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作者:道门老九-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十米,快的话,一分钟就到了。”陈天顶说道:“杨开,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突然间,他不说话了,像是明白了什么,一双眼睛瞪得老大。

  “一段只需要一分钟就能走完的路,我们却在隧道里走了半个多小时。”杨开咬着牙说道:“而且这隧道是笔直的,不存在绕回去的理由。一路上,我曾利用自己的跨出的脚步,算过一个大概的数字,不出意外的话,我走了六百步,按照一步半米来算,就是足足三百米的距离。”

  “三百米?”陈天顶手一颤,夹在手指里的烟落在了地上。

  “杨开,我们难道跟猎人坟里那次一样,又遭遇到鬼打墙了?”他算是跟鬼打墙耗上了。

  “不是鬼打墙。”杨开一口否定:“这三百米的距离是真的。”

  “那怎么可能?”陈天顶满脸的不信:“三百米的距离,整个大坝,咱们能绕一个来回了。”

  “他这隧道不是在大坝里,还能在哪儿。难道日本人脑袋被门一夹再夹,把这隧道直接从大坝开到山里去了。”

  “咦?”陈天顶的无心之言,让杨开忽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下,他深吸了一口气,对陈天顶说道:“陈老板,麻烦把你刚才的那句话,再重复一遍。”

  第二九六章 能源A计划(2)

  “咦?”陈天顶的无心之言,让杨开忽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下,他深吸了一口气,对陈天顶说道:“陈老板,麻烦把你刚才的那句话,再重复一遍。”

  “重复一遍?”陈天顶眨了眨眼:“难道跟猎人坟那次一样,鬼打墙……”

  “不是这句!”杨开一口打断:“是最后一句话。”

  “难道日本人脑袋被门一夹再夹,把这隧道直接从大坝开到山里去了……”说完,陈天顶摸了摸脑袋,好奇的问道:“是这句话?”

  “对,对,就是这句。”杨开眼睛一亮,小鸡琢米般的点着头:“华教授,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座拦河大坝时的情景吗?”

  “整座大坝卡在两个连绵不绝的天然峡谷之间,而且蓄积了改道的黑龙江源头,乌苏里江源头,额尔古纳河源头,这三大源头的江水。如此耗费人力物力,当真是古今第一奇观。鉴于大坝两边都是峡谷,还有华教授解释的隧道用处,我怀疑,事实可能真如陈老板所言,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又从大坝左边,开出了一条通往峡谷内部的隧道。”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挖一条隧道,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了。”杨开苦笑道说道。

  杨开的话,无论是放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大胆的猜测。

  但当装甲残骸,水源改道,拦河大坝,这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将人撞晕后,整个小组早已是见怪不怪了。

  “我赞同杨开的话。”将手中的烟头丢进积水里,看着那一缕红光慢慢消逝后,华伯涛终于开了口。

  和陈天顶等人相比,他的面色很是镇定。

  显然,这位老教授心里已经有了对策。

  “因为只有这个猜测,才能让整件事变得合情合理。”华伯涛站起身来,说道:“你们看,这条隧道越往里走,墙壁和天花板上的湿气就越重。连很多告示牌,墙皮都因为湿气的缘故,酥软剥离了。”

  “我们脚下的积水,正是这些湿气一天天的积累,变成水滴,从天花板上落下后汇聚而成的。”说完,华伯涛指了指天花板。

  在那里,正好有一滴水滴落在了及水上,滴答一声。和华伯涛的言论相映成趣。

  “原来是这样。”杨开等人面面相窥,一阵唏嘘起来。

  想到这,他忽然回忆起了高中国学课时,上过的一篇古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很多事,都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包括着浑浊的积水,也不例外。

  同时,杨开也对华伯涛精妙绝伦的理论知识,佩服的五体投地。谁言书生百无一用,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书生,甚至能抵抗十万雄兵。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华伯涛微微一笑,卖起了关子。

  “和天气有关。”杨开说道。

  华伯涛闻言点了点头:“你答对了一半。”

  “其实这是由山体构造决定的,整个黑龙江腹地,都是史前冰川地带,所以温度差别不大。但是对于山体而言,积聚的岩石具有保温的功能,所以越往内,温度较之外面,就会稍稍高上那么一些。杨开,你懂我的意思吗?”

