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确表示,他对该草案远远不能满意。他特别反对提到国际联盟;并声称这清楚地表明,西方国家想利用国际联盟程序作无休止的拖延,来阻止俄国人所要求的立即而又有效的合作。他说,当玻利维亚或一些别的小国还在日内瓦制造障碍时,苏联不希望受到一个侵略者的轰炸。西兹指出,英国草案提到的仅仅是国联盟约的“原则”,如果连这些都不予以阐明,这项条约就可能被当作一项侵略性的措施,而不是保卫安全的措施。但这种解释是徒劳的。莫洛托夫还批评了关于在执行方法上应协调一致的条款过于含糊其辞;西方国家是在回避俄国提出的三个要点中的第三点,即缔结一项军事协定;而且看来也不象俄国人那样热心于尽快取得具体的成果。他把协定草案的第五条看作是企图捍卫侵略者的权利。当西兹解释说西方国家心中所想的只是接受保证的那些小国的权利时,他反驳说,这是典型的“别有用心”;他把整个建议理解为“别有用心”。既然任何干预都是为了那些小国本身的利益,那还有什么必要去保护它们呢?西兹于是直截了当地说,西方国家承认小国家有权“去限制甚至象军队过境这种友好的干预行动”。
5月30日,西兹同莫洛托夫又举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会谈。他报告说,“争吵得最多的误解”在会谈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清;但在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保证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实际的意见分歧。西兹说,大不列颠不希望“不顾独立国家的意愿,把提供保护的保证强加给它们,这样的保证将会等于是威胁,而不是保护它们不受侵略”。莫洛托夫当即问道,倘若比利时,譬如说,要同德国和解的话,英国的意见是不是仍旧会“昂然不变”。第二天(5月31日)莫洛托夫同法国大使之间的一次会晤,同样给纳吉阿尔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向波罗的海国家提供保证的问题是悬而未决的主要难题。
第六章 莫洛托夫5月31日的演说
在5月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一次演说中,莫洛托夫回顾同西方国家谈判的问题时,突出地谈了同波罗的海各国的关系。莫洛托夫了开始就指出慕尼黑协定并未制止住侵略。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美美尔和阿尔巴尼亚,宣布废除英德海军协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签订德意钢铁公约:所有这一切都是国际形势恶化的迹象。另一方面,英波条约和英土条约的签订,则表明欧洲民主国家开始认识到有必要设立一个和平国家的统一战线。莫洛托夫宣称,苏联已同意“就加强苏、英、法三国的政治关系和组成一个和平阵线的问题进行谈判”。他提到了苏联提出的三项主要条件(缔结一项互助防御条约,向一切与俄国接壤的国家提供保证和缔结一项军事协定);并且说,英法早先的建议没有采纳平等互惠和对等承担义务这一“基本原则”。在这一点上,最近的建议是“前进了一步”,但它仍然被一些旧的观点“团团围住”,例如提到国联的盟约就是一例。此外,在提供保证的问题上,从平等互惠的观点来看,最近的建议“根本就没有一点进展”。这些建议规定,苏联应向得到英法保证的“五国”提供援助,但是只字不提英法援助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这些国家也许不可能抵御一个侵略者来维护它们的中立。“然而,如果位于苏联西北边界上的三国得不到保证的话,苏联就不能对上述五个国家承担义务。”莫洛托夫接着又说,与西方国家进行谈判,似乎并不会妨碍苏维埃政府与德、意的贸易关系。他还指出,现在有希望恢复在春季中断了的与德国的贸易谈判。
第七章 一项英法苏三国互助公约的谈判,6月1日至8月4日
莫洛托夫关于可能同德国恢复友好关系的暗示。无疑不光是一种鼓励纳粹的姿态,而且也是对西方国家的一种要挟,想要迫使它们接受当时正在准备的俄国的一项反建议。6月2日,他把这项反建议交给了西兹和纳吉阿尔。这次采取了把英国的草案重新起草一遍以适合俄国观点的做法。其中更动最大的部分是关于三国条约实施所需具备的条件的定义。它规定一旦由于下述情况而引起敌对行动,各缔约国应即互相援助:(1)三国中的任何一国直接受到侵略;(2)“英、法、苏三国已同意保卫其免遭侵略的比利时、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遭到侵略”;(3)对于为抵抗破坏其中立而请求援助的任何其他欧洲国家进行援助(第一条)。俄国的草案(第五条)还规定这样一项承诺:条约一旦开始实施,三国必须“经一致同意才将缔结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另一项重要更动是:一项“有关援助的方法、方式和范围”的协议必须与主要协议同时生效(第二条和第六条)。
