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风云人物正解-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骸 拔筇暄裕丈焙萌恕!保ǖ诙兀┪某蟊还赜鹫渡焙螅芴肌⑸笈渲裕忠钡袅醣福赶蛏苤赋隽瞬懿俚慕璧渡比思疲苡种冈鸸⑸蠖怂担骸 叭甑燃甘刮沂芎ο椭!痹茉诙源醣傅奶壬弦“诓欢ǎ馍锌梢悦闱苛陆猓诹醣该媲爸冈鹉笔浚导噬咸羝鹆俗约翰肯轮涞牟恍湃危圃炝四诓棵埽梢韵胂瘢苷庵肿龇ㄊ堑贾滤牟肯禄ゲ煌沤岬闹匾蛑弧
官渡之战前,袁绍集团的内部关系已相当复杂: “将士各相妒忌,田丰尚囚狱中;沮授黜退不用;审配、郭图各自争权;袁绍多疑,主持不定。”(第二十七回)连袁绍待为上客、许诺为之报仇的刘备也谋求脱身上计,这样的战争还怎么个打法!后来,许攸、张郃、高览先后降曹,均是集团内部互相陷害、领导人又轻信谗言的结果。而袁绍身后子辈兄弟互相攻打,正是袁绍生前集团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一部分》
官渡败绩
官渡之战是袁绍领导能力的总表演,他的领导行为的诸种缺陷在此得到了集中体现。
第一,关于出兵时机。曹操东击刘备时许昌空虚,袁绍以幼子之病相推托不肯出兵。曹操一举击败刘备,回师京都,刘备投奔袁绍。这时,绍对备讲: “吾欲进兵赴许都久矣,方今春暖,正好兴兵。”(第二十五回)出兵进攻敌人,所要选择的是战机,哪能舍掉战机单纯考虑季节冷暖?袁绍的决定受到田丰的反对,田丰主张等待战机再次出兵,袁绍答应考虑田丰的意见,官 渡 之 战
又去询问刘备,备回答说: “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第二十五回)袁绍表示赞同,遂进军白马以攻曹。事实上,刘备对他所讲的只是出兵的理由问题,袁绍却用出兵理由代替出兵时机,且以“春暖”为出兵借口而不择战机,这就潜伏下了失败的祸根。
白马战役失利后,他退兵武阳,按兵不动,等听到曹操封孙权为将军,曹吴关系密切时,凭感情冲动就起兵七十万攻曹,发起官渡战役。官渡之战溃败后,他急于复仇,聚得二三十万人马,仓皇迎战,复有仓亭之败。实际上,曹操封孙权为大将军,用心是要拉拢孙权,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对抗袁绍。袁绍在敌方力量未壮大之前按兵不动,敌方力量一壮大,反倒出兵攻击,高明的领导人是绝不会干这种蠢事的。仓亭之役,兵势衰弱,士气不高,又准备不足,出兵的形势里就包含了可能失败的全部因素。郭嘉评价袁绍,说他“好为虚势,不知兵要”。看来其评价是正确的。
第二,关于战役中的用人。袁绍手下的谋士武将很多,连荀彧都能说出各人的特点,在一次与孔融的论辩时,他说: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可,可一战而禽(擒)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袁绍本人根本没有想到对手下的人作一基本的估计,以避其所短,用其所长。白马之役分别派颜良、文丑单独领兵敌操,结果兵败身亡。在官渡之役的决战前夕,田丰被囚于狱中,许攸被逼投曹,沮授被锁禁军中……
曹操在战前曾派兵劫袁绍之粮,这已引起了袁绍对屯粮重地乌巢的注意,他派大将淳于琼等领兵驻守乌巢。淳于琼性刚好酒,到了乌巢,整天与诸将聚饮,操兵攻陷乌巢时,他正醉卧帐中,不及御敌,结果粮草被操军尽行烧绝。看来,袁绍对自己部将的性格是不了解的,他不知道避人之短是调兵遣将时应特别加以注意的。
第三,军事上消极防御,受敌调遣。在战役的关键时刻,许攸捕获了曹操的催粮信使,知操粮草已尽,建议袁绍分兵袭击许昌,乘操回兵救应时两路首尾相攻,击溃操军,这真是主动出击、出奇制胜的妙计,但袁绍却认为书信所言是操的诱敌之计,拒绝主动出击,这样,袁绍把自己的军队放在了消极被动的地位。
乌巢粮草被烧时,袁绍召集文武各官商议救援,张郃主张立即援救乌巢,郭图主张乘虚劫曹操军营。这时,袁绍派张郃领兵五千劫营,派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他这一军事步骤不能出奇制胜,又有诸多失误: 其一是两个拳头打人,不能集中使用兵力;其二是两路军马甚少,无异以卵击石;其三是力主援救乌巢的张郃却被派往劫营,这样,劫营主将的信心必然不足。结果,袁绍两路军马失利,军心动摇,加之乌巢粮草被烧,败局已几乎不可挽回。