  “我明白。”杨开说道:“就像冬天呆在屋子里,卧室比客厅暖和一样。”

  “一点就通!”华伯涛满意的说道,杨开的这个比喻,的确很形象。

  “我们知道,在物理学里,热空气遇到冷空气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后会形成小液滴。因此在冷空气无限的情况下,热空气越多,形成的水蒸气就越多。所以我们越往隧道里走,看到的湿气和积水就越多。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大家现在的确身处于天然峡谷之中。”华伯涛娓娓道来。

  “那么华教授……”杨开犹豫了一下:“我们是继续往前走,还是退回去,寻找通往水坝控制室的其他道路。”

  “当然是继续往前走!”华伯涛的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杨开,你知道吗?我有一种预感,那就是这条隧道里肯定隐藏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会让一直云山雾罩的我们,豁然开朗。”

  “华教授,你是不是已经猜到了什么。”听了华伯涛的话,杨开疑惑的问道。他发现,华伯涛对于这个隧道,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

  难道是学术病又犯了?

  “先前只是猜测,但现在却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华伯涛眉飞色舞的说道:“我估计日本人河道改流,以及建造这座大坝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这条隧道!”

  “什么?”杨开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他实在想不通,关东军耗费了大批的人力物力,不惜一切代价的结果,就是为了一条毫不起眼的破隧道。

  “看隧道的新旧程度,显然已经运作很多了,但因为某种原因,不得已废弃了。杨开,你还记得我们先前看到的那面‘小心机车’的告示牌吧?”华伯涛说道。

  “当然记得。”杨开点头,告示牌上的字,还是他提醒华伯涛的呢。

  “一条隧道,再加上装卸用的机车,很显然,日本人是在连续的开采着什么。”华伯涛皱了皱眉:“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引出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你们眼中的日本,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毕竟,他再强大,都只是一个岛国罢了。与生俱来的地理条件,制约了日本的经济,政治,民生等一系列发展,之所以选择发动侵华战争,来扩张自己的地图版块,也是日本人的无奈之举,他们只有两个选择,扩张或者灭亡。而且据我所知,时至今日,这场抗日战争不仅打疼了国民政府,同时,也拖垮了日本这个岛国的各种产业,因为长期的武器,食品,能源供给,日本的经济已经处于低靡的状态,税收不断加强,民不聊生。经济和能源,一直都是令日本内阁头疼的话题。”

  说到这,华伯涛竖起了两根手指:“所以能让日本人不惜血本,又是水坝,又是隧道,在这片峡谷里大动干戈的,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这片峡谷里藏有宝藏,无穷无尽的宝藏,可能是黄金,白银,亦或是更珍贵的钻石,而宝藏的数量,足以填补日本经济低靡的窘态。”

  “第二种可能是,这片峡谷里藏有能源,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能源,比如石油。同样,这种能源也很多,可以极大的缓解侵华日军的能源供应,减轻内阁的负担。”

  “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而无论是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种,谜底都在隧道的尽头等着我们。”华伯涛笑吟吟的说道。

  “这下子,杨开你觉得,我们有必要继续往前走吗?”

  “有。”杨开想也不想的就点头说道。

  毕竟,如果事实真像华伯涛说的那样,小组搞个破坏什么的,对于日本人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这就对了。”华伯涛微微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

  看了看手表上的指针,已经接近下午两点了。杨开这才意识到,大家已经错过了午饭的时间,当下让独眼龙在行李箱中拿出几包压缩饼干,每人分了两块,先垫垫肚子再说。

  压缩饼干还是一如既往的难吃,众人啃了几口便没了食欲,将剩余的饼干包好,塞回了口袋里。

  “刘医生,老张的伤势怎么样了。”拨了拨篝火,华伯涛小心翼翼的问道:“还有,还有……那个现在可以动身了吗?”

