喜地等着‘老师的老师’上位;庞籍本来就和范仲淹一伙儿的,当然乐见其成。
吴育和宋庠是知交好友,向来跟着宋庠走;明镐现在一心想回家养老,根本不关心谁打座东府。就连言官之中一向反对范仲淹回朝的王拱辰也哑火了。
大伙这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觉间,‘庆历党人’已经强悍如斯!
再反观当年反对庆历新政的旧臣,朝中还有几人?
夏竦老矣,章得象在家里等死,贾昌朝外放,陈执中、宋庠反,而吴育、王拱辰都成了哑巴!
……
赵祯一看没人反对自然十分满意,其实大伙也都知道,这时候,也就范仲淹回朝,才能够力挽狂澜。
于是,赵祯立刻下旨,明镐升昭文馆大学士,范仲淹出任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一看就明白,明镐身体不行了,出任内相就是个摆设,范希文现在独揽东西两府大权。
真正的登峰造极!
……
当范仲淹拿到宫中旨意的时候,呆愣了良久亦不能平静。
同中书门下同章事兼任枢密使!!
这个荣誉太大了,即使是范仲淹,此时也动心了。
范仲淹名声虽大,但他为官三十载,却没做过首相,更没有过执宰东西两府的殊荣。
五年前,他官拜参知政事,那是他人生的最高峰,想不到今日会有此殊荣!
为臣者,何人不想登峰造极?强如范仲淹,亦不能免俗。
但是……
沉吟许久,范仲淹还是忍住了那股再显身手的冲动,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给赵祯写了一封长信……
……
范仲淹决绝复相,这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也只有赵祯看过范仲淹的长信之后,方才明白,这位一心为国的大贤之人的苦心。
范仲淹考虑了很多……
第一,朝中现在除了‘治’,更需要‘稳’。这一点与赵祯不谋而合,这也是他为什么放走了陈执中,却留下宋庠的原因。而范仲淹此时复相,难免会有人恐慌,对治河平患十分不利;
第二,文彦博的能力是有的,只要找个与之互补,又稳重之臣就行了;
第三,范仲淹现在觉得,把好观澜书院这一关,比回朝做首相更重要。
而且,范仲淹在信中也举荐了一个人——
富弼!
富弼虽然也只有四十五岁,算是个“小相公”。但与文彦博不同的是,富弼生性稳重,与文彦博正好互补。且为人中正平和,是真正的歉歉君子,正好适合维持朝中稳定。
……
赵祯看过信后,知道范希文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之上了,心中惆怅之余,只得再下一旨,召富弼回京。
近来的种种行事,已经把一众朝臣都搞迷糊了,没有一件事是看得懂的。
范仲淹竟然拒绝复相,而赵祯召回来的人,更是个只比文宽夫年长两岁的‘小青年’富彦国。
靠!这是要闹哪样啊?
东府首相、副相,一个四十有五,一个四十有三……
大宋哪出现过这么年轻的领导班子?
……
第158章 黄金搭档
富弼还朝,让唐奕不禁感慨。
因为这场大水,文彦博和富弼二人竟提前数年组成了仁宗朝的‘黄金搭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朝中有这两人坐阵,绝对是大宋的福气,百姓的福气。
如今,观澜商合的运力全部投入救灾,由济水、泗水顺流而上,直抵京东、河北诸州。
第一批槽粮已经运抵受灾最重的大名府、德州、刑州、河间等地,基本稳住了民心。后续只要动转及时,加上朝廷的各种措施,相信度过此劫并不是没有可能。
即使这样儿,河北各州依然有灾民数十万无处安身,一个不甚,就可能酿成大祸。
这时候,赵祯一面是老办法,招各州饥民充入禁军,以缓解灾民压力;一面将官运粮船转运的任务交到观澜商合手上。
对此,朝中无人反对,毕竟往年救灾路耗比观澜要多出一到两成。而且,观澜广集民资用于救灾,也为朝廷缓解了很多压力。
这就是唐奕一直不让曹佾向赵祯提官粮之事的用意,让这帮朝官自己把官粮之事交到他手里,绝对比张嘴去要省事儿的多。
你不要,他会自己给你送过来;你去要,反而不一定要得来,还惹一身臊。
而远在邓州的魏介也又牛逼了一回……
一听河北遭灾,这老货眼睛都开始冒绿光,加急上奏,要求为灾区各州分流三万灾民。
这可把文彦博吓坏了。他可不知道,邓州现在的情况,只知道邓州治民一共不过五十万,魏介敢一下要三万流民,这么高的比例是要出乱子的!
