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甲申天变-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几年来,舒城虽然小惊小险不断,始终没有太大的波澜,算是比较安稳了。
    直到今天凌晨,随着一个老熟人的到来,这种安稳忽然之间就被打破。
    老舒城找金求德金县尊的正是东宫修撰姚明恭。
    姚明恭和金求德都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又是一榜录取,是正的不能再正的同年关系。因为二人在早年间都在礼部,这就又加上了一曾同僚的关系,绝对是熟的不能再熟的熟人。
    “太子率军驾临舒城。”
    姚明恭的这个消息让金求德好半晌子才反映过来。
    市井间关于太子的各种传闻五花八门,金求德满满的灌了一耳朵。
    毕竟是大明的老臣,说不为失踪的太子忧心那是假的。
    “要是太子在就好了,起码能够拥江南半壁,起码大明朝的半壁河山不会如今日这般乌烟瘴气……”金县尊也时不时的念叨这些。
    可这都过去半年了,太子还是没有一丝半点的消息,这让金县尊开始相信传言:太子极有可能是葬身于乱军之中。
    老熟人姚明恭忽然来到舒城。有很突然地说太子随后就到。还让金老县尊赶紧迎接。这让金求德有点反应不过来。
    老熟人姚明恭是东宫学官。他地话可信度极高。可是现在已经弘光帝临朝。忽然冒出这么一个大明太子来。确实让人难办。
    为了稳妥起见。金县尊偷偷派人给南京和黄侯送信。
    太子忽然出现。这太意外了。金求德不过是一小小县令。肩膀单薄地不行。担不起这么大地责任。还是等主事地人来了再说吧。
    所以金老县尊采用了自认为最稳妥地办法:先把姚明恭安顿下来。拖时间吧。
    没想到姚明恭早就料到了这点。直眉白眼地告诉金老县尊:“太子驾临舒城并非避祸。而是率虎贲强兵。卯时三刻城门不开。大军立即击鼓攻城……”
    话说的是很好听,其实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现在你要是开门迎接太子,那以后就是首拥之功,要是有别的心思,就是反贼了。
    这种事情,金求德万万不敢马虎,立刻登城观看形势。
    这一看可不要紧,金老县尊几乎晕厥过去。
    城南海海满满都是军队,刀枪朔烁寒气森森,荡起半天的杀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城外竟然铺天盖地的都是军队。只因为天色还没有大明大亮,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其实金求德还是想再看看风头,顺便确认一下是不是真的太子,可人家大军都压上来了,攻城的架势都已经摆开,再说这些就不是迂腐冥顽,而是真真正正的傻子了。
    凭着舒城里那五十杆火铳和二十多条铁尺,武装县衙里的那些捕快衙役是足够,想要守城……纯粹是白日做梦。
    再也顾不得等候南京马士英的指示,再也顾不得等候黄得功黄侯在凤阳和滁州交界处发出来的军令,金求德立刻下了决心:不管太子是真是假,先开了城门再说,万一真要是打起来,舒城连半柱香的功夫都守不住,等各方面的指令达到之后,只怕自己的头七都过了。
    经过一番手忙脚乱的准备,在日头爬到房檐子的时候,终于开门放炮,迎太子驾进城。
    一面日月血旗高高飘扬,执旗的汉子极是雄壮,胸脯子挺的有半天高,看也不看在道旁躬身的金老县尊,威风凛凛的昂首而入。、
    引旗入城之后才是太子仪仗。
    仓促弄出来的几面标旗和驾仪怎么看也是简陋粗糙,可这功夫谁还有心思注意这些,大伙儿都等着看太子本人呢。
    太子朱慈烺面色肃穆,行到金求德等舒城官员身边,只是稍微顿了一顿,立刻提缰而过。
    自闯贼破京以来,山河破碎身如浮萍,如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城池,怎能不叫这位身为大明正统的太子百感交集?