英法两国政府都预见到,要同时签署互助条约和一项三国参谋部会谈所达成的协定,这一规定很可能会使谈判困难重重和旷日持久。然而,当时最主要的绊脚石是,在苏联草案的第一条中开列了所有缓冲国的国名作为接受保证的国家。对于这一建议,有关各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那是无需怀疑的。英国政府认为,要强迫这些国家加入一个苏联所设计的安全体系,从而默认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法国政府对于俄国照会中这一段的含意也感到十分震惊。6月7日,张伯伦在下院就与苏联政府谈判的进展情况作了说明。他说,对于几个主要的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取得一致的意见。英国政府已经可以满足苏联的要求;准备同它缔结一项全面互惠的协定;当任何侵略行动把它卷入同某个欧洲国家的战争时,英国政府将给予全面的军事援助。可是,还有一两个困难问题仍有待于克服,“尤其是某些国家的立场;它们不愿意接受保证,理由是这可能会损害它们希望严格保持的中立国立场。强迫那些不愿意接受的国家接受保证,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这时,英法两国政府对于谈判进展的缓慢都感到不安,正在辩论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快谈判进程。6月6日,西兹接到指示要他回伦敦一行,以便就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磋商。政府希望让西兹掌握了必要的论据,他就能够在谈判中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免得因事事都必须向伦敦请示而耽误了时间。但是西兹因患病不能长途旅行,因此决定派一名特使前往莫斯科协助西兹进行谈判。6月7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了这个决定。第二天人们也知道了这位使者就是英国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威廉·斯特朗(后为斯特朗男爵)。斯特朗曾任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他和西兹一样,也精通俄语。因此他具备很好的条件来执行他的这一使命。但是在国内外都有人怀疑,在这种时刻派一名非大臣级的人物前往莫斯科是否明智。张伯伦曾亲自前往贝希特斯加登、戈德斯贝格和慕尼黑三地会见希特勒。难道这一次张伯伦或哈利法克斯就不该亲自去莫斯科,同斯大林直接接触吗?哈利法克斯确实曾考虑过亲自去莫斯科的可能性。1935年访问莫斯科时已结识斯大林的艾登也自愿前往莫斯科。决定派斯特朗而不派一位英国政府大臣去,这至少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认为不管使者的级别多高,都不能保证谈判一定会成功;谈判的级别越高,谈判失败后的反响就越大;这一决定也可能是受了另一种考虑的影响:如果西方国家不显得急于要达成协议的话,俄国人或许有可能变得更加理智些。这是美国驻巴黎大使布利特所持的看法,他曾在l933…1936年期间任美国驻莫斯科大使。6月6日布利特告诉他在巴黎的英国同行说,如果西方国家给了苏联政府一种它们“正在追求它”的印象,那就永远不要想能同它达成协议。无论怎样,事情似乎很清楚,俄国人对选派斯特朗这种级别的官员为英国特使是感到不满的,虽然这也并不一定会使谈判的结果有什么真正的不同。
斯特朗在6月14日抵达莫斯科。从这一天起到8月4日他被召回伦敦为止,英法谈判代表在莫斯科与莫洛托夫举行了十一次会谈。与此同时,迈斯基在伦敦同哈利法克斯会晤了六次。在这期间,伦敦、巴黎和莫斯科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交换一些条款和条文的新草案、修正案和再修正案。有几个星期,西方政府被俄国人说的话搞得糊里糊涂,就象它们在5月里曾经历过的那样。俄国人习惯于说,在他们提出来的几点当中某一点是最重要的。可是当英国人和法国人勉强同意了这一特殊重要之点后,他们本来希望俄国人反过来也会作出一些让步,这样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就能尽快达成协议;这时他们却发现俄国人过去没有强调过的另一点,现在又被他们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了。