曹兵得胜后,故意扬言要分兵两路攻邺郡、黎恫,切断袁兵归路,袁绍急忙各派兵五万救应两地,曹操乘袁绍兵动时分大军八路齐出,袁军四散奔走,不可收拾,彻底溃败。这里,袁绍判断失误,被敌人所调遣,迅速失败已在所难免。
第四,是非不分,逼反部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是军事战役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但袁绍却在两军决战的关键时刻轻信挑拨,猜忌部下,把自己的部下逼到敌人一边去,削弱自己,壮大敌人。许攸向袁绍献计未被采纳,这时去后方催粮的审配来信反映许攸过去在冀州的“经济问题”,并汇报许攸之子侄已被收监。袁绍见信后大骂许: “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第三十回)许攸觉得自己子侄被害,无颜复回冀州,准备拔剑自杀,被身边人劝住,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了乌巢断粮之计,后又献了决漳河灌冀州之计,均获成功。张郃、高览二将曾被袁绍派去劫曹军营寨,因为对方早有准备而失败。出兵前与张郃有意见分歧的郭图怕张郃回军后追究是非,就在袁绍面前诬陷说: 张郃、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原因是“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第三十回)。袁绍即派人召二人回来问罪,而郭图却先让人告知二将说,回来将被袁绍杀头。二人只好去投曹操。袁绍兵败回冀州途中,对他出兵时未听田丰之谏表示后悔,而前来接应袁绍的谋士逢纪却诬陷说: “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 ‘果不出吾之料!’”(第三十一回)袁绍竟信以为真,派人持剑先往冀州狱中杀掉田丰。
袁绍作为最高领导人,在这些事情上的直接失误,一是没有调查研究,听信一面之词,甚至不给被诬陷者以申辩的机会,二是对部下追究责任不选择适当的时机,因为即使是许攸果有经济问题,张郃卖阵为真,也应在战役结束后再作处理,绝不该在战役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自己不能控制张郃的时候就要给予处理。袁绍对这些事件的间接责任,一是他平时不能用明确的奋斗目标统一部下的思想,致使他们各怀私心,互相拆台和诬陷,二是他对部下没有基本的信任。
官渡之战集中暴露了袁绍低劣的领导水平。然而,袁绍一生的重大失误并非到此为止。他败退冀州后,准备选定接班人,由于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错综复杂,几个谋士各为其主,因而他对此事一直踌躇不决,下不了决心。他既不愿按照传统的接班方法立长子袁谭为接班人,又不能在对三子袁尚有所心许的情况下逐步收缴袁谭的兵权,保证袁尚地位的稳固性,结果在他死后,两个儿子鏖兵相争,先前的派系斗争公开化,袁谭甚至勾结曹操为外援。这种内部纷争被曹操所利用,导致袁绍集团彻底覆灭。
袁绍性格的一个最大弱点是对什么事情都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有时候似乎是下了决心,但行动起来又摇摆不定,这实际上还是信心不足,决心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当年在朝廷为司隶校尉,在何进手下干事时,却是表现得非常果断。灵帝死后,宦官准备作乱,他挺身而出,点御林兵五千斩关入宫,引大臣入内,扶立少帝。他曾向何进建议对宦官斩草除根,一再劝告何进乘军权在手时下手,认为“此天赞之时,不可失也”。(第二回)他为诛宦官也曾提出过召外兵入京的错误建议,但并未显出动摇不定的性格。当谋杀宦官的事情败露后,他劝何进不要冒险入宫,何进不听劝阻,决意入宫,他与曹操带剑护送。何进被杀后,他即时诛杀宦官,平定叛乱。董卓谋废少帝,大臣无人敢于反对,惟袁绍挺身抗争,拔剑相对。此时的袁绍英勇果断,敢做敢为,也许是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尚具有青年人的勃勃朝气,但人们各年龄段的性格变化不至于产生如此天壤差别。也许是有些人一当上主要领导,负起全面责任就顾虑重重,动摇不定,而袁绍就属于这类人物。
