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阅兵-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参加开国庆典大阅兵的这辆〃功臣号〃坦克已进入了军事博物馆的兵器馆,它既是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又是解放军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9.参加4次国庆阅兵的骑兵老战士
凡参加国庆阅兵的人都这样认为:在军旅生涯中,能参加一次国庆阅兵,就是一生的光荣。可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骑兵部队中,竟有一位参加过4次国庆阅兵的华北骑兵旅老战士——俞占武。
那还是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大决战阶段,俞占武所在的华北骑兵旅在配合东北野战军取得辽沈战役的胜利后,又参加了平津战役。当解放军以摧枯拉朽的攻势席卷华北大地时,俞占武所在的骑兵旅于8月1日参加了在原察哈尔省会驻地张家口市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2周年活动。在这次庆祝活动中,俞占武带的骑兵班进行了马上对刺、马上射击、马上救护等科目的马术表演,受到军区首长、部队及群众的一致好评。此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
正是由于这次出色的表现,没有几天,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华北骑兵旅立即赶赴北京郊区孙各庄一带,组成骑兵方队,进行开国典礼的阅兵训练。这一决定给骑兵旅指战员带来无比的惊喜:他们将要跨上战马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其他领导人的检阅!
幸福与艰苦相伴,荣耀与辛劳相随。骑兵的训练难度很大,因为既要训人,还要驯马。所以,骑兵方队的训练比其他方队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和辛劳。尤其是总参训练部和原苏联顾问团负责人员,要求极其严格,标准极高,每天训练8小时,从人员的索质和技能,战马的体能和技能等,都需进行全面的严格训练。从8月初到9月底,经过50多天的训练,另加几次预演,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
国庆大典阅兵式开始了。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朱总司令检阅了各军兵种受阅部队。尔后,宣布分列式检阅开始。
各军兵种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当骑兵方队进入阅兵线时,大家又紧张又激动,生怕有个闪失。军乐队奏起了《骑兵进行曲》,此时大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连长准确地发出〃向右看〃的口令,骑兵方队官兵的头整齐转向天安门主席台,行抱刀注目礼,团长、政委、连长、指导员行劈刀礼。
这时候毛主席和各位首长向骑兵方队挥手致意,观礼台上的代表们和现场的人民群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听到连长喊〃向前看〃的口令时,骑兵方队已经顺利、有序地通过了天安门主席台。大家紧张兴奋的心情这才平静下来。
阅兵结束后,阅兵总指挥部对受阅各部队进行了评比,骑兵部队被评为第二名,名列海军部队之后,同时给每人颁发了一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
每当回忆起这一幕,俞占武老战士的脸上总是现出欣慰笑容。他认为,自己的骑兵生涯中,最光荣、最自豪的一刻就是参加了开国大阅兵。驰骋疆场万里,挥刀所向披靡,革命战士的青春,一刹那在天安门广场浓缩升华,这真是无比的幸福。
继开国大典阅兵后,俞占武老战士又于1950~1952年连续三年参加了国庆阅兵。而这三年的阅兵,一年比一年要求高、一年比一年要求严,人员、马匹的装备也一年比一年好。从1950年以后,战马全部挑选骟马,由黑、红、黄三种颜色的骟马组成三个骑兵方队;淘汰了破旧的木鞍,换上了牛皮制作的新装备;参训人员的装备也逐年提高,武装带,子弹盒,马靴都是牛皮制作,枪支全改为〃7。62〃步骑枪。1951年和1952年,俞占武也由骑兵方队的班长升任骑兵方队的带队指挥员。1952年国庆检阅完毕,阅兵总指挥部又给参阅人员每人颁发了一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两枚纪念章与四次国庆阅兵成为他戎马生涯的最好印证。
7。脚踏着祖国的大地(6)
13.未能参加开国庆典的国徽
国家必须有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是国家的象征。然而,在世人瞩目的开国大典上,人们听到了雄壮的国歌,看到了高扬的国旗,却没有见到庄严的国徽。原因是国徽没有按时设计出来。
其实,国徽的设计工作也是早在建国前的1949年6月15日,由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承办,同国旗、国歌等项方案一起发布征集启事的。征集启事不仅简略阐释了国徽的重要意义,还对应征的国徽提出要求:
(甲)中国特征;
(乙)政权特征;
(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同时,要求应征者必须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征集日期截止至8月20日。
征集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仅一个多月,筹备会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就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应征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图案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其中,清华大学营建系的10余个方案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后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先生的方案有一定特色。
