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中晚期已经形成内阁负责制,阁臣的决策权甚至超越了皇帝。
    大权在手的阁臣根本就不懂如何运用战略性手腕,更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敛财,二是党争。
    阁臣根本就不允许武人做战略布局和行动,而武将也只能被阁臣的指挥棒牵制鼻子走。若是能出一大批高瞻远瞩的阁臣也就罢了,偏偏那些阁臣至少有九成是在瞎指挥,或者借着这个指挥权去打击武人。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虽然被崇祯碎杀,可是袁崇焕对待武人的手段却流传下来,一度发扬光大。仿佛不把武人唬的服服帖帖就不算是个合格的阁臣一样。
    作者有话说:作者本人不是袁粉,也不是袁黑,无意在本书中讨论袁崇焕的是非功过。但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有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就算是毛文龙有一百个该死的理由,也应该有朝廷审理定罪之后再杀。何况毛文龙的罪行根本就不当杀。
    另:懿安宫本是前朝皇后也就是崇祯他嫂子的住所。后来朝廷财政紧张,就把坤宁宫分割成好几个“小宫殿”分住,而前朝的皇后就把自己的住所让出来给现在的皇后用……史实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正文 第三十六章 钱都去哪了?(求票)
     更新时间:2009…9…18 9:36:25 本章字数:2584
    一直在旁听的崇祯似乎从李四的话里话外听出了什么,眉梢微微一挑,终于没有说话,面色如死水一般的继续旁听。
    既然战略性的东西都是阁臣制定,那么作为武人的人物就去执行这个战略,也就是说思考如何打仗。
    李四尽量让自己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好让十几岁的太子能够明白:“作为一个放眼战场全局的指挥,首先要保证足够并且到位的粮秣银钱,也就是后勤必须要得到保障……”
    “说的好,”崇祯皇帝终于开口大赞一声。
    对于这一点,崇祯的体会比谁都深刻。
    上一次满洲人借道蒙古南下,而大明边防军根本就没有抵抗。外敌入侵官军束手,面对这样空前绝后的笑话崇祯皇帝立刻暴跳如雷,下旨严办边防领军人物。
    但是那个眼睁睁看着敌人入侵的领军大将比崇祯皇帝还要理直气壮,连自辩都省了,直接上奏章请饷,并且索要朝廷拖欠的往年军饷。
    没有军饷怎么打仗?在去年的军饷还拖欠的情况下,我能保证边防军没有一哄而散已经很对得起大明了,皇帝你还想治我的罪?
    偏偏这种匪夷所思的论调还得到很多朝臣的支持,于是大家开始乱哄哄的讨论筹饷的问题,而满洲人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对于后勤,李四也只是理论上的重视,而崇祯却有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
    可是哪里还有钱?哪里还有粮?
    “圣上。朝臣们不同意再加税。这是他们上地条陈。”老太监王承恩挑帘子进来。递给崇祯一个折子。
    崇祯素来勤政。批阅奏章从来部分昼夜。只要是有重要地事情。即使是在皇后地床上也会立刻爬起来办公。反正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念”
    “自太祖皇帝扫荡鞑元。我朝奉轻徭行薄役……今天下大灾。人竞相食……田赋再赠。与桀纣之暴何?顷加赋至一石零二厘。市井小民生之何如?此不为逼民为贼乎?……”
    朝廷是不能一再加赋地。现在地赋税已经很重了。皇帝你再加赋就是逼着老百姓去造反……等等等等。反正是漂亮话都让朝臣们说尽了。而崇祯还被安上个暴君地头衔。
    有明一朝。尤其是明地中晚期。清流言官屁地事情不干。就是会故作惊人之语。大骂皇帝曾经就很流行。毕竟这样可以落下清官地名声。皇帝还不能因为这个处罚你。否则皇帝就是暴君。
    “够了,”崇祯很没有风度的拍案而起,厉声道:“不加赋如何有粮饷剿贼?加赋又是逼民为贼?怎么这些个臣子总是有理?怎么我就总是桀纣之君?太祖之年,八万万五千万田地就成鼎盛国力,现如今田地翻倍,田赋减少四成,怎么还是这般光景?”