他疯了不成?
他哪知道,魏介现在是疯了,不过是想要人想疯了。
现在邓州的人口比例严重失衡,佣工难求,无人种田的情况已经初现端倪,要是没人来,那才真会出乱子呢!
这两年,邓州新开山地、果林五万余亩,分流了差不多一万户的佃农上山植果。
与此同时,邓州城民的数量也激增了差不多三四万人。
这些人是哪儿来的?除了一部分的外地客商,多数都是富户家中的佃农转投而来。
因为现在邓州粮运、果运、酒运极为昌盛,城中劳动力短缺,大批的农户发现,种地远没有在城里出力气挣的多,所以都跑到城里来了。
一下子少了五六万的佃农,邓州农事一下子就吃不消了。
现在,邓州怪象频生,种地的反而没有使力气在码头、路驿搬运的收入高。种地成了不赚钱的营生,佃户也越来越少。虽然,魏介这两年在周边各州使劲网罗流民,但依然补不上这个缺口。
如此下去,再过两年,邓州的良田将面临无人耕种的局面。
魏介一下要三万灾民,文彦博不敢专断,报到了赵祯那里。赵祯一看,自然应允,并把魏介一年前的那封奏报给文相公看,文相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原腹地还藏着这么一个宝地!
文相公难得露出笑容,这可能算是黄河溃堤之后少有的几个好消息了。
而赵祯则不由想起魏介这个人,心说,他在邓州干的不错,是不是应该提拔一下了……
于是,在准往邓州迁民三万的旨意发出的同时,魏介的‘前程’也一并发过去了。
“魏介治理一方,政通人和,升任礼部员外郎,待河北流民安置妥当之后,入京任职。”
大宋一向如此,官员在地方干的不错就升迁,如果皇帝要是也觉得你不错,那就调入京城。在京里混两年,下入地方再呆两年,再次回京,那基本不是入职政事堂,也得是个六部职首的好位子。
魏介这是走了好运了。
可是,哪成想,赵祯想升他的官,魏介跟本不领情,死活不接任。
他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算赵祯把他召回京,也没有多大的发展了。在京里呆两年再放到外面,还不知道是什么犄角旮旯呢。这么算下来,还不如一心在邓州靠住了,能呆几年,就呆几年。
邓州呆着多舒服啊!百姓富足,又无灾无难。生活也好,京城有的这里差不多都有。
魏介的态度让赵祯还挺郁闷,我这么看好你,你咋还不领情呢?但是没办法,大宋皇帝就是这么憋屈,文臣说抗旨就抗旨,你还一点脾气都不能有。
至于唐奕,现在能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观澜商合的粮船去的时候运粮,回程则帮着邓州运灾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日夜忙碌着。
再往后,就真的没他什么事情了。
进了七月,开封大水渐退,但是城里各处淤积难除,汴河大街上的河泥足有一尺多厚,都能没膝盖了。
曹潘两家因地势低的缘故,也是不能幸免,一半的房舍都要重新修缮。一时半会儿,曹、潘两家都要在回山呆着。
唐奕除了每天范仲淹安排的少量课业,再就是范纯仁每天都要拿各种各样的天下之事来烦他,其余的时间,要么坐着发呆,要么和宋楷等人在一起厮混。
今日,上午听了杜师父的课,下午范纯仁自己一个人闷在房里作文,唐奕乐得清闲,和宋楷等人窝在房里玩‘游戏’。
此时,丁源正贼溜溜地盯着众人,“我觉得,这局唐大郎行迹可疑,颇有几分凶像,建议此轮先把他请出局。”
唐奕气得直瞪眼,“奶奶的!把把先弄我,欺负我脾气好是吧!?”