    聚集在这里的人们怕有万千之众,见到太子驾临立刻乱哄哄的跪拜,还有许多人声音都是呜咽的。
    “民心可用呐,我大明子民盼太子之如久旱苗禾之盼甘霖。我大明光复有望呐。”
    “先皇治世垂十七年,兢兢业业临渊而履薄,气运延续自在民心长存。”
    这些东宫的学官们见到如此“万民景从”的胜景,一个个老眼含泪。仿佛只要太子振臂一呼就能重建大明河山一般。
    这些熟读孔孟文章精研圣人教诲的老学究们就爱认这个死理儿:无论是李闯的百万贼军,还是满洲人的雄兵壮卒,哪怕就是身边李四的赴死军,都不过是一时逞快而已。真正要执掌天下恢复大明朝往日的荣光,还是要靠民心。
    “得道多助”的圣人教诲,就是万古不易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李四反而要低调的多,夹杂在赴死军之中几乎不为人所视。
    民心,这个东西就和军队的士气一样,从来就不是天然生成。在这个弱肉强食力强者胜的丛林世界,顺应民心永远会处于被动。真正看清天下大势者会主动制造出民心,甚至操纵民心。
    民心其实就和赴死军一样,都不过是李四改变这个时代的工具而已。
    补破锅的老孙头来的晚,只能看到一大片的后脑勺,还有几杆大旗正鱼贯而过。为了不错过这千载难逢看太子的机会,索性拿修补铁锅的家什垫脚,垫起脚尖往人群里观看。
    那个瘦瘦弱弱的少年就是太子了吧,怎生的如此单薄?作为上天之子的大明皇储不是应该龙骧虎步的嘛?
    老孙头怎么也看不出太子和普通少年有什么不同。
    太子这样的少年人真的能够挽起大明气运?把大明朝的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少年人身上,是不是太没谱儿了些?
    再看太子身后那些手持铁叉的汉子,一个个精神饱满雄壮威武,衣服上的那道通体红线恍如刚刚沥血一般。荡起的杀气如同有形,让人不敢近视。
    也只有见过血的百战雄兵才有如此的气势!
    看见这样的一支虎贲之师,老孙头心里有底了:这才是真正扭转乾坤的力量。
    正文 第九十章 似是而非的道理忽悠人
     更新时间:2009…9…18 9:37:17 本章字数:2855
    天子坐明堂。
    如今的太子也离开了山窝窝,终于进了“明堂”。
    虽然给太子等人安排了还算不错的住所,可金求德还不敢表现的太过殷勤,毕竟现在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明朗。
    南京城里有个弘光帝,这边的小县城里忽然就冒出了个大明正统,任谁的心里也清楚的很:风云将至。
    弘光帝禅位于太子,脑筋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没有这个可能。
    既然弘光帝不可能承认太子的正统地位,那局面就很难说了。
    会不会派兵来攻打?谁也说不准。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号令黄得功黄部,解拿这个大明正统进南京,然后抛出许多“此太子为伪冒”的言论,好平息此事。
    可黄得功原本就和弘光朝有这样那样的纠葛,会不会拥立这个太子依旧是个未知之数。
    当年拥立弘光完全是借助军方的力量,黄得功也算是有功的,可这位靖南侯黄侯爷和弘光朝越来越远也是大伙都知道的事情。
    局面究竟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只有天知道了。
    刚入驻舒城地太子立刻修书两封。让金求德派人送给南京弘光帝和在庐州滁州交界地黄得功。
    金求德捧着这两封书信。就好像是抱着扇磨盘般似有千钧之重。
    虽然不知道书信地内容。但是金求德知道这书信肯定是关于正统继顺地大事。闹不好整个江南就会因为这书信再次掀起血雨腥风……
    无论是哪一方地势力。都不是小小地舒城县尊能够惹得起地。只能老老实实做事夹起尾巴做官……
    “这世道。又要乱呐!”金老县尊提着袍子角出来。看看阴沉地天色。似乎是在自言自语:“按说如今不应该是暴风雨地季节吧?”