    朱元璋的时候,田地比现在几乎要少一半,就有进大漠追杀蒙元的实力。现在田地多了反而更加穷了,穷的皇帝连给儿子讨老婆的钱都拿不出来,穷的前线上兵丁坐等军饷……
    崇祯就是想破了脑袋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
    “陛下,今年来天灾不断……”周皇后小声的提醒。分明就是在说:皇帝呀,这怪不得你,是老天降灾的缘故……
    一直以来,李四就认为是崇祯时期的横征暴敛逼反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才明白那完全就是满清故意的栽赃。
    以刀把村这样的北方村镇来说,田赋是每顷六十一斤的基本税,加上平银徭役等各项杂税,折合成粮食之后差不多不到一石。
    每顷地不到一石的税率,折合每亩八斤都不到。
    还是以刀把村为例,同样是经历过严重旱灾的,粮食减产极其严重,单季亩产在一百四到一百五十斤上下。若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亩产量在二百四五十斤甚至更高一点。
    同样以老路家为例子,家里租种的二十多亩即使是在这样的灾年也有三千多斤的总产量。一百多斤的田赋完全缴的起,甚至完全不影响生活。可要不李四出现,老路一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勉强饿不死罢了。
    往年间,老路家里能有四百斤余粮就值得放鞭炮庆贺了。
    田地里收获的粮食是三千多斤,缴纳给国家的是一百多斤,而老路一家只能吃到四百多斤,剩下的那两千多斤哪里去了?
    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这八斤粮食,逼的大明烽烟四起,逼的一个个李闯王高闯王揭竿而起,逼的大明朝拿不出钱粮防范外族,甚至逼的堂堂大明皇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就是为了这八斤粮食,让崇祯承担着横征暴敛的骂名。
    八斤粮食不可能真的逼反了天下。
    不要说富庶的江南根本就不在乎这么点田赋,就是在刀把村这样的北方村镇,人们也不认为朝廷的田赋很重。
    钱粮朝廷没有收上去,农民也没有留下,甚至在饿死和造反的边缘挣扎。
    那么多的粮食哪里去了?
    十几亿亩田地,两万万农民所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李四心里很清楚。
    “万岁,微臣所在的小村子同样也的遭受旱灾的,每亩能够产出粮米有一百四十余斤,缴给朝廷的田赋不到八斤。农人自己能够留下的口粮每亩二十几斤而已。”说到这里,李四刻意把语速放的很慢,几乎是一字一顿的在说:“其余的一百多斤都是佃户缴纳给地主的地租。”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七成的地租已经是理论上的极限,有地方高达九成。更有甚者,农民把所有的物产都缴给地主之后反而会欠下地主的租子。这样的情况之下,不造反就只有饿死。
    是饿死还在造反?农民自己会做出合适的选择。
    李四的意思就是:大明朝并不穷,穷的只是老百姓和皇帝,几乎所有的财富都攥在士绅地主和官僚的手中。
    而官僚地主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已经到了极限,朝廷再想加一丁点的税也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反对加赋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能落下为民力谏的好名声,不争抢着反对就有鬼了。
    半夜更新,求票冲榜,谢谢。
    正文 第三十七章 骑兵不是那么简单的
     更新时间:2009…9…18 9:36:26 本章字数:2857
    俺更新的很勤快了,读者大大们投票吧,泪流满面的求票哇。故事开始:
    “四叔,这回你给太子都讲了啥?”
    每次李四进宫回来之后,老路家的一对二女立刻就围拢上来询问,好像这个四叔给太子讲授的一定是旷古未闻的精辟言论,而这种精辟言论老百姓一定很难听到。
    娥子给李四斟上一盏子热茶水,路涧这个憨后生也机灵的给这个四叔装好了烟。
    宫里头不让吸烟(民间虽然吸烟的已经很多,但是朝廷曾经的禁烟令还是没有撤销的),四叔一定早就憋坏了吧。
    “也没有讲啥,归拢起来还是说的钱粮二字……”狠劲的吸一大口,淡淡的说道。
    “怎么总是讲钱粮?那太子千岁听的不腻么?”和太子同龄的娥子都听腻了这两个字,不知道太子是不是对这俩字有兴趣?
