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智冠天下之军师-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议事营帐中。
诸葛亮正幽闲的看着兵书,突然赵云走了进来。
诸葛亮放下兵书笑道:“赵将军这几日辛苦了。”
赵云摇头道:“这点累不算什么,只不过云不明白,本来只需一战就可平定的乌孙,军师为何要放弃?”
诸葛亮轻摇着羽扇答道:“乌孙世代与我大汉交好。此次他们入侵我军疆土,完全是受了汉贼曹操的鼓惑。现在乌孙一族大约有七万大军战死于此地,乌孙国本就人口稀少.此次又少了七万大军和无数牲口。他们要想恢复过来,并非短时间就可以恢复过来的,就依照乌孙当前的发展趋势,想要恢复到未出征前一样,他们还得经过十年的时光。如果我军现在将乌孙王杀了,那乌孙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匈奴或者是其他部落一口吞并掉,到时候曹操还可以用重金收买其他的部落,进攻我军,在我军后方捣乱。若是我们放过乌孙族一马,他们就会回到自己的领地,一面发展自己的实力,一面抵挡别族的侵略.也就没有时间顾及到我们了。”
赵云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说道:“军师的意思云懂,不过就算我们放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感激我们,反而会视我们为仇敌,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养虎为患。”
“不会”诸葛亮非常自信的说道:“只要我们将剩余的两万士兵和乌孙王一起活捉,然后在乌孙国最关键的时候放他们回去,亮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会感激我们,但至少他们不会视我军为仇敌。”
赵云笑了笑,说道:“军师,这不太可能吧!已经过了几个时辰了.现在就算怎么追也追不上了。”
“本来想活捉乌孙王是不可能的,但是赵将军凭着自己的能力,将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此次战斗已经胜利在望,此次战斗赵将军应当居于首功。”诸葛亮很认真的说道。
赵云不好意思的说道:“只要军师不怪罪云没有服从命令.云就很感激了,哪里还敢居什么功啊!”
诸葛亮正色道:“军师只在于出谋划策,拟订作战计划。而大将才是真正执行计划的人,一个将才不但要有攻城拔寨,以一挡百能力,最主要的还是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完成总体的作战计划。还有是在军师的计策中万一出现了漏洞,那出色的将领就会果断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弥补这个漏洞,毕竟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军师也是人,也会犯错,也正是因为如此,孙武的《孙子兵法》地‘九变篇’上才有了‘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衡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一段话。”
意思是:帅将领兵在外,要根据战场具体情况独立行事,不必惟君王之命是从。
诸葛亮接着道:“将军正是果断的出兵围堵乌孙王,使得亮的过错得到了弥补,正是因为将军的果断,也令亮从中找到了战机。令亮有十成的把握可以将乌孙王和他的两万士兵,全部生擒。”
赵云喜声道:“如此正好,云还担心真的让那些异族跑了,现在军师已有了定计,云也安心了。军师若有吩咐,云随传随到。”
诸葛亮笑着说道:“将军现在的任务就是回营休息,不出三日,乌孙王必定成为亮的瓮中之鳖,随手可擒。”
诸葛亮说这话的时候,双眼露出了阵阵精光,脸上亦充满了斗志。
3…238正文 中卷 第238章 诸葛亮挥手成兵 智孔明瓮中捉鳖
上回说到,赵云以弱小的兵力,将乌孙国国王蓝余卡在凉州境内。不过,就在快要胜利的时候,诸葛亮却叫退了赵云,放弃了一次良好的胜利时机。
这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诸葛亮召集了众将军议事。
不至片刻,众将齐聚一堂。
赵云事先已经得知了一些消息,知道诸葛亮此次召集是为了生擒乌孙王,见众人已经齐聚,便上前说道:“军师,人已经到齐了,请下令吧!如果晚了,可能真的追不上了。”
诸葛亮微笑的给了赵云一个放心的眼神,问道:“如果你们是乌孙王,在赵将军走后,你们会干些什么?”