庞玉嘿嘿笑道:“谁让你太会玩了,威胁太大!”
“那特么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把拿我开刀吧?”
贱纯礼道:“你得跟正平学学,多老实,把把玩到最后。”
“唉……太聪明的人活不长啊……”宋楷最后补刀。
唐奕沮丧地一踢桌子,“不玩了,没法玩!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几人哈哈大笑,唐子浩吃瘪,可是不常见到的……
正在笑闹之时,就闻屋外一声大叫,“唐疯子,给我出来!”
唐奕闻声一阵哀嚎……
求助似地对几人道:“谁出去劝劝这二位,别来了,算我服了,还不行吗?”
第159章 又为半阙诗
唐奕一阵哀嚎,对门外那两块‘狗皮膏药’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谁呢?
除了曹觉、潘越,还能有谁。
这两位纨绔跋扈得还真有点可爱,唐奕都有点不忍心下狠手了。
曹家、潘家为避水痪搬到了回山,这两位二世祖自然也就跟来了。
按说,回山可是唐奕的老巢,还住着两家的长辈,又有范仲淹、杜衍这样的大名仕,赵德刚这位老王爷,这两头就算是再愣,也是不敢造次的。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
好吧,好像就算在开封他们的‘地头’,二人也没占着什么便宜。
但,事情显然没按照常理来走,变数就来自桃园居。不对,现在改名字了,叫桃花庵。
桃花庵董惜琴这个‘祸水’也住到了回山,这下可把曹觉高兴坏了,他可是惦记惜琴姑娘两年了。曹少爷心里暗爽,这回都住到一块儿了,总能见得着了吧?
只是,他们一个住在观澜最下面,一个住在观澜最里面,中间隔着一个书院呢。
曹少爷满心欢喜地去找董惜琴,不想又碰了一头包。这回,董靖瑶那柴火妞终于把小脾气使对了地方。
以前在开封桃园居无依无靠,她拿曹觉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可不一样了,隔壁不是前宰相,就是郡王爷,柴火妞哪能放过这种绝佳的机会?一顿小爆发,直接把曹觉骂得北都找不着了。
要说曹觉绝对是色中恶鬼,不然将来也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干出杀人夺妻这种事。
灰溜溜的被顶了回来之后,曹觉本着一根筋的优良品德,开始每天在董惜琴的院子外面蹲守。曹少爷拼了,反正大伙都住在一个书院里,我就不信你不出来?
弄得董行首好多天都不能出门。
其实,董惜琴这个行首真的是当得不容易,要是文人名仕,讲的是风流不下流,她可以婉拒。
但是,像曹觉这种出身名门,却一点名门觉悟都没有的半大小子,讲的是下流不风流,真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后来,还是董靖瑶再一次挺身而出,不过,这回柴火妞没使脾气,而是给曹觉出了个馊主意。
靖瑶姑娘说得很明白,“有你这么追求我姐姐的吗?像头蛮牛一样横冲直撞,只会让姐姐更讨厌你!”
曹觉被她说得面红耳赤,不这么追,怎么追?这还是本少爷上了心,已经很斯文了呢!从小到大,什么时候不是本少爷要什么,底下人就给什么,哪个敢说不?
董靖瑶说你笨啊?当然要投其所好,讨得欢心才行吗!
曹觉心说,这还不简单,要钱,还是珍珠、美玉,只要惜琴姑娘开口,什么是我曹家买不来的?
不过,董靖瑶却说,这些都不是姐姐想要的。现在惜琴姐姐最想要什么?当然是唐子浩把那首桃花诗补全。
你要是能把那首诗弄来,说不定,姐姐一高兴就见你了呢。
于是,傻乎乎的曹觉被一个十二岁的小娃娃给忽悠了,要把诗补全,当然要找唐子浩,曹觉为了泡妞也是拼了。
于是,开始跟唐奕铆上了。
此时,曹觉和潘越在门外叫阵,唐奕在屋里就差没跳窗户跑路了,这曹老二太磨人了。
贱纯礼等人,则是一脸的幸灾乐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