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播之春秋苦旅-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亓官氏见孔子面无表情地站起来了,吓得站立在原地。

  孔子迎上去,把亓官氏搂住。

  “家里就交给你了!”

  “呜呜呜!”亓官氏哭着问道:“你现在就走吗?呜呜呜……”

  “不!”孔子说道:“我还没有想好,什么时候走?我?”

  “能不能过了春祭再走?”亓官氏问道。

  “过了春祭?”孔子有些不敢相信,季平子等人会不会来催促他?他也不知道?季平子等人要他什么时候去齐国?

  他的想法倒是跟亓官氏一样,等过了春祭,天气转暧了,再去齐国。这个季节去齐国,冰天雪地,也许?在路上耽误了,春祭前都不一定能赶到齐国都城的。

  北方的冰雪,有时一下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有可能。再等到冰雪融化,不知是哪一天了。

  “我也不知道?反正随时都有可能去的!我不知道!”

  “那么?季大夫不来催,我们就可以不走了!”亓官氏问道。

  “嗯!”

  两人搂抱在一起说了一会儿话,才来到床边坐下。又说了一会儿话,孔子才动手,摸着亓官氏的身子。亓官氏没有反抗,任由夫君作为。

  真是!作为他的妻子,她是很少得到夫君的幸临的。

  也许是要出远门了,不知前途和命运如何,孔子也没有注意:今天是什么日子?会不会怀1孕?

  完事之后,孔子并没有睡,继续把亓官氏搂抱着,说着话。今晚的他,有着说不完的话。

  不!今晚的孔子,有着那种交待后事的感觉。说完要紧的事,又开始说孔鲤与方勤的婚事。再过几年,等到孔鲤加冠了,就可以成亲了。

  另外!孔子开口表态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假如的话?……”孔子没有说:如果我死了。而是说:假如的话?我还是希望把侄女许配给方恕的!

  “方恕这娃我看着他长大的,知根知底!……”

  “那我明天就去老家,跟方恕他娘把亲事定了?……”

  “不!等我从齐国回来吧!”孔子打断道。然后!解释说:“我是说‘假如’,不是现在!”

  后来的孔子,没有把侄女孟皮的女儿许配给方恕,而是!许配给了另外一个学生。

  还有!方恕没有在曲阜城娶亲,没有找有身份地位的人家子女成亲。而是!在乡下找了一个美丽的女孩成亲了。他是个孝子,听从娘亲的,不与城里人来往。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孔子喜欢侄女儿胜过喜欢自己的女儿,主要原因:一是这个侄女儿在他身边长大地,陪伴亓官氏和他度过了那一段时光。二!因为她是兄长孟皮的女儿。

  兄长因为腿有残疾,成家后生活并不幸福,在家里作不了主。所以!孔子更加地疼爱这个侄女儿了。


第586章 只有出仕才能救世

  经过在季平子那里的碰壁,孔子更是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只有出仕,才是唯一救世的方法。单单凭借个人的坚守,是很难成功的。

  只有寻找一个好的君王作为依靠,才能推广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主张。

  他自己就是个很好地例子,以前的时候,他是个儒生,靠给别人家里办理丧事为生。因为勤快、多才多艺,又懂得丧葬礼仪,所以很得别人的喜欢。因此!渐渐地有了名声。

  可他不想要这样地名声,因为!从事儒生职业,是生活逼迫。他是士,不是儒生。士级身份的人,就应该从事与身份相配的职业。

  所以!他放弃了收入颇丰的儒生职业,决定从事教育事业,办私学。

  在离开鲁国去宋国的时候,他面向家乡,发下誓言,一定要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出现在鲁国,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他要彻底地改变自己。

  到了宋国祖籍后,他得到了父亲世交的关照,不仅迎娶了亓官氏为妻。在事业上,也有了一个开始。

  在宋国期间,他就开始从事教育事业了。他办了私学,教授了一批学生。

  后来!亓官氏有了身孕,他不得不回鲁国。

  回到鲁国后的他,一心想着办私学的事。可是?由于没有人相信他,他招收不到学生,没有人愿意把娃送过来,到他的学堂来上学。

  在这段漫长的等待时间里,他才知道,影响力的重要性。

  以前干儒生的影响力,只能在那个职业范围内有影响力,却不能把那个影响力带到这个方面来。

  他要是放弃办私学的想法,继续从来儒生职业,他一样能够有影响力。可是!他决定改变了。所以!宁可穷,哪怕生存下去都很困难,他都要坚持。

  无奈之下,他才继续在鲁国做官的,在鲁昭公的手下做事,领取一份俸禄,以此来维持生计。

  本来!他是不想从政的,不想在鲁国做官的。只想办自己的私学,以自己的能力谋生。结果!因为影响力不够,失败了。

  后来!他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到社会上去做事,得到了雇主的夸奖。学生的出名,才给他带来了声誉,他的生源才多了起来。

  后来把私学办到曲阜城来了,生源更多了,他的名声也更大了。在官场上,他的官职也做大了,能够进入太庙,做些礼仪方面的事。

  可这个时候的他,人生又进入了迷茫期。他不知道:自己这种生活方式怎么样?能不能救世?