此间,朱德总司令也参加了征稿,在8月中旬让秘书也送上了他精心自画的国徽草稿。朱老总胸怀祖国大地,他制作的国徽草稿强烈地表现了以水脉养育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兼顾了四面八方。图案的底边为四条黄色曲线,分别代表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这是横贯中国的主要水系,黄线的上面飘扬着一面红旗,左上方一颗黄星。
然而,不知是说明不当,还是认识误差,许多投稿者将国徽误为国标,或想像成普通的证章和纪念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致使所有投稿者绘制的所谓国徽图案均不足以表征国体。
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顾问审阅后,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朱德总司令的图案也不能采用。
这种结果是筹备会所不曾想到的。
开国大典在即,如果没有合适的国徽似乎说不过去。尤其对一些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们,不少人既是国徽图案的应征者,自己也做了多幅国徽草稿,同时又是审选国徽草案的专家。这样的结果于情于理都无法接受。
于是,大家围绕900多幅国徽图案草稿进行热烈的讨论,决定请张仃、钟灵俩人综合现有图案的优长,重新设计了几幅国徽图案,并印制成《国徽图案参考资料》,报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审阅,提出修改或设计意见。
到底用什么方式表现新中国,专家学者们绞尽了脑汁。许多人都提出了系统的意见,还有人形成了专门的论证报告,但大家的意见相去较大,谁都难以说服谁。为此,第六小组的成员和专家又专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改意见。
最忙的要数张仃和钟灵了,一有新的意见,他们就要认真研究,尽量在设计稿上体现出来。具体形成多少样稿,修改了多少遍,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
然而,还是没有设计出大家认同、满意的国徽图案来。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新政协会议马上就要召开。国徽评选委员会考虑到国徽事关重大,草率不得,马虎不得,而眼下又确实没有比较理想的图案,便建议在新政协大会上暂不决定国徽。
这个建议得到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的同意。
8。脚踏着祖国的大地(7)
然后,这个意见报到了毛泽东处。
9月25日,毛泽东在新政协会上表态:〃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决定。〃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事情也只能这样确定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政协大会主席团的决定,仍由马叙伦、沈雁冰和原新政协大会国旗、国徽、国都、纪年审查委员继续担任制定国徽的任务。周恩来直接领导这项工作。
国徽的使用虽然可以拖后了,但质量要求反而更高了。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周年国庆时使用上高质量的国徽,周恩来指示要多吸收一些专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设计。
为此,清华大学营建系专门成立了国徽设计组。组长由梁启超先生的儿子、营建系主任梁思成亲自挂帅。参加成员主要有建筑学家林徽因、画家李宗津、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高庄、张仃、张光宇、周令钊、张正宇等人,由钟灵负责联系。
中南海的待月轩,是专家们经常讨论和修改国徽图案的地方。他们常常为一些设计思想展开热烈讨论,有时还发生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好在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争论过后,感情依然融洽。
在设计和制作国徽图案的过程中,他们还广泛地吸收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查阅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资料,最后形成了以三类内容为主体的一批草图。即:
张仃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
周令钊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体加国旗五角星的图案;
梁思成等人设计了以民族形式〃璧〃为主要内容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的图案。
三类图案共二三十个方案,最后全部送交到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审定。
常委会极其认真地进行了讨论研究,反复比较了各种方案,结果认为仍然都不够理想,不够恰当。这有点始料不及,也使国徽的制作一波三折。最后,常委会多数人觉得周令钊等人设计的图案有可取之处,可以以此图案为主进行修正。
根据常委会的意见,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在一起进行了反复研究。大家感到,1950年的国庆日益迫近,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在国庆时把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还是要设计两套方案为妥,以保万无一失。于是,专家和学者们分成了两个设计组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精心设计。梁思成、林徽因身体出现了不适,但他们坚持抱病参加设计工作。
每个人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决心拿出最美好的设计,为祖国争光。这一次,专家和学者们冷静地把国徽图案设计以来的所有方案、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了设计的主体思想,并对图案应包括的基本构件进行了研究。最后,两个国徽图案设计小组确定了国徽图案必须体现的核心内容。
9。脚踏着祖国的大地(8)