张飞习惯性的脱口道:“逃啊!这还用问。”说着还诧异的望了一眼诸葛亮嘀咕道:“军师是不是疯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想不明白。”
诸葛亮并不答话,目光继续扫视着帐中众将。
这时,高顺站出来回答道:“乌孙经过连方大战,体力的消耗很大,再加上子龙将军的近身围堵,其消耗的体力可想而知。若顺是乌孙王,见子龙将军在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撤退,第一个反应就是对方的后方出了问题。毕竟若是真的有援军,那援军早就应该到达了,顺有了这个想法后,就不会急于赶路,应当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下营,杀马充饥,恢复体力,以不变应万变。只有体力恢复了,才能逃的更快,若是彻夜枉奔,不需要几个时辰,这支队伍就会饥寒交迫,再无体力继续战斗,万一这时有一支部队出现,那就算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也能打败这支部队。”
诸葛亮抚掌笑道:“高将军说的不错,若是对方强行奔逃,现在肯定已经累趴下了。惟有找一安全之地休息,恢复体力和战斗力才是上策。对方军中也有能人,必然知道这一点,亮料定了对方这个时候正在休息,只要我们领大军将他们包围起来,那我军就可将这支部队全部生擒。”
“军师,我军只有五万多人马,要想围住对方两万,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吧?”赵云问道。
这问题一出,帐中所以人都纷纷附和,五万人马要想围住二万,这根本就不可能。
谁知诸葛亮却笑道:“谁说我军只有五万的,亮随便都可以召集二十万大军。”
张飞双眼一番,嘀咕道:“完了,完了,军师真的是疯了,我们只带了五万人马.哪有二十万可召集的。”
诸葛亮不理会张飞,笑道:“凉州人口有近百万之多,其中男者就有六十万,这些皆为大汉子民,亮召集个十几,二十万用来虚张声势,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我们从乌孙那里缴来的牲口,刚好是这些百姓的口粮,马腾将军的粮食也随后就到,短时间内,我们不需要为粮食而发愁。”
赵云和高顺都已经想明白了诸葛亮的计划.各自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草原上,蓝余、卫特司正在一处比较安全的地方休息。
原来他们两人见赵云大军撤退,心中的大石顿时落了下来,两人精神一放松下来,顿时一股疲惫的神态涌了上来,在卫特司的提议下两人快速找了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杀马充饥,就地休息。
由于他们害怕火光暴露自己的位置,到了晚上,他们都熄灭了火堆,人人都躺在黑忽忽的草地上体息,就连放哨的士兵,也累得睡了过去。
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追踪高手拓跋寻的监视下。
夜黑风高,正是杀人时。在赵云、高顺、张飞的引领下,五万士兵,十五万临时民兵队伍全部马嘴上嚼,马蹄裹布静悄悄的靠近了乌孙大军的休息地。
在距离乌孙大军休息地五里的时候,二十万人马缓缓的分为左右两队,将乌孙大军给包围了起来,这短短的五里路,诸葛亮的部队居然用了近两个时辰,不过还好,大军并没有被乌孙士兵发现。
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声,侧后两边鼓嗓摇旗,四周火光冲天,左边杀出了拓跋寻.右边杀出了拓跋武。
蓝余、卫特司在睡梦中惊醒过来.发现四周的无数火把,顿时一口冷气直冲头顶,所有的乌孙士兵全乱了,纷纷四处逃避。