    “太子早就听腻了,他更喜欢听咱们斩杀皇太极的战斗。”和所有少年人一样,即便是努力装出少年老成的太子朱慈烺对李四讲授的那一套也是兴趣缺缺,能够理解的就更少了,更多的时候是央着李四讲一讲打仗的激烈和战事的热血。
    “钱粮后勤就真的这么重要?”路涧闷声问:“咱们打败了满洲披甲兵,靠的是四叔指挥有方和兄弟们敢死敢拼,也没见用什么后勤给养……”
    “你知道个屁。”对于儿子的浅薄,老路从来就缺少足够的耐心,一般都是直接开骂:“饭都吃不饱有力量打仗?潮河所的兵也是会用刀枪的,怎么被满洲人撵鸭子一样的追着打?”
    身为老兵的路丙寅最明白后勤的重要性,要是大明的边防军有足够的粮饷,满洲人不可能打进来。
    “嗯。无论是咱们还是满洲人。当敌我双方都有强烈地战斗意志。尤其是在狭路相逢地时候。更多是考验单兵能力。涧儿你想想。要是没有足够地粮秣军饷支撑。训练都是很大地问题。单兵能力如何保证?”李四象个真正地老师一样循循善诱:“说起大规模地兵团式作战。对后勤地依赖就更大了。”
    “我当兵地时候。勉强能够做到三操三会。现在地兵就难说了。没有钱粮还训练个屁呀。”早年间地辽东军算是比较能打地。也不过保持每月训练三天。再要加大训练强度。给养就跟不上了。
    最简单地例子就是训练地时候要加餐。要加平伙钱。没有钱怎么训练?
    “咱们护村队见天训练。见天有肉吃。要不然你们能扛住满洲披甲兵?”路丙寅说道:“之所以能够打败满洲披甲兵。最根本地原因是你四叔一直在准备……”
    “既然太子根本就听不进去四叔讲地这些个道理。那四叔还讲这些有啥用?”娥子一直弄不明白这个问题。
    “有用地。绝对有用。”作为哥哥地路涧深信四叔不会做劳而无功地事情。
    从组建户村队开始,一直到打败满蒙联军,这个四叔所做的一切都透着深沉精密的计算。关于这一点,路涧从来就很服气。
    “有啥用我怎么看不出来?”娥子虽然懂的不多,却有打破砂锅的执着。
    “你个乡下丫头要是能看出来就怪了,你四叔是神佛一般的人儿,他做的事情你是不明白的。”老路也看出来了,这个大智如妖一般的李四是在布局。
    对,就是在布局。
    李四好像早就料到村子会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刻,所以才未雨绸缪的组建户村队,更是不惜血本的在这支武力上投入人力物力,终于在关键时候凸显起作用保住了村子。
    斩杀皇太极让户村队和李四本人名对天下,但是老路现在想明白了,死在李四刀下的那个倒霉鬼绝对不是皇太极。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满洲皇帝换成了个小娃娃,而皇太极的到底是怎么死的连满洲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只有相信李四真的杀死了皇太极才能给这事情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后来朝廷也证明李四缴获的那柄短刃确实是皇太极的随身之物,再加上满洲稀里糊涂就换了皇帝和满洲人语焉不详的描述皇太极的死因,才塑造了李四这样一个英雄。
    身边这位低头抽烟的兄弟好像已经料到时局的发展,并且在利用这种发展谋划一个布局。
    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布局
    至于李四布下的这个局到底有多大,就不是他路丙寅的眼光能够看清楚的了。
    在路丙寅的心中,拥有这种能力的传奇人物不是没有。
    未出草庐就三分天下,大智近乎妖的诸葛孔明就是其中之一,再一个就是传说中能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朝开国功勋刘基刘伯温。
    诸葛亮和刘基已经被种种传说神化,人们都认为这二人是什么仙人转世。路丙寅才懒得去信这种扯淡的转世之说,但是不能否认这两个古人确认拥有平常人不具备的超前智慧。
    显然李四也拥有这种如妖一般的大智慧。
    “其实吧……我是说这天下虽然都是皇帝家的,可银钱粮食都在地主和官老爷手中,怨不得皇后连是住的地方也没有。”路大嫂从来就认为皇后是全天下最富贵的女人,听李四描述了崇祯一家人的窘境之后反而十分的同情。
    这样的女人见识有限,但是她每年都要缴田赋和租子,深知官僚士绅每年的收入是国家收入的十几二十倍……
    “大明朝这么大,花钱的地方多了呢,这个家不好当。”路大嫂以自己的思维考虑着:“要是能把士绅官僚手里的财富拿过来,就是有十个李自成再加十个满洲,大明朝也能轻轻松松的平定他们三五个来回吧……”
    士绅官僚阶层所摄取的财富远远多于大明朝廷的财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崇祯登基之初,立刻就铲除了九千岁,让颓废的大明朝民心士气为之一振,而崇祯在民间的威望因此也高的很,大家都指望这个皇帝能够中兴大明呢。
    当年的魏忠贤把持朝局,操控东西厂,势力无孔不入,不也被新皇不动声色的铲除?