  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思考这个问题。

  最后!他还是怀疑: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拯救不了这个世界的。因为!他是个小人物,人微权轻,没有人吊你,你永远只是配角,只是给别人跑腿办事的小人物。要是这样下去,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

  当然!要是没有拯救天下苍生的想法,简单地只是为了活着,这样地生活已经很好了。甚至!私学都不会办了。只要老老实实地听从上级领导的话,认真做事,凭借这一份俸禄,就可以让一家人生活无忧。

  如果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为了活着。那么!这样地生活就很好了。

  可是!他不想这样地生活。

  因为!这样地生活不能救世!因为!这样地生活只能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因为!这样地生活只有少数人才有幸得到的。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平。

  社会混乱不太平,你眼前的幸福永远只是暂时的。因为!别人不是傻子,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就会打破目前的世界格局,打破固有的生存游戏规则。

  因此!他的人生进入迷茫期。

  在大哥方基石的提醒下,他才决定去东周,向老子问礼。表面上!他是去东周问礼的。其实际上,他是去东周向老子问道的,是去请求老子给他指点迷津的。

  结果!他如愿了!在老子的解疑释惑下,他明白了人生。

  可是?在某些方面,他与老子的观点和方法是不同的。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是唯物的,是由道演变、进化而来的。可老子先生却不敢公开承认,承认了,他就有可能被人杀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也一样不敢公开承认。不然!一样是要杀头的。因为!这违背了周礼,这种观点是在推翻君王制度,是大不敬。所以!一样要杀头的。

  总之!老子的学说思想是对的!可老子的学说思想太超前了,不适合当今社会。所以!无法全面推广。

  在唯物与唯心的观点上,他的观点与老子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上天神灵所创造的,一切都是由神灵赋予的。

  或者说!他宁愿接受:这个世界是由神灵创造的,一切都是神灵赋予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吻合社会现实环境。

  有了这种唯心的观点,就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的社会等级关系……

  有了这种等级关系,就有了去做大官的理论基础。

  因此!就有了:只有做大官,甚至是!做到天子君王那样地大官,才能把自己的主张推广开来。

  或者!用自己的思想、才智去影响、左右天子或者君王,一样能够把自己的主张推广开来。

  只有权力!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推广自己的学术主张!只有全面推广,才能让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世界!才能达到拯救天下苍生的目的!

  老子的那种推广,太不积极了,也太被动了。还有!老子的“顺其自然”思想,他也不敢苟同。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顺其自然、后其身而身先,都太被动了,不能快速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要是按照老子的这种思想去指导人生,人类的文明将向后延迟不知多少年。

  如果我们的人生积极一些!有梦想就有未来,梦想中的生活,就在明天!

  只要我们有梦想,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孔子认同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一切都不过是为了生存!

  生存!是第一位!给予万物生存的空间,社会必将大治。


第587章 孔子的出仕之路

  孔子认为:老子一天到晚蹦达到这里又蹦达到那里讲道,是没有多少受众群体的。他的听众一次顶天几十人,不会超过几百人。一旦人数多了,就会引起官府和世袭贵族等人的注意,就会有人来捣乱。

  因为!老子的道学中,有“反动”思想!他在宣扬人与万物是平等的思想,他这不是公开与大周制度和现实制度相违背?

  尽管你的思想是正确地,但你的思想超前了。

  你让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他们过平民一样地日子?你这不是?你是把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他们都当傻子么?

  你要是劝说别人过好日子,人家对生活还有一个盼头!是不是?

  所以!孔子认为:老子的思想是“穷人思想”,只能讲给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听的,不适合生活在富裕中的人听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其实!孔子以及后世的学者,都偏颇地理解了老庄哲学。老庄哲学不是宣扬穷人思想的,不是叫我们过贫苦日子的。而是!要我们认清生活的本质。

  我们能过富裕生活,为何要放弃呢?