袁绍曾经组织和领导了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但在袁绍手下,谋士间勾心斗角,文官对武将相陷害,上下级之间互相猜忌,身后妻妾间相互残杀,子辈兄弟相互攻伐。这个集团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引发和包含了多种矛盾。这是一个病态的政治集团,它越是膨胀,越是虚弱,探讨它的致病之因一定不无意义。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无德安得天下——董卓
董卓,字仲颖,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曾为河东太守。镇压黄巾起义时屡吃败仗,朝廷欲追究其罪,他贿赂宦官得免,后在朝贵中拉拢关系,任鳌乡侯,西凉刺史,拥兵20万。何进欲诛灭朝廷宦官,发诏召外兵入京,董卓遂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公开打起诛灭宦官的旗号进军洛阳。朝中宦官叛乱,何进被杀,董卓以保驾为名驻军洛阳城外。并招诱何进手下之兵。不久,他违背群臣意愿,废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封相国。他的行为曾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对,丁原、袁绍等公开抗争,无济于事,曹操谋刺未遂。十八路诸侯讨伐时,他接连受挫,出军不利,于是焚烧洛阳宫阙,迁都于长安。在长安他专横跋扈,枉杀无辜,司徒王允施连环计,暗中联络董卓心腹大将吕布刺杀董卓。
董卓作为一名领导人,不乏爱才之心,但他办事专横,愚鲁残暴,甘与天下为敌,最后自取灭亡。
董卓进京不久,就两次召群臣商议废立之事,第一次,他大摆宴席,带剑而入,勒令停酒止乐,提出自己的废立主张。遭到荆州刺史丁原的反对后,他大喝道: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第三回)就要拔剑斩掉丁原,因丁原有吕布的保护而作罢。董卓招降吕布后二次设宴会集公卿,让吕布带千余侍卫,又提出废立之事,并宣称: “有不从者斩!”对大臣公然以武力相威胁。袁绍挺身反对,董卓怒喝道: “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第三回)二人在酒席上拔剑相对,被劝免。袁绍弃官外出后,卓对众人讲: “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第四回)在大臣的一片惶恐中,他实现了自己的废立主张。
董卓决定迁都长安时,许多高级官员,如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均曾劝谏,司徒荀爽提出: “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卓闻言大怒,说: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第六回)当即罢免三人官职,下令迁都,限第二天起行。对于迁都大事,高级官员尚没有提意见的权利,而且,事前不作任何有效的宣传动员,决定作出后几乎没有准备的时间,完全按自己一个人的主观意图办事。
先前,董卓在与黄巾起义军作战时,兵败身危,刘备带兵救了他的性命,当他知道刘备尚无官职时,就对其傲慢无礼。可见他心中没有别人,甚至连救命恩人也不放在眼里。
董卓废掉少帝后,闻说少帝写的一首诗中有“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之句,遂派手下李儒鸩杀之。在城外某处迎神赛会上,他引兵围住村民,抢杀烧淫。〃奇〃书〃网…Q'i's'u'u'。'C'o'm〃到长安后,他为自己在那郿坞大兴土木,对自家宗族之人封官封侯。一次,他对北方几百降兵有的砍断手足,有的凿其眼睛,有的以大锅煮之。哀号震天,百官战栗,而他却谈笑自若。总之,他残暴成性,无恶不作。
袁绍领盟军讨伐董卓后,董卓将以前保荐袁绍的部下斩首,又将袁绍在京城为太傅的叔叔袁隗之家派兵包围,不分老幼,尽行诛戮。
总之,董卓自入京都后,坏事做绝,天下共愤。董卓不灭,天理不容!