  瞧他那模样很是焦急,显然第一句是敷衍,第二句才是踹心窝子的话。

  “差不多了吧!”刘雨薇忍俊不禁的说道,她知道这位老教授的脾气性格,对于相关专业的东西,华伯涛总是痴迷之中,不能自拔。

  眼下,能这么委婉的说出来,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

  “张道长的伤口我包扎好了。提个醒儿,你们背他的时候要小心点,不要磕着前胸,他的肋骨还是断的,暂时没有固定器械,接不上。”刘雨薇叮嘱道。

  “嗯,我会注意的。”杨开点了点头,他本来想将差事交给赵勇德,不过考虑到这厮的莽撞脾气,一来二去,肯定得出篓子,于是便自动忽略了。独眼龙得负责后面人的安全,九筒也不行,最终,杨开思来想去,将目光定格在了石头的身上。

  说实话,教导队的老班底中,杨开对于石头的评价仅次于独眼龙。

  他和独眼龙一样,都沉默寡言,而且还任劳任怨。

  这种事,交给石头,算是再好不过了。

  当下杨开便将石头叫了过来:“石头,我们现在得马不停蹄的赶路,张道长就交给你了。”

  “行!”石头点了点头,没说一句推辞的话。

  “记住刘医生的话,不要磕到张道长的胸口。另外,背的稳一点。”杨开说道:“你知道,张道长此刻遍体鳞伤,再经不起折腾了。”

  “放心吧,指战员,我把张道长当老娘来背。”石头下了保证。

  “好,等的就是你这句话。”杨开满意的拍了拍石头的肩膀,然后便和刘雨薇一起,将张鹤生放到了他的后背。整个过程,石头都保持着弯腰下蹲的姿势,半点儿都没抖。

  精锐士兵的素质,从这方面就能看得出来。

  第二九七章 能源A计划(3)

  等石头将张鹤生背起来的时候,陈天顶也飞快的扑灭了篝火,将剩下的固体燃料小心包好,装进了行李箱里。

  因为只有华伯涛知道这条隧道的底细,所以接下来的路杨开决定和华伯涛同行,九筒作伴。而原先担当先锋任务的赵勇德,则临时被调去扛行李箱了。

  毕竟,石头再有力气,也不是铁人,不可能背着张鹤生的同时,还将那百来斤重的行李箱揽在身上,要真是这样的话,走到半路就得累死。

  杨开本来想将小组分成两批,一批驻扎在原地,另一批深入隧道。但仔细一琢磨,还是作罢了。众人的一系列大动作,想必已经惊动了大坝上剩余的日军守卫,或许此刻他们正在不遗余力的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搜索呢。这时候再将陈天顶他们放在隧道之中,无异于羊入虎口,等着日本人来捉拿。

  于是,在和华伯涛商议之后,杨开最终决定,还是按照先前的队形,一队前,一队后,缓缓地朝着隧道的尽头推进。

  行李箱中共有三只美式手电筒,鉴于越往前走,视野就越黑,杨开决定将这三只手电筒一分为二,自己一只,华伯涛一只,最后一只给后面的陈天顶小队照明。

  “华教授,走吧!”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杨开端着卡宾枪说道。

  他把自己的那只手电筒绑在了卡宾枪的枪管上,这样的话,不但方便携带,在可视范围内发现异常状况后,还可以立刻开枪。

  “嗯。”华伯涛点了点头,一脚踩在了积水上。

  通过隧道的拐弯之后,两边墙壁上的告示牌鳞次栉比,就如同街头上的商店广告一般。大多数告示牌已经褪色,几种颜色的油漆混在一起,透露出一种苍凉的感觉。

  或许是因为湿气太大导致的短路,天花板上的小灯很多都熄灭了,有的只剩下灯丝在发亮,无奈之下,杨开和华伯涛只能丢弃了省电的想法,将手电筒的功率调到最大。即便如此,两条粗长的灯柱一投进黑暗的介质里,还是很快就消失了一半,只能照的清楚前方五六米远的距离,就好像这黑暗中,藏着一只可以吞吃光明的怪物,一发现光亮,立马就将其塞进嘴的,嚼的渣子都不剩。