蓝余并不甘心,他疯枉的呐喊着,全力的召集士兵,可是这一切都于事无补,拓跋寻、拓跋武两人各领千余士兵.在乌孙军中乱窜,他们并不杀人,他们的目标是战马,草原上的民族一但没有了战马,那他们就成了软脚之虾。
拓跋寻、拓跋武左右压制着马匹,熟练的吆喝着,手中数丈长的马鞭“啪、啪、啪”的挥甩,将战马向东方驱赶。
待蓝余、卫特司发现后,拓跋寻、拓跋武早已经赶着马群出了包围圈。
诸葛亮挥军团团围住了乌孙,这一仗,致使蓝余陷入孤立无援,束手待毙的绝境。
天空不作美,就在围住乌孙大军的第二日,天下起了大雨。草原上的雨非常的怪异,要不就不下,一下就下个十几二十天。
诸葛大军围困乌孙士兵,围而不打,将士同患难,成竹在胸,破敌只在弹指之间。
这时,正值九月天气.秋雨连绵,诸葛军的将士穿着淋湿的衣服,被草原上的秋风一吹,瑟瑟直抖,军中各个大将纷纷请求下令攻打乌别大军,以求速战速决,不再受这鬼天气的折磨。
诸葛亮却稳坐中军帐,不急不忙的说:“此时攻打有三不可。敌军精,我军杂,此一不可;我军大多为骑兵,草地经雨水冲刷,深浅不一,不利我军战斗,若是逼的太紧,对方拼死一战,我军必然伤亡惨重,此二不可;乌孙一族的存亡,关系我军日后后方安危,此三不可也。
此刻对方营中并无帐篷,可以食用的马匹也不是很多,食物必然难以为继。我军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久围不攻,敌军乏粮,必然军心涣散,待雨停之后,对方必然来降。”
众将听了,也明白其中关键,不过高顺依旧担忧的道:“军师说的固然不错,可是即使士兵受得了,那些西凉的百姓却抱怨不停,如果在这么持续下去,我怕他们越来越不满,从而引起暴乱!”
诸葛亮低头想了一会儿,道:“多多和这些人交流,交流,跟他们说三日之后,若雨未停,他们可自行离去。”
“这不妥吧?三日后,雨要是真的未停,那……”
诸葛亮大笑道:“兵法云:‘兵者,诡道也;战者,逆德也。善因事变。’带兵打仗,要机动灵活,因地制宜,有时用勇,有时用智,不可熊猫画虎,一概论之。现在若贪小利而强攻,乌孙兵必死战作困兽斗,我军将遭受不必要的伤亡,不如以逸待劳,我观天文,三日后天必然放睛,那时对方是饥寒交迫,此刻只要一纸降书,对方必然投降。”
诸葛亮的滔滔一席话,听得众将官眉开眼笑,纷纷翘起大拇指道:“哎呀,想不到军师早已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了!我等这就去安抚民众。”
三日后,果然雨住天睛,横空里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诸葛营中一片欢腾,人人摩拳擦掌。
此时,被包围的乌孙大军景况更惨,乌孙士兵不仅受雨水之苦,无材之愁,更因粮草紧张,而怨声不断,病饿交困。
诸葛亮让赵云等将每隔一会儿就佯攻一次,乌孙士兵久被围困,粮草不济,哪里还有斗志?
蓝余又惊又忧,十日之内,竟然老了十岁,此刻的蓝余以无半点出征时的那趾高气昂的神色,有如一只斗败了的公鸡。
卫特司见父亲这个样子,难过极了,轻声劝说道:“父王,我们降!没有退路了!这些生病的战士是无辜的啊!我们不能成为族中的罪人。”
蓝余万般无奈之下,令卫特司出面到诸葛大营求降。
赵云见卫特司一人走出,赵云认得他是一直在蓝余身旁的那个人,心知此人是蓝余心腹,连忙叫军卒上前擒了,带到中军大帐。
诸葛亮坐于高帐之中,看着卫特司说:“你可是来求降的?”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卫特司躬声道:“我父王听信了汉丞相曹操的妖言,冒犯了大汉天威,父王现在已经后悔万分,特请大人饶我族人一马!乌孙国上下必然紧记大人恩德。”
诸葛亮不屑的冷哼了一声,道:“乌孙国?什么乌孙国!你以为这世上还会有乌孙国吗?不怕实话告诉你,汉贼曹操已经买通了大月氏国,让他出兵攻占乌孙国所有领土,然后再由大月氏国出兵打我西凉。”
卫特司神情一震.颤声道:“此话当真?没有说谎?”
诸葛亮勃然大怒道:“呸!你一个亡国奴,一个阶下囚,我为什么要骗你!”