紧张的设计工作一刻都没有停息,也不敢停息。很快初步方案又形成了。一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是:用齿轮、麦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另一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是:把天安门作为题材的一部分设计进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以天安门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开国纪元的象征。
两个方案比较起来,各有千秋。仔细品味,均含深义,各有道理。
两个小组都没有停留在核心设计内容上,他们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发。
清华大学设计组,坚持以〃中国特征〃为主旨,从这一要求出发,在图案的色彩上动了不少脑筋,他们选定了使用红色和金色作为图案色调的基本组合,充分接近中国民族传统的色彩情素。
从中国人的传统意识看,红、金两色是中国人眼中最高贵的颜色。红色体现我国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传统,但凡喜庆,大红灯笼高高挂,或者大红彩幅耀庭前,红色可以最充分地显示热烈、生机与活力。金色体现华贵富丽。在封建时代,老百姓连穿黄色调服装的资格都没有,只有王公大臣才有条件做一点带黄边的服装,真正的黄袍加身只有皇帝一人。由此可见,金色亦即金黄色表现着高贵。金红相间,互为衬托,也确实可以增加图案的瑰丽多彩。
为了使国徽从形式上更为庄严,清华大学设计组决定把天安门画成正立面图,把象征我国政权的五星红旗作为天空背景,端正地放在国徽图案的正中轴线上,左右对称,用以体现中华民族庄正、坦荡、轩昂的气质。
在造型上,两个设计组在设计过程中还参考了各国国徽图案,并对我国古代的铜镜、玉璧、玉环等礼仪文物的装饰纹样及工艺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借鉴。
国徽的设计,成了中国当代美术水平的考场,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美术大融合,这是中华民族美术史上一件值得大书的艺术盛事。
两个组的专家、学者,经过将近半年的辛勤努力,对数十个设计图案反复比较、精心研究,最后各自完成了一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图案,一幅穷尽了当时艺术大师们智慧的图案。
送审前,梁思成先生久久端详自己领导设计的图案,心中感慨万千。他觉得,一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千万般辛苦化作了结晶,图案可以堪称绝世精品。
1950年6月,新生的共和国,气象万千。夏日的北京城,生机勃发。6月20日晚,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这次讨论是周恩来亲自主持的。
当时送审的两个方案,即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设计的国徽方案用放大模型并排挂在一侧的墙上,让政协委员们审定。两枚国徽图案的边沿部分大致相同;中心部分,中央美术学院方案的天安门是透视图,红墙绿瓦,大圆柱,前面是金水桥、鲜花,上面是蓝天;清华方案同样有天安门,不过是立面图,而且推得很远,天上是国旗的五星图案。
两个成果,两幅图案,两般寓意,两种风格。参加审定的委员们也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田汉为首,赞成美术学院的方案。认为〃中国特色〃鲜明,民族色彩浓重,表现直观,意境深远。一派以张奚若为首,赞成清华的方案。认为构图简洁,表征突出,国体特征明确,大气庄重,有时代特点。
周恩来认真地听取大家意见,并不时向专家们询问一些细节问题,鼓励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便使国徽的定型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见李四光同志坐在大沙发上,凝视着对面墙上的国徽模型沉思不语,知道这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便点将要李四光表态。
早已深思熟虑的李四光觉得两个图案各有千秋,但他倾向于清华的国徽图案。直率的科学家例来不会含糊其辞,也不会搞什么外交辞令。听到周恩来点将,立即开口说:〃我看这个好!天安门广场宽广,五星红旗布满天空,够气派!〃
李四光的回答正中其意,〃我也觉得这幅好。〃周总理笑着回应。
10。脚踏着祖国的大地(9)
一石激起千重浪。李四光的看法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都对清华的方案予以首肯。
周恩来综合了一下意见,决定以这幅图案为基础继续加以修改。他还建议将麦穗设计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提起麦穗,这里还有一段历史渊源。那是1942年冬的重庆,在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话会上,重庆郊区的农民送来了两串颗粒饱满的麦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麦穗显得金光灿灿,一位同志由衷地赞叹道:〃真像金子一样!〃
宋庆龄同志接着说:〃它比金子更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当时,周恩来也在茶话会上,他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粮食是人民的命根子,我们又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等到全国解放后,我们一定要把麦穗画在国徽上。〃周恩来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
在设计国徽图案之初,周恩来就提出了图样中要有麦穗的建议,在最后审查阶段又一次提到麦穗,终于遂愿其中了。
委员们统一了意见之后,又由梁思成等人执笔,经过反复修改绘制出一个既有中国特征,又庄严富丽、大家都满意的国徽图案。
6月23日,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经会议审查,同意国徽审查委员会的报告,通过了国徽审查委员会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核准公布。
当然,在这次会议审查国徽图案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幅图案的设计还不够理想,应当设计得更好。