    且说李四进城之后。并没有参与太子众地这些事情。而是闷着头清理本县地地籍户档。列出大户士绅地名单。甚至派人统计各大户名下地田地产业……
    金老县尊不大熟悉李四惯用的手段,认为这些不过的寻常之事,也并没有在意。
    不过东宫的那些人对李四的这种做法是熟的不能再熟了,这分明就是以强力手段打击地主士绅的前兆。
    打击或许不能准确的形容李四的所作所为,也许该用清洗才更加贴切。
    如劫匪一般把那些地主大户的积蓄家产抢光拿净,稍有不从立刻就用武力弹压。甚至在很多时候根本就是直接使用武力,比李闯当年的手段更加彻底。
    从京师到庐州,李四和他的赴死军就一直是这么干的。
    虽然东宫这边的人都反对李四劫匪加绑匪的强盗行径,可当时是在迁徙途中,为了保证整个迁徙队伍的利益,为了保证赴死军的战斗力和太子等人的安全,这么做勉强还能说的过去。
    用李四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大户的银钱粮米不能留给闯贼或者鞑子,咱们不抢迟早要落入敌人手中……
    可现如今是在舒城,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再这么干肯定是闹的离心离德民怨沸腾。
    历朝历代,士绅阶层都是最重要的实力派,就算是强硬如太祖洪武皇帝者,也不敢触动士绅利益的分毫。
    当众人听说李四又要搞这一套的时候,即便是杨廷麟这个比较亲近赴死军的监军,也吓的汗毛倒立,赶紧找李四。
    “李指挥,我听说你又在整理地籍户档,这是要……”
    李四叼着个烟锅子,“吧嗒吧嗒”抽的正在兴头上,青白色烟雾缭绕开来,呛人的烟味能顶人个筋斗。
    在李四身后埋首于各种文案堆中的书生正是周文远,或许是已经习惯了这股烟草的味道,仅仅是抬头看了杨廷麟一眼,立刻再次低头工作。
    这个周文远能写会算,在李四手里算是个宝贝。赴死军中多是能杀敢死的雄壮汉子,这样的宝贝可不多见,好几万人里头也挑不出十几二十个来。
    正是这二十来个能写会算的人才在做整理地籍户档的事情,而周文远已经被李四任命总文案。
    虽然周文远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总文案这样的职务,更不清楚这样在大明朝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的官职到底是几品,还是很乐意接受。
    自从加入李四的这个整体之后,不劳作不得食就是最基本的规则,以前还要和乡民一起辛苦劳动,现在有了这个文案的营生做着,清闲了许多先不去说,更重要的这才是读书人应做之事嘛。
    “杨大人不是一直在太子那里忙活的么?我才开始动手你就听说了,好快的消息。”李四根本就没有打算在这件事情上打什么掩护,直接就承认了。
    “太子那边这事情都嚷嚷遍了,我这耳朵里早灌的满满,想不听说都不行。”杨廷麟尽量让语气更轻松,故作随意的拉把坐器坐的安稳了,这才说道:“要是说在以往,咱们赴死军如此明目张胆的抢掠民财还算是有情可原,可如今正是太子争取民心的关键当口,李指挥再这么做……就不怕闹的民怨沸腾?”
    “沸腾?我看谁敢给我沸腾。”李四似乎也意识到话语之中的杀气太过明显,有些生硬把的腔调转了回来:“以前骂咱们的士绅地主还少?大不了一绳子吊起来而已。”
    “如今年在舒城立足未稳,就大肆得罪士绅,就算是有赴死军的强力弹压,终究是不妥。想必李指挥也知道,千百年来这天下就是士绅的天下。没有了士绅地主,光凭哪些穷苦百姓如何能成大事?”
    这也算是很掏心窝子的话了。
    受大环境的限制,当时的贫苦阶层还远未到达觉醒的程度,在很大程度还是依附着士绅阶层,这就是近代以前的社会现实。
    “光是凭借穷苦百姓肯定是不行。“李四首次承认士绅阶层的统治地位:“自然还是要借士绅地主的力道。”
    看来李四也不光是能打能杀的莽夫,起码能够看到士绅的重要。杨廷麟终于舒一口气:“如此甚好,李指挥既知其中利害,当小心维护士绅利益,这天下不能没有士绅的呐……”
    “嗯,你说的对,”李四点点头说道:“所以这回赴死军下手一定要重,要狠,要彻底把赴死军地盘上的士绅打扫干净,让他们永远没有没有翻身的机会。”
    杨廷麟惊的嘴巴都合不拢,想不到李四会有这大的转变。
    刚才还承认士绅地主阶层的重要性,忽然之间就要对其下重手,始终让杨廷麟无所适从。
    李四再装上一锅烟,却不燃火,只是把烟锅在手中把玩,好像那是一个很精巧的玩意儿:“天下士绅的势力已经太大,他们已然会自己寻找更好的出路。天下士绅为了保全自身的既得利益,闯来投闯满来降满。不论是谁只要能够继续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才不管是贼寇还是鞑子,立刻就会投靠过去……”
    正文 第九十一章 不大破咋大立?