因为在俄国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那些点上面,西方国家也最不愿意作出让步,它们于是试图在一些次要问题上让步,以便与俄国人做成交易。然而这样反倒促使俄国人坚持己见,直到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那些主要问题上也作出让步为止。7月20日斯特朗写不了这段在莫斯科“受辱的经历”:“一次又一次,我们提出了一个主张,但一星期后我们又放弃了它。我们有了这样的感觉,就是莫洛托夫从一开始就确信我们将会被迫放弃它的。”在斯特朗看来,这种步步退让使俄国人想起了英、法过去屈服于轴心国的情景,并增加了他们的疑心,以为西方国家只是在同他们玩花招,以便赢得时间来同德国达成协议——谈判进展缓慢更增加了这种疑心,俄国人指责西方国家要对拖延谈判负责。
事实正象斯特朗在刚到莫斯科时和接近离开那里时都曾指出的那样,俄国人在谈判中是处于一个比西方国家有利得多的地位。可以设想,英法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这一既成事实,多少总算缓和了俄国人对于他们的部分西面前线的忧虑,他们因而也就能够坚持他们自己提出的有关其余部分边界的条件了。而且,苏联政府十分清楚它是处于一个关键的地位,因为西方国家如果得不到俄国的帮助,就无法履行它们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承诺。因此,西方国家势必要竭尽全力使俄国以某种方式同“和平阵线”联系起来。苏联政府也晓得英法两国公众舆论中的重要势力正在对他们的政府施加强大的压力,促使政府立即同俄国达成协议。而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却可以不必顾虑舆论。并且不象西方国家政府那样,它还有着选择另一条路的余地。它准备与两个“资本主义”大国进行谈判,这一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苏联领导人都一致认为缔结这样一项条约是最理想的办法。正如西方国家一开始就觉察到的那样,如果它决定要重新回到孤立中去,那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在与英法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它是否真的在权衡比较同英法达成协议和同德国达成协议的各自利害得失,它也还是可以随时继续向德国作试探性的接近,这是它在春天时曾尝试过的。
由于西方国家怀疑俄国的军事实力并对德国的可能提早行动越来越感到忧虑,因此在它们看来,缔结一项三国条约的好处似乎主要在于它能对侵略者起一种遏制作用,因为这个侵略者是一贯害怕两线作战的。法国和英国政府或许过了很久才认识到,俄国人考虑问题要比它们自己实际得多。苏联政府确实曾认为期待中的那项三国条约应具有一种阻止德国侵略的性质,然而,随着会谈的逐步深入,俄国人显示出他们主要关心的乃是怎样加强他们在准备对德战争中的地位,这场战争他们可能始终认为是迟早要发生的。他们决定必须加强西北翼的防御;但在承担义务之前,他们决定要确实知道他们能指望西方国家给予多大援助。7月27日莫洛托夫说:“重要的是必须知道每一方将为共同的事业投入多少个师,以及它们将配置在何处。”在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在俄国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场最严峻的考验,可以由此判断与西方达成协议到底有多少价值。当谈判拖拖拉拉终于告一段落时,西方政府对于俄国人的态度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俄国人的态度从来没有明朗到足以使西方国家对于8月份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事先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而俄国人却从而为他们自己取得了某些肯定是暂时的利益。
与苏联政府不同,西方政府在谈判中还受到下述情况的限制。它们是两个政府,谈判又是在莫斯科,而不是在伦敦或巴黎。很自然,对于某些争论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产生意见分歧后,要取得一致意见常常是不容易的。要两国一致同意在什么时候对俄国的要求作出让步,那也并不容易。如果说博内的政策摇摆不定使得伦敦很尴尬的话,那么英国在象间接侵略的定义这类问题上的固执己见,在巴黎看来也已经危及谈判的成功,而且毫无实际意义。总的说来,法国人仍然让英国人带头进行谈判,在与莫洛托夫讨论时,法国驻莫斯科大使纳吉阿尔在大部分问题上都支持西兹,他也曾提出一些颇有成效的建议来排除障碍。英国政府在这一阶段也没有多少理由可以责怪法国的行动轻率。然而在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法国和英国的报刊上出现了这样的报道,大意是说法国政府准备在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同意莫洛托夫的主张,并敦促英国政府也这样办。伦敦方面认为这些报道(大致符合事实)的出现是由于巴黎方面泄露了消息。