卫特司失神地摇头道:“不可能,不可能的,汉相曹操明明送了一份大礼给父王,又和我乌孙国订立了盟约,他不可能这么干的,他不可能这么干的……”
诸葛亮冷声讥笑道:“你不看看你们乌孙国的实力,凭什么和我们大汉斗?汉贼曹操的真正意思是买通你们乌孙国,让你们送死,消耗我军的实力,然后再让大月氏国乘机攻入乌孙国,代替你们的位置来和我军交战,哈哈……现在你们从头到尾就是曹操手上的一颗棋子而已,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真是笑死人了。”
诸葛亮的口才不是吹的,对着乌孙王子一阵冷嘲热讽,不过在关键的时候却将苗头指向了曹操。
卫特司显然已经相信了诸葛亮的话,气的全身打颤,泪水都流了出来,卫特司咬着牙齿道:“天杀的曹操,天神不会饶恕你的。”良久,他略微平下了心情,激动的问道:“我国到底被灭了没有?”
“没有”诸葛亮笑着回答道,卫特司心里刚生出了一丝希望,不过很快就被诸葛亮的下一句话给打破了。
“不过也快了,你们父子都已经被我生擒,乌孙国已经成了无主之国,乌孙国无首领主持大局,它离灭亡不会很远了。”
“大人”卫特司突然跪了下来,有点要哭的道:“大人,求求你救救乌孙国吧!乌孙国愿意年年进贡,为刘大人抵挡外族。”
诸葛亮露出心动的神情,“低声”自语道:“有了乌孙国帮忙我族抵挡其他各族,对我军非常有利,比对上大月氏国要攻打我军,强得多了,可是这种事情我做不了主,必须去问问我家大人的意见。我现在就修书去长安询问,你放心,来去只要一个月的时间,很快的!”
乌孙国就那屁股点大的地方别说一个月,只要力量强盛不要十五天就可以全部将他占领。
卫特司急得象一只热锅上的蚂蚁,突然他下定决心道:“只要大人放我父亲回去,在下愿意跟随刘大人二十年。”
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卫特司是乌孙国唯一的王储,也就是日后的国王,“跟随刘大人二十年”这是好听话,说白了就是当二十年的人质。
诸葛亮一呆,急道:“不瞒你说,我也很想和你们结盟,不过如果我自作主张会被杀头的,我不愿意冒这个险。”
卫特司继续哀求道:“大人……”
诸葛亮突然神色一变,一副烈士的模样说道:“不管了,为了我军的利益,死我一个算的了什么,你快些回去告诉你的父王,我同意了。”
“谢谢大人,谢谢大人,谢谢大人!乌孙国上下将永感大人的恩德!”卫特司说着急忙跑了出去。
诸葛亮在卫特司走后,脸色露出了奇怪的神情。
一旁的赵云感慨道:“还是军师厉害,曹贼的计谋就被军师给破坏了。”
诸葛亮没有好气的说道:“什么曹操的计谋,是我让人假扮曹操的使节,去诱感大月氏国攻打乌孙的。”
赵云听了呵呵的笑了一笑,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这一路乌孙国的威胁,就这样被诸葛亮给化解了,并且巧妙的将所有的错都推卸在曹操的身上,让曹操吃了个哑巴亏。
3…239正文 中卷 第239章 大破匈奴
却说,另一头庞统率“天罡军团”“地龙军团”两大军团共计六万大军齐入西羌,增援羌族。大军一到,就受到了羌族百姓的热情款待。
羌族上下也一扫原来的烦忧,各个士气高涨,信心百倍。“天威神将军”的到来.让这些生怕灭族的百姓,人人都燃起了新的希望。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其族属尚无定论,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无文字。战国末,带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租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遂迫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汉武帝时国力强威,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结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迁徙至阴山附近。公元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西域各国兵远征康居,击杀与汉为敌的邦支单于,消灭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公元前33年,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另一次是王莽篡汉后,匈奴的势力有所发展。但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袭用其祖父呼韩邪单于的称号,请求内附.得到东汉允许,匈奴又一次分裂,成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等郡。
此次匈奴南下攻打西羌,领兵元帅是匈奴的名将甘栾。不过甘栾在攻打西羌的战斗中被羌族死死的给卡在了族外,一个月中并无任何值得炫耀的战功,也没有什么建树。匈奴单于大怒,立刻摘了甘栾的元帅头衔,命新任的左贤王阿拉达领兵十万前去支援。
阿拉达是匈奴单于的叔叔,为人狡猾多智,极富有才干.是匈奴单于最粗的一根臂膀。
阿拉达人马点齐,辞别王驾,出了番城。一路旗幡招展,军令严明,大非从前出兵气象。
不数日,到了大寨,早有甘栾率领众将等一齐出营迎接,阿拉达进营坐下,众将参见已毕,甘栾已有谕旨降职,缴上元帅印,退居监军之职,阿拉达带来十万人马一并编入队伍,共计十五万大军。
甘栾一面摆酒,替阿拉达接风,一面犒赏三军。
席间,阿拉达问甘栾道:“甘将军奉我王之命征南,起先还听了才报捷频传,怎么到后来懈弛了军务,只是观望,并不进攻,不知是为何?”