  要是这样地话?道家就没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不同生活环境了。

  大隐隐于朝的人,生活绝对比中隐要富裕一些。而中隐隐于市的人,绝对比小隐的人生活方便许多。小隐的人,在生活方面,不仅落后一些,也不方便。远离人群独居或者是少数人群居,多少是不方便的,是不是?

  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他们不接受道家学说,是因为他们没有彻底地懂得道家学说,没有懂得人生。但也不是说:所有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他们都没有懂、不接受。

  如果这样来理解,一样是偏颇了。应该是:君王、世袭贵族、商贾、官宦中大多数人没有理解道家学说,而不是全部。

  不放弃旧有的思想,接受新思想、接受正确地新思想,只能说是维持现状,把社会问题和矛盾继续延续下去,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孔子认为:老子传播道学的方式方法太落后了,太慢了。一次只传播几十人,一年才传播给多少人?是不是?

  如果当官的话,全面推广下去,就算是一个地方小官,一个邑长,一个政策下去,至少是几百、几千人。要是个州邑长的话,就是几千上万人。要君王或者君王手下的重臣的话,影响的就是一国之人……

  如果是天子的话?那么!影响的就是整个天下。

  老子的道学也讲修身,但是!出发点是不同的。道家的修身,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缺少社会责任感。

  而孔子认为的修身,是从迎合社会管理来讲的。

  孔子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无法逃避,无法改变现实环境,不如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再慢慢地改变现实环境。

  从而认为:老子的道学,脱离实际。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是平等的,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结合实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要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讲你道学,你不要讲未来!只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才有实用性,世人才更容易接受。

  道家的修身,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的,从人性的根本来讲修身的。但是!脱离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无法逃避,无法改变现实环境,不如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再慢慢地改变现实环境。

  所以!孔子认为:只有继续推广周礼、周制,改良周礼、周制,让周礼、周制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才是最好地修身。

  还是那句话:不管世人遵守不遵守周礼、周制,我孔丘一个人都要坚守!相信!在我孔丘的带头示范下,世人一定会响应的。

  老子骂我傻!我孔丘是傻!克己是苦了自己,可我愿意!为了拯救天下苍生,我孔丘愿意!我孔丘愿意奉献我的生命,何况这点苦呢?

  只要天下得到了拯救,我孔丘的生命和所经受的苦,又算什么呢?

  所以!孔子认为:老子和老子的道学:是一个没有担当的人的思想!

  一个人没有了担当,又如果去修身?又如何去重组社会呢?

  老子说:生存是人类和万物的底线。一旦影响了生存,人和万物都是要进行反抗的。

  可是?如果我们都没有社会责任心,又如何组织起来对抗外敌呢?是不是?

  老子说:国家一直是存在的!

  可老子的道学中又说:国家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临时机构,最终是不存在的。

  都什么理论?

  孔子是不敢苟同的!

  老子的道学就跟跳跳板似的,一会儿现实,一会儿理论,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一般人是不容易听懂的。

  反正!孔子就认定了:出仕!只有出仕,才能救世!

  只有修身、修德、克己,做世人的榜样,才能救世!

  时间在一天天焦急中过去了,终于等到了春祭。

  季平子等人,一直没有来催促他去齐国。

  鲁昭公那边,倒是派人来请他过去做事。孔子趁着这个机会,去了鲁昭公那边,向其说明了原因。鲁公听说他要去齐国,是持支持态度的。

  齐国的那块失地,鲁公心里是有数的,是要不回来的。但是!可以让孔子过去试试,不是以国家的名义去要,而是以一个使臣的旁敲侧击去要。

  鲁昭公并没有感觉出来,赶孔子走是一种信号,是季平子等人要对他下手的信号。相反!觉得可以让孔子去齐国展露一下才华。然后!就可以回国重用。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是非去不可了。

  过了春祭,天气转暖。孔子去了季平子家一趟,向季平子等人辞行,并领了路费。第二天,踏上了去齐国求仁的道路。

  这天!没有官方人员的送行,只有亓官氏和孔鲤以及侄女和女儿的哭泣声。

  东方的太阳红红地挂在天空,给人一种懒洋洋地感觉。孔子没有坐马车,步行而去。他的身影显得很孤单,越来越小,渐渐地从众人视线中消失。

  子路等人站在高处,朝着先生的背影看着。


第588章 孔子路闻韶乐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35岁。

  春,孔子在鲁昭公的期盼下、季平子等人的逼迫下,怀着一颗出仕的心情,踏上了去往齐国的道路。

  与亓官氏等人话别后,孔子背负着包袱,头也没有回,直往东方而去。直到天黑前,他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次的他,是一个人走的,没有带任何人。去东周洛邑的时候,他还带了两个书童,南宫敬叔和方忠。另外!亲家方基石给他赶着马车。

  而这次!他连马都没有骑,更没有坐马车,而是步行。

  他有着矛盾的心理:一!不想离开故乡,去遥远的齐国。在他的心目中,齐国是很遥远的。也许?齐国的都城距离鲁国的都城比较远吧?