董卓的爱妾貂蝉进相府前被王允有意介绍于吕布,进相府后吕布又多次追求,李儒一再建议董卓将貂蝉赐予吕布,以买其心。董卓后来变脸反问李儒: “汝之妻肯与吕布否?”(第九回)这种迂腐的态度恐怕只会董卓才有。
董卓是三国前期最拙劣的领导人,但不能否认他所具有的爱才之心。少帝一行被宦官劫持城外,被众官相救后,董卓带兵前往,少帝吓得战栗无言,而陈留王在弄清董卓是为保驾而来后以言抚慰,不曾失语,董卓暗暗称奇,于是产生废立的想法,他在大臣面前提出废立主张,就是以“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为理由的(第三回)。如果真有这方面的原因,那就不能认为他的废立是全无道理的。
董卓为废立之事与丁原闹翻后,丁原出城带兵向董卓挑战,丁原手下猛将吕布战败董卓军队。董卓退兵后聚众商议说: “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第三回)后派中郎将李肃送金银珠宝并赤兔马收买了吕布,吕布遂归顺董卓。董卓一见吕布英才,就有相爱之心,后以厚礼相聘,也是难得的行为。
董卓完成废立之事,自任相国后,接受李儒的建议,擢用名流,侍中蔡邕被人推荐,卓即下令相召,邕拒不接受相令,卓让人给蔡邕传话说: “如不来,当灭汝族。”(第四回)邕只好应命而至,卓见邕后非常高兴,一月内三升其官,相待甚厚,这还是因为他看中了蔡邕的旷世逸才。
曹操在朝廷为校尉时,曾是很有才华的青年将官,当时董卓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几乎与吕布同样看待,在相府出入不禁。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而逃至中牟县,县令陈宫对操说: “我闻丞相待汝不薄”(第四回),可见,董卓对曹操的亲密关系已是人所共知。董卓器重曹操,除欣赏操的才略过人外,再没有其他的原因。
然而,董卓的爱才之心无法补偿他领导作风上专横、残暴的重大缺陷。根据“方今天下,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双向选择原则,有政治远见的人才是绝不肯为他所用的,曹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董卓那种“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的思想作风,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产生任何良好的领导方式,他身为丞相,乃是一时的偶然,而他身败名裂,乃是一种必然。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骁将·叛徒·小人——吕布
吕布,字奉先,三国前期第一猛将,先父早亡,曾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董卓为相国时,以厚礼收买,遂杀掉丁原归顺董卓,并拜卓为义父,被封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为卓屡建战功,深得信任。后来,吕布贪恋董卓爱妾貂蝉之色,多次与之密会,被卓发觉,掷戟相刺,遂怨恨于卓,经司徒王允用计挑拨,吕布刺杀董卓,率兵抄斩董卓全家。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兵犯长安。吕布出战不利,长安落陷,布弃却家小,奔投袁术,术嫌其反复不定,拒不接纳,又投袁绍,立下战功后傲慢袁绍手下将士,绍欲杀之,布又投靠上党太守张杨,此时匿藏于长安中的妻小被庞舒送还,李傕、郭汜遂斩庞舒,并联络张杨诛杀吕布,布又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在陈宫的说服下,张邈令吕布攻取曹操的兖州、濮阳等地,操从徐州回师相救,布大败曹军。操等到战机后,用计一举攻破兖州、濮阳等地,布兵败欲复投袁绍。知绍已出兵助操,乃与陈宫引兵至徐州投刘备,备让屯兵小沛,在此期间,吕布常与刘备集团的人发生摩擦。刘备奉诏外出截击袁术时,吕布与徐州城中曹豹勾结,偷袭了徐州;并受袁术利诱,夹攻刘备。吕布与袁术发生分歧后,又邀刘备驻军小沛,遂与袁术、刘备保持等距离关系。袁术曾约吕布结亲,他犹豫不定,反复多次,后来,他因曹操的联络,击败过袁术,又因利益纠纷,打败过刘备。曹操在消灭袁术主力后,乘袁绍北征公孙瓒之机,联合刘备等集中兵力围歼吕布,徐州名士陈登设计向曹操献了徐州,吕布坐守下邳,曹操决水灌城,因吕布不听部下良言,又滥施淫威,城中发生兵变,布被部将俘获献操,操令缢死。
吕布先曾追随别人,后独立地组织了一支强悍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存在时间不长即被联合剿灭,其迅速覆灭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吕布做人上的重大缺陷。