甘栾道:“回贤王,并非末将敢于停兵不进。一来,羌族战士的抵抗过猛,他们各个都手拿利刃,身穿铠甲,装备都精良了不少,强攻只会增加伤亡;二来西羌姜昆是一员宿将,他的长子姜庆也是智勇双全,他们坚守领地,就是不出战,任凭我们百般骂战,他只佯佯不睬。末将亦无可奈何,所以在下就打算先寻找战机,等时机一到再做打算。”
阿拉达听说,点一点头道:“这也怪你不得了。羌族也是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以箭称雄,若是死守,他们的箭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
突然,“报!”一个探马的声音由帐外传了进来。
阿拉达挥手让探马进来。
探马躬声禀报道:“汉人的人马已经来到了羌族,在离我军以南的三十里处安营,人数大概六万人。”
阿拉达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高声叫道:“先锋听令。”
吴奇上前打拱道:“末将在此听候调遣。”
阿拉达道:“你可自带本部人马,于今夜二更时分,悄悄赶对方汉人的军营,趁汉人远来不及防备,强行攻打,便宜行事,万事小心在意,本王这里随后就会让士兵前去接应。”
吴奇领令而去。阿拉达又点族中勇士幸力、哈狼、石庆龙、石庆豹,“各带兵三千,前往汉人营寨接应吴奇,只要汉人一中计,诸位就分兵包抄攻打,不得有误。”
四将答应.领令而去。
**************
却说,那庞统在羌族受到了强烈的欢迎,为此羌族还刻意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欢迎宴会,来款待他们。
庞统吃饱喝足后,就在帅帐中思考着破敌妙计。
匈奴不同于其他各族,匈奴人虽然在草原长大但是他们打仗并非象其他部落一样.靠的是勇力,决大部分的匈奴人,都是依靠计谋来取胜的,这也是匈奴的部落能在草原上一方独大的主要原因。
庞统一时间也无法想到什么妙计,心烦之下,就灌了几口酒,想让脑袋静一静,猛听帐外一声雷响,如同天崩地裂之势,好不吓人。
庞统顿时心头一跳,想道:“匈奴人最善于的就是夜袭,我军千里赶来,人人都有疲态,万一匈奴乘机夜袭,我军虽不至于残败,但在羌族面前就会威严扫地。”
想到这里,便急急打起聚将鼓。一声鼓响,但见那些帐下众将,纷纷进帐,向庞统请令。
庞统布置了一番,这才放心下来。
时间一久,正是二更,恰是吴奇带了本部人马到了营外。
吴奇见营内防守松懈,一声呐喊,领大军朝正营冲去,吴奇身先士卒,手持大斧,飞马而行,那些番兵,一个个随后上来,势不可当。
吴奇舞着大斧对着帅帐冲去,路还没有奔至一半,吴奇突然连马带人颠下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