     更新时间:2009…9…18 9:37:17 本章字数:3380
    士绅阶层这个盘根错节的庞然巨兽已经有了思维,将自身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只要不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根本就不管天下谁属。
    正是这种凌驾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观念,让整个士绅阶层几乎毫无保留的倒向满清怀抱,因为大明朝已经再也给不了他们什么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有奶就是娘。
    大明朝这个亲娘已经没有奶了,这些龟孙子们立刻就翻脸抄家伙捅了亲娘的后心。
    “如今咱们自保尚且不足,如何能够照顾到士绅的利益?没有利益他们会跟我等志同道合?”李四看着面色青红不定的杨廷麟,知道这个老学究内心在经历天翻地覆的思想斗争,根本就不给他理解的机会:“为了壮大自身,就要夺取一切有可能为外敌所用的资材,这是国战,容不得半点温情。”
    “可是……可是……”杨廷麟也知道眼下事态的严重,理解了李四话中之意,却总感觉哪里不对,好像李四说的那些道理完全就是似是而非,却又说不出究竟是哪里不对:“可是这天下是离不开士绅的……”
    “哈哈,确实很难离得开士绅,就是因为这一点,近三十年来,他们不怕逼的天下皆反,他们不怕外贼入寇,他们更不怕江山易主,因为谁也不能离开他们,因为无论是谁坐了江山,他们都是最有用的。”李四拿出佛家当头棒喝的架势来:“我们已经拿不出什么东西给士绅了,还能指望他们效忠么?只有大破才能大立,我们可以砸烂固有的士绅体系,再建立一个崭新的、效忠于我们的士绅体系。”
    建立一个完全依附于赴死军,并且可以支撑赴死军走的更远的士绅阶层。
    新士绅阶层将捆绑在赴死军的战车上,如果赴死军的势力消褪,他们就会打回原形,由士绅再次转变成贫苦之民。
    若是一直贫苦下去,或许还可以忍受。一旦晋身士绅,又有那个贫民肯回到从前?世间人多是如此,如果从来没有拥有过,那也就罢了。一旦曾经到手过,就再也不想放弃,并且会竭尽全力的想要保住。
    天下财富十有**聚集在士绅手中,赴死军要发展必然是要触动他们的利益,双方是一种天然的敌对关系,不存在任何回旋余地。
    在这个时代。士绅地作用确实很大。但李四已经拿不出什么具有诱惑力地东西来喂饱士绅阶层让他们效忠。唯一地办法就是把肥地流油地士绅阶层连根拔起。然后再造一个崭新地士绅体系。
    新士绅们很自然地要从赴死军家属当中选出。然后才是各种亲近赴死军地人等。
    他们作为崭新地一个阶层。为了保住自己地既得利益。必然竭尽所能地维护赴死军地利益。
    因为赴死军就是他们利益地保证。一旦赴死军战败。他们就会回到“解放前”。
    打造一个全新地、利益于赴死军捆绑地士绅体系。李四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在打实地说干就干。根本就没有理会太子是不是同意。
    这一回不再是抢劫和绑架。而是更直接地以武力破除一个个士绅大户。
    真是应了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士绅屁股底下没有一个是干净的,真要想寻他们的不是,罪名不用搜罗就有很多,“夺取民田”“兼并田产”甚至连“与民争利”这样荒唐可笑的罪名都罗织出来。
    士绅地主要是不“与民争利”,他们还怎么活?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什么罪名,甚至是有没有罪名已经不那么重要,问题的核心就是李四要把士绅这棵千年巨树放倒。
    本着“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原则,那些大户全都被控制起来,一个挨一个的过堂审讯。
    对那些嚣张跋扈又自认有些势力的大户,赴死军更缺乏足够的耐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拿绳子解决问题。
    只几天的功夫,就有四十多个被吊在城头。
    往日里这些风光体会的大老爷们,被绳子套住颈项的时候也会吓的尿裤子,一脚踹下去,也挣扎不了几下就死的不能再死。
    即便是那些给吓的服服帖帖的地主大户,经过几天的审讯,人不人鬼不鬼的回到家之后,悬梁投缳者也不在少数。