吕布是一个毫无理想与抱负的战将,他在追随别人期间,抱着有奶便认娘的处世方式,使他在诸侯中的政治声誉低劣。吕布先为丁原的义子,在丁原与董卓军队对阵时,董卓以珠宝和赤兔马收买他,他竟杀掉丁原,将其首级献于董卓,复拜董卓为义父。后来,他为了得到董卓的爱妾貂蝉,又受王允挑拨杀掉董卓。吕布爱财贪色,杀掉自己两个义父,这使他本人威信扫地。诚然,刺杀董卓在当时是顺应人心的行为,但吕布做此事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且娶卓妾为妻,又有社会伦理观念所不允许的一面。正因为这些原因,他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张杨等,均不能得到信任,诸侯中无人敢与他深交。
吕布独立领导军队后仍然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他见利就图,军事目标反复多变。他被曹操从兖州等地赶出后无处容身,刘备收留了他,他乘刘备领兵外出,即偷袭了徐州。袁术以粮马金银等物相引诱,他即迎合袁术夹攻刘备,而当袁术未兑现诺言时,他又请刘备屯兵小沛。当然军事斗争中的利益原则是不能被否定的,但吕布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得失,表现得鼠目寸光,目标多变。他打败过许多敌人,但没有最终消灭过一个敌人。
应该提到,吕布辕门射戟是他一生处事较高的一着。袁术想进攻屯兵小沛的刘备,怕吕布出兵相助,于是向吕布兑现了以前许诺的金帛粮马,以求吕布在战争中保持中立。术派大将纪灵领兵攻备,备求救于布,布不愿意看到袁术在他身边强大起来,怕形成对他的威胁。于是想出兵援备,但又拿了袁术的东西,不好出面,他请纪灵、刘备前来饮宴,提出为两家和解。而且是“从天所决”,他令人在辕门外一百五十步远远插定画戟,对二人说: “吾若射一箭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营,安排厮杀。有不从吾言者,并力拒之。”(第十六回)结果一箭射中,纪灵只好罢兵。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吕布不能和刘备联合起来,向强大的袁术集团积极进攻,以扩张势力,而是对袁术采取妥协态度,这是缺乏战略目标的失误之处,但从满足眼前的角度考虑,吕布的辕门射戟抑制了袁术集团的扩张,而在表面上又没有得罪袁术,这确是高明的手段。之所以称之高明,因为人们无法对吕布提出稍微高些的要求。
吕布在与袁术的结亲一事上充分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袁术欲图刘备,采用“疏不间亲”计,托媒欲娶吕布之女为儿媳,时袁术得到传国玉玺,称帝呼声很高,吕布与妻女商议,答应婚事,又怕诸侯知之嫉妒,决定连夜派人送女前往。陈琏替刘备着想,告诉吕布说,送女至袁术处后,袁术将进攻刘备的小沛,如不救刘备,小沛失则徐州危;如救刘备,则有女在袁术处为质。同时袁术称帝造反,与之结亲者将为反贼亲属,天下共愤之。吕布闻言大惊,急令将女追回,并将媒人监禁。
'霸气 书库 。。'
曹操攻张绣时,怕吕布在后方作乱,遂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布高兴之下,将袁术派来的媒人送至曹操处谢恩,被曹操斩之。袁术气恨不过,派二十万大军分七路进攻徐州,布又准备将建议他拒婚的陈琏、陈登斩首,献与袁术谢罪。当他知陈登有计可退袁术时,遂免其无罪,用其计打败了袁术。后来,曹操在下邳城聚兵围歼吕布,布又派人前去与袁术联姻,企图让袁术出兵解围,袁术提出先送女、后出兵的要求,布将女以甲包裹,负于背上,准备亲自突围送出,结果未能成功,袁术也终未发兵。吕布从军事联盟的角度着眼考虑儿女亲事,这未尝不可,问题在于他没有长远的政治目标,考虑问题常着眼于眼前的利害,由于眼前现实情况的复杂多变,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利害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吕布既能找到结亲的理由,又能找到拒亲的理由。吕布的鼠目看不透眼前利害的帷幕,于是他一会儿要结亲,一会儿要拒亲,反复不定。而当他背上女儿突围送人时,已是赤裸裸地将自己的独生女作为交易的手段,使女儿身价大跌。
一个人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而身居领导岗位,在群雄纷争的环境中必然不会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必然会鼠目寸光,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