  “指战员,那里好像有个东西!”突然,杨开听见了九筒惊慌失措的声音。

  他的声音很低,也很沉闷,像是压抑着情绪的拨动。

  “什么地方?”杨开停下了脚步,警惕的说道。

  他试着抬起枪口,极力的搜索着,不过照了半天,发现隧道还是那个单调的隧道,除了天花板就是墙壁,华伯涛也用手电筒左右照了一番,结果同样一无所获。

  细碎的灯光映射在积水里,仿佛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月亮。

  “就在前面。”九筒说道。

  “前面?前面没东西呀。”杨开皱了皱眉,对九筒的话产生了怀疑,如果前面真有东西的话,他不可能看不见。

  有句话叫疑心生暗鬼,难道是九筒神经绷的太紧,产生了错觉?

  想到这,杨开将目光投向了华伯涛。

  “没有。”华伯涛摇了摇头。

  “真有东西,不明摆着就在前面吗?只不过太模糊了而已,你们怎么一个个都看不见。”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九筒一把夺过华伯涛的手电筒,飞快的向前走去。

  他的动作太急,踩着脚下的水花哗哗作响。

  “喂,九筒,回来!”杨开没料到九筒会做出如此举动,当即大声喊道。

  不过九筒却把杨开的话当做耳边风,反而越走越快,就像中了邪。

  “看来他好像真发现了什么。”华伯涛在片刻失神之后,眯着双眼说道,随即这位老教授推了推杨开的胳膊:“走,跟上去!”

  “好!”杨开点点头,然后弓下了身子,端着卡宾枪,保持战术动作,小心翼翼的尾随着九筒前进,半明半暗的灯光,将三个人的影子,拉的分外狰狞。

  就这样跑了大约一分钟,九筒终于停了下来,然后双手叉腰,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指战员,你自己看吧,我刚才说的,就是这东西。”

  九筒的一句话,将杨开刚要说出口的责备之辞,憋进了嗓子里。顺着九筒手指的方向,他的确发现,在浓浓的水蒸气之中,似乎藏着一个大家伙。

  这东西大约一人多高,四四方方的,因为水蒸气太大的缘故,只露出了一个边角,边角上生满了红色的铁锈和绿色的铜锈,显然是一个金属制品。

  此刻,华伯涛也走了过来,看到这一幕,华伯涛当即咦了一声,双眼中闪现出了奇异的光彩。

  “杨开,再往前走几步瞧瞧。”华伯涛说道。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已对这个铁家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人又往前靠了一段距离,现在,隐藏在水蒸气后面的东西就比原来清晰多了,杨开甚至发现,在这东西的正上方,竟然镶嵌着两块厚厚的挡风玻璃。

  只不过因为时间问题,挡风玻璃上已经落满了灰尘,灰尘被积水一冲,就覆盖了整个玻璃,一点儿也不透明了。若不是仔细去瞧,还真瞧不出那两块是玻璃。

  此时,华伯涛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不过谨慎的他还需要证实一番才行。

  “杨开,一只手电筒的光源太小了,把你的手电筒跟我照同一个地方,这样的话,比分散了好。”华伯涛说道。

  杨开点点头,遵照着华伯涛的吩咐,将两束光源全部汇聚在了铁家伙的中间位置。

  光源一集中,附近的水蒸气立马被驱散了不少。

  而这个铁家伙也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令杨开万万没想到的是,出现在他面前的竟是一辆锈迹斑斑的火车。

  具体来说,这应该是一辆小型火车,无论是外型还是体积,都比火车站的那种蒸汽机车头要小上一倍。火车的两边,各有四个轮子,前面两个轮子挂着杠杆,显然是连接到内部的引擎,用于驱动的。和蒸汽机车头不同的是,这辆火车头的驾驶室是在前面,而且火车上也没有烟囱,以及烧煤的煤箱。只有两条电缆从驾驶室里拖出来,无力的散落在积水里。

  “华教授,这火车怎么有点奇怪?”在杨开的印象里,火车都是利用瓦特蒸汽机的原理,通过燃烧煤炭来顶起气缸的。所以,但凡是火车头,驾驶室里都有一个司机,一个烧煤的,司机负责控制仪表,烧煤的不停地将煤炭丢进气缸里,推动火车。而煤炭燃烧后的空气则从车头的烟囱里派出,所以每次火车一开,都会排出滚滚黑烟。

  但眼前的火车,不但体积小,而且没有烟囱。

  如此一来,它是靠什么推动的呢,难道还靠人推不成?