此时,法国政府确实迫切希望能尽快宣布已同俄国达成了某种协议,而对于协定的条款内容则不十分计较,英国政府也希望早日结束谈判。但是对于俄国人的不肯让步,它也几乎是再也容忍不下去了,因此也许是在考虑,如果在某些问题上采取坚定的立场,倒更有可能会获得效果。总之,这时它决定,在间接侵略的定义这个牵涉基本原则的问题上,它再也不能让步了。
在莫斯科会谈的最初四、五个星期中,即从6月中旬到8月初,谈判代表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如何把不愿意接受保证的波罗的海各国和其他一些小国也纳入三国公约的范围?如何把间接侵略的问题写进公约里去?波兰和罗马尼亚对待俄国援助的态度问题还没有拿到桌面上来谈,虽然很清楚,这个问题最后必须得到解决。到哪一阶段才开始谈判和签署一项军事协定的问题,则是到了现在正在检查的那个时期将近终了时,才变得尖锐起来。
如前所述,俄国6月2日的提案中有这样一项条款,即三国应保卫条约中指明的那八个国家免遭侵略。这个提案在伦敦和巴黎两地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因为得到英法保证的那些国家不希望在与俄国签订的任何协定中被提到它们的名字,还因为名单中有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它们并未得到法国和英国的保证,而且,人所共知,它们对接受苏联的保证是极为反感的。西力政府希望用6月6日英国重新起草的、由斯特朗亲自带到莫斯科来的那份三国公约草案的第一条来摆脱这个难题。这份新草案没有提具体的国名,但规定在以下这两种情况下三国将进行干预:一、侵略一个国家,而该国要求援助时;二、“某一欧洲国家”的行动被缔约三国政府“认为危及另一欧洲国家的独立或中立,并已构成对该国安全的威胁时”。莫洛托夫在6月16日第二次会见大使们和斯特朗时拒绝了这个方案,认为还不够恰当。他并且建议,假如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接受保证这一难题解决不了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由于达成协议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暂缓”讨论这个保证其他国家的问题,三国先只签订一项在遭受直接侵略时互相援助的条约。由于西方国家没有立即接受这一建议,6月22日莫洛托夫又把它撤回了,并声明苏联政府仍回复到它6月2日提出的建议。
俄国人坚持要把接受保证的国家的名字写进三国公约的动机,西方政府是不太清楚的。但是,6月13日和29日《真理报》上的两篇文章,非常清楚地反映了苏联政府对于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的基本态度。第一篇文章认为,波罗的海各国没有能力保卫它们自己的独立;它们接受大国的帮助,并不会危及它们的主权或独立,因为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都在谋求互相帮助以反对侵略。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政府拒绝接受援助,那一定是出于某种“误解”,或者是由于“某些政治家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妄图阻挠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一个反侵略的防御阵线”。这篇文章接着又说,这些国家的人民与它们的政府和统治阶级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热切希望得到一项援助的保证。文章还暗示,有“外国的影响”在对这些国家的政府起作用;甚至还暗示,煽动可能来自“民主国家的某些反动集团”。
6月29日《真理报》上的文章作者署名日丹诺夫,文章的标题是“英法政府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苏联签订一项条约”。日丹诺夫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论述谈判拖拉的问题,说这已经引起了“对英法真实意图的诚意的怀疑”。接着他指责英法“人为地制造障碍”,其中主要的困难就是保证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安全的问题。