在提出反对意见的委员中,以张治中先生的意见最为直接、鲜明。这位因国共和谈破裂,被周恩来挽留下来的政协委员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明确指出:〃国徽的背景和大前门香烟的背景相类似,使人看了有不够庄重的感觉。而且天安门是封建遗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筑物,而国徽则是永久性的,是否考虑用别的东西代替?〃
讨论的结果,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客观而论,张治中在国徽问题上的看法不无道理,是否有雷同于大前门香烟的图案也许问题不大,但封建遗物却令人深思。
非永久性也颇含卓见。遍观世界各国国徽图案,以历史建筑物为内容的虽然也有,但是很少。特别是以封建王宫为内容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多见。只能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特点。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说明指出,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创作的,兼具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1。脚踏着祖国的大地(10)
1.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
2.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颇具〃中国特征〃。
3.以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麦穗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绶带紧结齿轮和麦穗象征工农联盟。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颁发施行国徽的命令。同日,全国各大报纸刊登国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黄宗江据此绘制的〃国徽方格墨线图〃和〃国徽纵断面图〃。至此,庄严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终于诞生了。
国徽图案通过后,还需制作国徽浮雕图案。清华大学营建系的高庄,有幸接受了这项光荣的任务。高庄首先对平面的国徽图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是重头的,杂乱的;红绶的飘带,缺乏来龙去脉,且有城墙不正的感觉。高庄认为,作为新中国及其政权的象征,这样的图案未免显得有些凌乱、涣散,缺乏庄严气魄和凝聚力,且天安门还有某种不稳定感。他决定进行修改,力求图案的艺术性和政治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高庄从琉璃厂文物商店自费买来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等物,进一步研究借鉴我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规律。几乎接连四十多天,他在强光下夜以继日地用泥巴、石膏等反复塑造,连自己孩子的饮食和学业都置之不顾,特别是他的右眼还被灼伤,并一度失明。但是,这些都没能影响国徽的雕塑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构思,精心比较,高庄把稻麦改成分行并列向上,赋予其刚柔相济的不同性格,象征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共存,象征中华民族的蒸蒸日上。红绶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其他的地方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国旗上五角星的距离等。
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统一,庄严大气又自然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时代精神。
然而,高庄万万没料到,当他把这模型送进了中南海,有人竟说他这是〃违法〃的,因为原图案是经全国政协和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毛主席举了手的。
这时离国庆一周年虽然只剩下一个来月,但他必须按原图案重做,并在一周年前夕如期挂上天安门。
遭到严厉打击,高庄得了轻度脑血栓,面部瘫痪,双目一大一小。尽管如此,他在不得不按照原图案重新塑造浮雕的同时,仍直接上书毛泽东并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阐述自己的修改意见。
周恩来总理得悉此情,一边设法使政协有关会议通过高庄的修改图案,一边委托彭真与康克清去清华园向高庄当面亲切慰勉,肯定其精心构思和对党对国家的一片真诚。这样,才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的朋友们看到了今天这样端庄、严整、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政务院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会讨论国徽图案时,高庄在会上说:〃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种愿望,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崇高的民族之魂和时代精神,希冀把我们国徽的艺术性提高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
国徽的设计和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着许许多多设计者的心血,饱含着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对新中国的一往情深。每一个参加国徽设计的人,在人民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6.红军时期的一次盛大阅兵式
1931年11月,古朴的江西瑞金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到处散发着喜庆的气息。翻身做了主人的广大群众,都在喜不自禁地传播着一个消息,而这个消息比过年还要令人兴奋,那就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