    不得不承认当时铲除魏忠贤极其党羽,崇祯确实玩的漂亮,展现出莫大的魄力和能力。
    动士绅阶层?
    就算是在路大嫂心中英明神武的皇帝也不敢。
    稍微撼动一下士绅官僚的利益比铲除一百个魏忠贤还要艰难。
    历朝历代,士绅官僚都是整个王朝的基础核心,和他们作对从来也没有好下场。轻则被官僚联系起来更换一个比较听话的最高统治者,重则直接改朝换代。
    “谁也不敢动士绅官僚的,皇帝更不敢。”李四微笑着对路大嫂说明这个核心问题。路丙寅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个问题不那么简单,很粗暴的把老婆拉到一边:“一个娘们儿瞎扯啥的国家大事?这种事情也是你能操心的?赶紧把炕烧暖了去,我还要和李四兄弟商量建设骑兵的事情呢。”
    正文 第三十八章 财神其实是个穷光蛋
     更新时间:2009…9…18 9:36:27 本章字数:2912
    说起骑兵,可让路丙寅费劲费到家了。
    在上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满洲人一百多匹战马和相当数量的铠甲,在见识了满洲披甲重骑的威力之后,很多人对建设一支骑兵抱有极大热情。
    路丙寅这以辈子从来也没有骑过马,更加不用提护村队的那些毛头小伙子了。
    有了骑兵的装备之后,满以为可以训练出一支风驰电掣纵横驰骋的马上劲旅。真正上手之后才知道,美好的想象和事实竟然有如此大的差距。
    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之后,大家最多只能够保证不从奔驰的马上摔下来而已,至于保持队型做快速冲锋……想也不要想。
    “骑兵……我看很难。”看着小伙子们在马背上颠着屁股的傻样子,老路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没有三五年的训练,根本连最起码的骑兵样子也没有嘛,我看还是算了吧兄弟,你说呢。”
    世世代代都捏锄头把子的农民和在马背上生活的游牧民族本就不同,没有超长时间的训练根本就是说笑。
    并不是能够骑马就算骑兵的。
    “呵呵,就这样吧,训练的大家都会骑马就算成功了。”李四根本就没有指望能够拥有一支有战斗力的骑兵。
    骑兵需要巨大的财力作为支撑,养一个骑兵的钱粮起码能够养活四个步兵。更重要的是骑兵的训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旦夕之间步兵就能够转化为骑兵那是天方夜谭。
    “有了这个样子也算不错。”李四似乎很满意的对身边人说道:“除满洲披甲重骑之外,还有一种骑兵……”
    “兄弟是说蒙古人蒙古地轻装骑兵?”
    “哈哈。蒙古轻骑更是需要娴熟地骑射之术。没有五六年地功夫弄不出来。”李四指着眼前正在马背上颠簸地年轻人说道:“我说地是骑马步兵。”
    骑马步兵难道不是骑兵?