  二!他又有一种急切地心里,想着尽快离开鲁国,去大周天下,去更广阔地空间传播他的学说思想,去做人做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从接受老子的道学后,他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修身!

  修身是做人处世之根本!

  只有修身,端正自己,才能扶正他人。只有我们自身不影响他人的生存、生活,社会才不至于混乱。

  道家也是讲修身的!老子说:只有我们不影响他人生活,不被他人的生活所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不影响他人生活,就是修身。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乱来。哪怕要饿死了,也不去偷和抢。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是这个意思。

  不被他人的生活所影响,这就是生存之技巧!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不被他人的生活、人生观等所影响,是不容易的。老子在这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技巧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后世的庄子,在这个方面,更是进行了发挥。

  如何在乱世中更好地生存下去,是需要一定地智慧和技巧的。老庄一致认为:任何社会,都会给予人民生存的机会。因为!没有人民的存在,就没有统治者作威作福的空间。

  最愚笨的君王、统治者都知道:杀鸡取卵是不可取的。所以!任何强势者,都会给别人一条生路的。

  也不知走了几日,孔子有那种没有时间观念的感觉,就那么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想着可能遇上的一切问题。以及!到了齐国都城后,如何应对齐景公的问答,以及齐景公下面的那些臣子的问答?

  还有!他在想着他的学说思想,哪里还有不完备的地方。

  他没有全盘接受老子道学,但是!殊途同归!无论是老子的道学,还是他的“儒学”,都不过是为人民服务的,都不过是为了拯救人类的,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没有战争,世道平安。

  根据史书记载:孔子闻韶处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北。

  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世佳话。

  距离齐国的都城越来越近,孔子的心情也越来越难以平静。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次之行,是怎样地结果?

  在这种心情的作用下,孔子放慢了脚步,在山间田野中徘徊了起来。

  这天!他依然徘徊于路上,不知所终。

  突然!一声沉稳、铿锵的琴声传了过来。

  琴声一直这样,沉稳、缓慢而铿锵。但是!却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让人精神振奋。然后!却又让人不得不凝神静听,等待余音之后新的乐章,如此而反复。

  过了好一会儿,琴音才开始慢慢地改变了。变得舒缓、平静、和谐、有序……

  去年在东周洛邑的时候,他听了苌弘的曲子。而此人弹奏的曲子,完全跟苌弘弹的不是一个调子,不是一种音韵、韵律。

  如果说苌弘的曲子给人的感觉是:个人的艺术享受的话?那么?此人弹奏的曲子,给人的感觉却是:之音。有那种让人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感觉。

  也就在孔子陶醉在对方的音乐之魂中的时候,对方的音律突然地变化了,变得有些哀怨起来。随即!节奏低缓,沉闷了起来。

  本来!孔子只是想静静地听一会儿就算了,因为他还要赶路。尽管!他在徘徊的路上,可他感觉自己距离目的地很遥远,必须不断地走。尽管重复,也不能停息。

  可是?听到对方音律的变化后,他不想走了。他决定寻着声音而去,见见这位弹奏乐曲的人。

  为什么?先前的音乐那么好,现在却变了?

  琴声来自前面的山岗之上,山岗并不高,但却绿树成荫,看不见里面弹琴之人。

  孔子加快了脚步,顺着小路往山岗上而去。

  这里没有石阶小路,只有普通的那种山路。不过!山路很光洁,两边树枝并没有伸过来挡着行人。可见!这是一条经常有人走动的路。

  随着他的脚步加快,山岗上的琴声依旧。不同地是:乐曲的音律全部变了,变成了哀怨。跟先前的乐曲节奏一样,沉稳、缓慢而铿锵。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先前,让人精神振奋。让人不得不凝神静听,等待余音之后新的乐章,如此而反复。而现在!却变成了哀怨,让人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锵!”

  突然!琴声断了。不!是琴弦断了!

  随即!一个人的哭声传了过来:“呜呜呜!天啊!我怎么把曲子弹成这样了?呜呜呜!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呜呜呜……”

  “先生!先生!何以如此?”

  “先生!天悲怜人啊!”

  “先生!天要亡我!呜呜呜……”

  “……”

  在琴者的悲恸下,听琴者也都呼叫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