  华伯涛没说话,只是炯炯有神的盯着这辆火车头,片刻,他的目光被那两条积水中的电缆所吸引,于是,华伯涛走了过去,蹲下身来,把手伸进水里,拽出了其中一截电缆。

  电缆估摸着有大拇指那么粗,外面套着胶皮,一条红色,一条黑色,显然是为了区分火线和零线。

  “你是不是想问我,这火车怎么没有烟囱?”华伯涛用大拇指盖撬了撬电缆的末端,发现那里的铜丝切面很整齐,应该是被利器剪掉的。

  转头一看,电缆的另一端,联向了火车的驾驶室。

  “对,我就是想问这个。”杨开说道。

  “这辆火车头的引擎,本来就不是蒸汽机,又怎么会有烟囱?”华伯涛眉头紧锁的放下电缆,尽皆着走到了火车头旁边,试着去拉动驾驶室的铁门。

  所幸,铁门并没有上锁,轻轻一拉就开了。

  不过卡在门缝里的灰尘和铁锈,却迎面扑了华伯涛一脸,还有许多掉进了他的领子里,弄的华伯涛浑身直痒痒。

  “不是蒸汽机,那是用的什么……”杨开瞪大了眼睛。

  “待会再告诉你,杨开,给我搭把手。”华伯涛转过头来说道。

  原来驾驶室太高,必须要跨出老大一截才能登上去,华伯涛年老体衰,自然是够不上,只能叫杨开代为帮忙。

  在杨开的帮助下,华伯涛终于进入了驾驶室。驾驶室很小,只有普通人家半个厕所那么大,虽然这个形容很不恰当,但事实的确如此。

  整个驾驶室很简洁,大大小小的东西,一个环顾,就能收入眼底。驾驶室的拐角处挂满了蜘蛛网,椅子上也烂了几个大洞,发出阵阵霉变了的馊味。这味道很是难闻,华伯涛只得暂时用手捂住鼻子,观察起位于椅子正前方的控制台,说是控制台,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玻璃仪表,还有十个指头能数的清的按钮。仪表上写满了刻度,华伯涛认识,上面的那个是气压表,下面的那个则是温度表,两个表的测试装置应该是直接连通到了火车的引擎,方便驾驶员监控发动机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按钮的右边标示着许多密密麻麻的日文注解,华伯涛只看了几眼,便没去看了,大体就是一些参数,没什么特殊的意义。

  比起这些,他更关注那两条电缆的末端。

  很快,华伯涛就再次找到了那两条电缆,它们被插进了控制台的最左端,红线在上,黑线在下。

  “如我所料。”看到这一幕,华伯涛心中的猜想终于得到了证实。

  不由得再次端详起了这个精简的驾驶室。

  竟然为了峡谷里的东西,单单开凿出了一条隧道,还专门制作了这种适用于隧道运输的电力机车,小鬼子当真下了一番苦功。他心里暗暗想到。

  原来,因为黑龙江腹地的气候条件限制,隧道里根本无法使用蒸汽机车,如果使用蒸汽机车的话,低温下燃烧的煤炭根本无法推动车轮,而且烟囱所排出的烟雾,也会导致大量积水,阻碍火车运行。于是,日本科学家便剑走偏锋,设计了这样一个纯电力驱动的火车头用来拉动货物,先前华伯涛看到的电缆,便是火车头供电的纽带。如果电缆的另一头没剪掉的话,应该是无限延伸到隧道的入口,甚至是这座大坝的控制室,这样,那边只要一通电,这里的驾驶员就能将货物送到隧道入口,装卸完毕后,再回来继续。而大坝本身又可以利用水的势能发电,可谓一箭双雕。

  但这隧道的尽头,到底是什么呢?

  就在华伯涛陷入思索的时候,驾驶室外传来了杨开的声音。

  “华教授,我在后面的车厢里,发现了一点东西。”

  “哦?”华伯涛一愣,感觉驾驶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