    因为赴死军已经查没了他们的家产,抄走了他们的田产地契,几代人留下的产业被赴死军拿的干干净净。
    这根本就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嘛。
    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走上自尽的道路。偶尔出个悍勇之辈,提了刀子去找赴死军拼命,结果城头上就又多一具悬尸。
    生存下来的都是没有胆子自尽,更没有胆量找赴死军拼命的怯弱之辈。这些人没有人势力背景,最多也就是个土地主而已,对于赴死军明火执仗的抢掠,只能默默忍受。
    这批人反而得到比较好的待遇,事后还能分到四十亩好田,依然算是最小的那种地主。(当时地主和自耕农的分界线是20亩)
    如此血腥的雷霆手段,眨眼功夫就把舒城的士绅大户清扫干净,快的让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只不过二十多天的功夫,李四就把士绅势力一扫而光,接手的资材田产无数。除少部分用来安抚亲近赴死军的本地势力之外,一个铜板也不留立刻的分了下去。
    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材银钱,虽然已经分到了乡亲们的手中,可大伙都知道这是赴死军作战所必须的物资,只要赴死军打仗,肯定还是要拿出来的。
    可分到的田地无论如何也是实实在在,这些田产是谁也拿不走的死物。
    舒城一战,准备的说是没有发生任何战斗,赴死军就下了舒城。大伙儿只不过是在战前鼓噪一阵子而已,并没有出多少力气,忽然之间就摇身一变从泥腿子成为拥有田产的地主,这样天大的好处让许多人还不敢相信。
    可手里的地契是千真万确真的不能再真,这些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乡亲们世世代代都是贫农佃户,有一块可耕只田是几辈子人的梦想。忽然之间,这个梦想就实现了。
    美好突然将领的时候,很多人还在掐大腿,掐的越疼心里愈是欢喜,这他娘不是在做梦,是真的。
    赴死军分配土地的时候一如既往的慷慨,有战功的都是以六顷肥田为基础,按照军功的多少往上递增。每多斩首三个,就多六顷良田……
    原来鞑子的脑袋这么金贵呀!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对于几乎所有的人来说,土地远比金银细软更加珍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赴死军中的老兵,大多有辉煌的战功,这就直接导致了良田肥膏之地多集中在赴死军老兵身上。
    最早参加赴死军的那批人,尤其是那些军属,一夜之间就成了地主,这让他们对李四的报效之心空前高涨:
    “我的儿,咱家里有十好几顷肥田了,从你太爷爷的太爷爷那一辈起,咱家就是佃户,如今咱是地主喽。我今天特意给祖宗报了喜讯……”
    “孩儿他爹,咱家里的事儿你就莫担心了。只要好好的打仗就行,隔壁老三家比咱家的地还多,争取来年超过老三家……”
    “舒城的地可是咱家几辈子才有的,舒城要是保不住咱家的地就保不住。列祖列宗给我托梦了,说要你打仗的时候卖把子死力气,要是把地丢了不让你进祖坟。”
    乡民对于田地的那种近乎宗教狂热般的渴望,让赴死军士气爆棚。
    毕竟赴死军是外来户,要想在舒城站稳脚跟,要是保住分到手里的田地,就要和一切敢于来犯的敌人战斗。
    从赴死军老兵的士气来说,不管是黄得功还是绿得功,要是敢过来拿走这些刚刚到手的土地,比刨了祖坟还要不可饶恕,绝对是拼着老命去战斗的。
    那些没有分到田地的,羡慕的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家里的婆娘唠叨个不休,赶着男人去打仗。
    可现在根本就无仗可打,让这些心里窝火的汉子们恨不得现在随便抓住谁去打一仗,好建立战功分取田地。
    士气空前。
    好战之心展露无余。
    正文 第九十二章 把脑袋埋进沙子的肥猪
     更新时间:2009…9…18 9:37:19 本章字数:3023
    南京。
    奉先殿。
    丝竹叮咚悦耳,恍若天籁。
    三十六名身姿妙曼的女子俱是正芳年华,轻展罗袖慢移莲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