认为上述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接受这种保证,并且由于这种考虑才使得英法两国不愿接受苏联的提案,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这种说法只能是出于一种动机,即想要使谈判复杂化,并把它引进死胡同。不管怎么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有这样的例子:譬如说,当英国认为给予这个或那个国家以保证是符合它自己的利益的话,它总是不等这个国家自己提出请求,就能够找到一些途径和方法来这样做的。
日丹诺夫还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论点。他说,在接受俄国的保证这个问题上,波兰所持的态度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态度并没有什么不同。波兰也曾声明过它不需要这样的保证,但这并没有妨碍英法政府去要求苏联政府答应保卫波兰免遭侵略。
(日丹诺夫最后写道)所有这些都说明,英国人和法国人并不想在平等和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同苏联达成一项协议。……他们所要的只是这样一项协定,即苏联在其中应扮演一名雇工的角色,并独自承担一切责任。没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国家会签订这样的一项协定。
这些文章清楚地表明,西方政府所面对的要求将是很难与它们早先对波罗的海国家作出的保证协调一致的。然而,如果它们想同苏联签订一顶条约的话,它们就不得不对这些要求作出很大的让步。英法与苏联政府的谈判继续不时地被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抗议所打断。它们声称,一个大国未经邀请而径自强加于人的援助,将被认为是一种侵略行为。但是日丹诺夫的文章发表以后,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警告波罗的海各国政府,为了全局的利益,它可能要被迫接受一种波罗的海各国不愿意要的安排。7月10日,张伯伦在下院被问到,他是否能够“保证决不违背一个主权国家的意愿,而强行将其列入陛下政府缔结的任何互不侵犯公约”。他还被要求作出更为明确的保证,即政府参与签订的任何协定,将“不会损害波罗的海各国的独立和自由”。他的回答是谨慎的。
陛下政府的基本政策就是坚持尊重一切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尤其是,它清楚地意识到芬兰和波罗的海各国希望维护它们的独立和中立的愿望。由于这也同样是陛下政府的目标,在目前的谈判中,它当然会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的。
此时,波罗的海各国出现了令人不安的迹象,即它们有更加倒向德国的倾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虽然芬兰不在内)已经接受德国提出的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的要求。这三个国家似乎都在采取措施,谋求得到德国方面的保护以防止俄国人可能加予的干涉。例如,拉脱维亚外长芒特在6月的第一个星期访问了柏林;德国总参谋长在6月底访问了塔林和赫尔辛基。不久以后,一批德国高级情报官员访问了赫尔辛基,顺便又访问了塔林。英国政府在莫斯科的代表曾指出,采取例如在三国协定中列举波罗的海国家的名字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这很可能会加速这种与德国修好的过程。但是他们发现,苏联政府对这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在它看来,波罗的海各国投向德国怀抱的迹象,只是再次证明,必须给予这些国家以保证,不管它们喜欢不喜欢这种保证。的确,俄国人是如此强烈地坚持,必须将芬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列入受到保护免遭侵略的国家名单中去,以致看来似乎他们甚至宁愿把这三个国家推到德国怀抱中去,以便能得到一个借口再来进行干涉。
把受到保护的国家名单列入协定这一难题,最终还是解决了——虽然西方国家并不完全满意。7月3日,莫洛托夫告诉大使们说,苏联政府同意这样一个建议(这原来是由纳吉阿尔在6月21日的会议上作为他个人的建议提出来的),即受保护国的名单不列入协定正文,但应放在另一个不公布的、作为条约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