    李四比大家更清楚骑马步兵和真正地骑兵地本质区别。
    骑马步兵地本质是拥有灵活地机动能力。而不具备骑兵地高速冲击力。说白了就是原始地摩托化步兵。
    随着寒冬地到来。各地明军地日子愈发难过。私卖军械更加肆无忌惮明目张胆。民练中名声最盛地刀把村无疑成为最大地受益者。
    和大明边防军不同,在这个比以往年份更加寒冷的冬季,李四一再督促户村队加紧训练。
    由于天气寒冷,再加上训练强度的提高,小伙子们的生活质量维持在最高的一个水准。纯粮加肉的伙食绝对能让外面随时都会饿死的人们想也不敢想,在以往的岁月里,购置一套青布棉衣裤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精打细算的积攒,在护村队却是人手一套。
    这样优厚的条件直接让许多走投无路的饥民不顾一切的往刀把村涌进。
    尤其是第一场雪(也是这一年唯一的一场雪)降下之后,拖儿带女的饥民完全无视倒毙在途中的死亡威胁,成批成批的涌进这最后的世外桃源。
    在整个异常寒冷的冬季,以刀把村为核心的十几个村子人口数量激增。
    “李兄弟,你……你没有钱了,这……这怎么可能?”
    在这半年里,村民们的财富急剧增长,在年前结算的时候,村中负责账目的几个老者惊讶的发现李四名下的银钱竟然出现了亏空。
    草芝和许多赚钱的产业就是金矿,李大财神可是占据其中三成干股的。村民们个个赚的盆满钵满,都以为李四名下的财富必然是个天文数字,谁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局面。
    从账目上看,李大财神不仅没有一文钱的盈余,反而欠下村子里许多亏空。
    “是不是账目算错了?李兄弟怎么可能没有钱?”
    “定是算错了,咱们把账目再捋一遍。”
    “不必再算了,不会有错的。”路丙寅叼着烟锅子闷声说道:“你们也不看看现在的护村队有多少张嘴?新近来到村子的流民有多少?这些人吃的用的大多是李兄弟出的,能剩下钱才怪。”
    安置前来投靠的流民,维持户村队的训练和装备,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一笔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巨大开支。天气转凉以后,草芝产量锐减,这个最主要的财物来源的减少大半。虽说户村队的开支众村民也承担一部分,终究有限的很。
    这个时候,一心一意求财致富的村民才发现李四承担了多大的财务支出。
    大伙都富了,唯独致富的最大功臣,有活财神之称的李四成了穷光蛋,这让在场的诸人尴尬莫名。
    现在大家都有钱了,当然不能让李四过不去年,很多人顺势提出资助些个。
    能够资助李大财神也是一种荣耀,以后有了发财的路数肯定少不了自己那一份。
    “开了春要起一堂瓦房,别的也没有啥大的花销,反正这么多钱也用不完,李兄弟先借……先拿去用。手里没钱不好过年,总不让里李四兄弟攥着俩空拳头过年的吧。”
    坐在主位的李四忽然说道:“诸如起新房这样的事情必须停止,开春之后田里也不要侍弄了,所有在俩月之内不能见到效益的生产必须停下……”
    刚分到钱的人们忽然被李四莫名其妙的话语惊的呆住。
    虽然现在大家都不再指望田里的那点收成,可不种地怎么成?作为农民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田地抛荒。
    “还有,天气稍微转暖之后,草芝大概还能采收三到四茬。从今日往后所采收的草芝一律储存起来,再不能卖了……”
    田地要抛荒,草芝也不能卖,这岂不是断了大伙赚钱的路子?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
    一向算无遗策的李大财神这是怎么了?
    李四完全不顾众人诧异不解的目光,更不多做解释,还在一条接一条的发布命令:“有钱的人家尽可能的采购粮米骡马等物,金创草药越多越好……”
    原本以为年前的这次财物结算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不想李大财神忽然闹了这么一出幺蛾子。
    “瞎猜疑个甚?李兄弟的眼光也是咱们能看得到的?照着做就是了。”老路的总结性发言结束了这次不太喜庆的聚会。
    外面冷的出奇,踩着咯吱各种作响的积雪,路丙寅忽然问道:“要有大变了?”
    对于这个大智如妖的李四,路丙寅向来信服。今天李四确实反常的言论让这个辽东老弓手有一种直觉:大变在即。
    当年做弓手,要退出辽东二十四堡的时候,路丙寅就接到过类似的命令。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命令就表示将有一场惊天巨变。
    李四笼着袖子低着头,没有回答老路的问题。
    “过年的肥猪都已经宰了,你嫂子嚷着要买新的猪崽哩,你看啥时候买合适?”
    “不必买了。”李四回答的很直接。
    真的是有变故了,路丙寅从李四的话中得到了答案。
    正文 第三十九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